APP下载

民生为要

2020-07-09

记者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夜市知青李克强

随着政策的放开,全国各大城市、各行各业都积极拥抱“地摊经济”。仿佛是一种新生事物,各式各样的地摊、集市犹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街巷角落。但其实,地摊这种商业形态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地摊经济”的代表,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繁荣于宋代。

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从此,夜市大量出现,非常繁荣。《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贩夫走卒带来的繁华,至今可以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作品中窥得。

“地摊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数次激发出了经济活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数百万下乡知青返城,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一些知青做起小买卖,开个路边摊、杂货店之类的,于是产生了城里第一批个体户。他们一个人,一辆手推车,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正如李克强总理提到的,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

改革开放后,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开始下海做生意。他们的第一桶金,大多数都是从摆地摊里赚来的。民间的活力就这么被激发了出来,让中国的民营经济积累了最初的启动资金。地摊,孕育出了中国第一批企业家。

70年代,安徽芜湖有个叫年广久的人摆摊卖瓜子,因为味道香、个头大、分量足、利又薄,很受当地人喜欢,每天都能卖出一麻袋,人称“傻子瓜子”。这个人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多次被邓小平在谈到市场经济时提及。

1990年代以后的“下岗潮”中,地摊也成为重要的分流出口。比如根据当地媒体报道,2003年8月,山西运城的“名吃夜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安置下岗工人500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经济曾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在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复工复产,激发经济活力,是中国疫情下半场的“必修课”。

今年的两会,政府并没有制定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将“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了优先位置。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提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李克强接受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这几天我看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

他承诺要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即便失业了,也要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他说,“我们的零工经济也有2亿人就业。不仅要采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采取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小地摊,大民生。“地摊经济”的优势显而易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首先是没有什么准入门槛,对经营者的学历、技术、专业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其次是风险很低,即便经营亏本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而且经营成本低,就算失败也能迅速“从头再来”;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关键的,是地摊经济没有房租和过多的人工成本,商品价格低廉,买卖双方都能享受更多实惠。

可以说,“地摊经济”天然带着民生标签,是“疫情过后,民生为要”的最好诠释。松绑“地摊经济”就是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不拘一格,实事求是,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方便民众的生活,增加城市的烟火气。

这一举措也给摊贩们带来更多尊严和获得感,正如一名摊贩感慨:“我没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门面,就摆摊卖水果。之前一直‘打游击,收入不稳定,压力好大,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市场的活力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来自于人们忍受冲击的韧性,更来自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让更多的人,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安心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摊位”,不仅是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更是发动一个引擎带动整个国家。这是人们更强大的信心来源,也是中国的生机活力所在。

猜你喜欢

夜市知青李克强
没有一个武汉人逃得过夜生活
古代夜市哪个朝代最流行
夜空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
把根留住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