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传播视角下农村河长制议题新媒体建构研究

2020-07-09张杰王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

张杰 王荣

摘要:明确了当前河长制议题新媒体报道失衡的原因来自于报道者受第三人效果影响,分析了当前农村居民新媒体使用习惯。面对环境议题报道,新媒体更应该做好农村议题的建构,把握好话语框架,从而实现公众对河长制等农村治理议题的有效参与,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关键词:环境传播;农村河长制;新媒体建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6-019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6.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new media construction of rural river chief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ZHANG Jie,WANG R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The cause of the imbalance in the new media coverage of the current rural river chief system issue is clarified that the reporter is affected by the effect of the third person, and the current rural residents' new media usage habits are analyzed. Faced with report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new media should do a better job of constructing rural issues and grasp the discourse framework so that the public can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issues such as the river chief system,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rural river chief system; new media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環境问题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拿大环境社会学者约翰·汉尼根曾提出:“环境问题是社会系统的某个局部失调所引起的,而且具有多重复杂因素和作用机制”[1]。可见,环境问题已经不属于环境范畴本身,通过其他社会场域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也是研究的重要途径。

河长制问题升级为议题出现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受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从农村河长制议题推广至今,农村河道整治的收效甚微,大面积的社会舆论和集体行动集中在城镇河长制议题上。尽管新媒体的特殊传播效力,使河长制议题一出现就置于全民“围观”的处境,但对于受众多因素制约的农村地区来说,仍需重新考量。本研究将通过对河长制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厘清农村河长制与媒介间内在关系,针对提升农村居民环境意识与促进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

1  农村地区河长制施行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当前农村河道治理受地势地形、当地管理政策、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出现了水生态治理难、河道管护工作量大、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难度高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所以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是国家行动的必然趋势,不仅需要法律政策的监管,更需要全体农村居民的共同保护。而当前针对农村河长制议题的新媒体传播相对匮乏,导致缺少必要的舆论监管和公众参与基础,所以加强河长制政策宣传及村民河道保护意识培养,促进“田间河长”工作监察机制形成需要媒介的推动。

2  农村河长制议题环境传播学研究视角建构

分析农村河长制议题传播必须要从环境传播对于自然的媒介建构视角来进行讨论。环境传播认为,环境是建构的,它根植在语言和其他符号形式的实用性功能之中,通过符号形式,建构或组成人们理解的所谓的自然和环境问题。因而,语言和媒介是帮助人们理解自然,以及理解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用性工具和建构性工具,它是一种象征性媒介[2]。同时,作为媒介,环境传播是实用的,它通过环境议题的呈现和设置,使之成为“问题”,并教育、警示、说服、帮助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传播带给人们传播学的视角,提供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从而为人们关注和理解环境创造了意识上的参照物。所以说环境是通过语言和媒介主观建构的,而非自然直接的产物,并且,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议题的公开使得媒介报道的重点从环境现象的简单描述转向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成因、性质以及在政治制度中的呈现、解决措施等[3]。大部分环境议题是人类社会中普通大众共同参与建构的结果,若将之视为客观的产物或精英的小群体事务,则会造成环境议题与公众参与的先天缺失,从而无法达到对公众精准传播的效果。这个问题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尤为突出,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庞大的信息量、程式化的报道内容和注意力的随时转移使得河长制议题难以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河长制议题的关注度更低。所以,面对环境议题报道,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更应该做好农村议题的建构,把握好话语框架,从而实现公众对河长制农村治理议题的有效参与[4,5]。

目前中国社会的整体环境意识虽然获得了很大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更突出的是,人们依然将环境问题视为是“自然”的问题而非人类社会“建构”的议题。因而,提高农村居民水环境的建构和参与意识,了解“河长制”的独特优势,从环境传播的视角来对河长制议题新媒体传播进行研究,对于优化农村河长制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根据农村居民对于新媒体社交媒介的使用特点与使用习惯,描述和剖析农村居民使用社交媒介对河长制议题建构的现状和合理性,针对当前河长制议题推行过程中,媒介报道过于关注城镇而忽略农村,导致的农村居民“田间河长”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网络有效参与不足,提出新媒体社交平台议题建构的优化意见。

3  河长制议题新媒体报道的偏重失衡

新媒体社交时代,“媒介建构”不再只是单纯探究传播媒介本身,在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上同样如此。形成有效的农村河长制议题建构,将直接影响农村水环境治理效果。但目前关于河长制、水环境治理等议题的报道媒介多集中于城镇化治理成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进程的媒介议题报道,缺乏有意识的推进和从环境传播视角下有意识的议程设置。

3.1  媒介议题报道数量严重失衡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2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同时依据“不同行动主体”选取3类不同性质的新媒体,分别是主流媒体网站、环保组织官网及新浪微博大V,抽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有关“河长制”的所有报道为样本,进行编码,将每一条新闻作为单位统计分析。根据议题相关性,除去相同的新闻报道,最终,分別从人民网中获取样本120篇,从中国生态文明网获取样本125篇,从微博大V(公众环境马军、生态梦人)获取样本 33 篇。再通过对报道的数量、体裁、地区、信息来源、报道主题、所涉及的“百姓河长”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2年时间内,278篇河长制议题报道中,对农村河长制议题进行报道的仅有45篇(图1),报道数量与城市相比严重失衡。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村议题报道量出现的第一个波峰节点是在2018年1—3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国家政策出台的影响。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时间段内对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系列报道大幅增长。农村议题报道量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18年7—9月,除了与2018年年初中央发布的文件有关,每年7、8月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梅雨季,经常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农村地区更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防汛排涝工作成为河道整治的重点,所以这一时期“河长”的议题报道增多,同样,在2017年7—9月的数据上也有所体现。而反观城镇河长制议题报道量的峰值却不仅限于上述两个制约因素的影响,可见在报道数量差异的形成上,城镇与农村有所不同。

3.2  媒介议题报道内容程式化

在报道数量上,媒介多以城镇河道整治为主,对农村河长制议题关注度不足。从报道主题内容来看,对2年内仅有的45篇农村河长制议题报道再进行分析,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的倡议科普性报道仅有3篇(图2),报道内容多集中在法律政策、信息发布、实施举措、区域行动等,与国家宏观调控、行政功绩、示范成效挂钩,缺乏对农村居民的直接宣传教育。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农民群体里年龄偏大的和偏小的居多。受此影响,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大而化之的政策传播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不能呼吁这些农业生产生活的主体真正意识到水环境治理任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无法切实推行“田间河长”的实施。

3.3  农村河长制议题失衡的传播学成因

上述研究表明,无论从报道数量或是报道内容上来看,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议题报道存在一定偏重失衡,媒介的关注点大量集中在城镇而忽略农村。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最合理的解释是报道者受第三人效果左右,从而影响了议题的设置。所谓的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6]。也就是说河长制议题的报道者在关注到其他报道者的报道存在偏差时,存在两种心理反应,在第一种第三人效果中,报道者认为别人的报道是失衡的,他们过多关注城镇从而导致报道主体偏差,但我是一个具有高水准新闻职业理念和职业修养的报道者,在报道实践中秉承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是更中立、客观的,这种心理因素影响使得报道者往往是“灯下黑”,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报道实践其实也存在偏差,而是继续坚持原有的报道风格和议题设置;第二种第三人效果中,报道者很清楚自己的报道是中立、客观的,但同时也注意到很多其他报道者的议题关注点都存在偏差,但其他报道者坚持偏差报道,说明部分特殊受众(相关行政部门作为官媒最重要的受众)很喜欢这类报道,并会影响他们的看法,为了争取受众,报道者也选择进行此类偏差报道。综合来看,第一种第三人效果使得报道者不会审视自己的报道偏差,并会继续和持续这样报道;第二种第三人效果使得报道者为了争取受众,也主动进行偏差性报道。以上这两种第三人效果心理都是造成当前河长制议题新媒体报道失衡的可能性原因,是对本研究数据结果的理论解释。

明确当前河长制议题新媒体报道失衡的原因来自于报道者受第三人效果影响后,更应该警示报道者克服和避免在河长制议题报道过程中出现的第三人效果心理,关注更为平衡地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媒介报道。报道人还要明确的是,缺乏新媒体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有效传播,会导致农村居民对水环境整治工作从整体上认识不足,哪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管理与保护模式的科学性不足,导致环境整治成果仍旧会遭到破坏。所以媒介作为联接公众与政府的一座桥梁,将农村居民和政治生活的参与联系到一起,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环境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一心理过程,进而影响其具体的参与行为。在农村地区,由于地方传统媒体缺乏环境传播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农村河长制治理既是国家政策,也是一个媒介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提升村民环保政策认同的力度不足,从而使得河长制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政府行为,在认知和行为参与方面缺乏对公众的有效引导。

4  农村河长制议题新媒体传播途径分析与优化建议

4.1  农村居民新媒体社交平台使用现状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7]。在互联网的高速普及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农民对于新媒体接触、使用的渴望与日俱增。高速发展也带来高隐患,目前新媒体社交平台传递出的信息良莠不齐,农村居民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才能不被谣言所误导。现实是,目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左右,在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更是贫乏。农户人均文化素质较弱,不仅阻碍了新媒体对河长制制度的宣传与引导,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居民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分享河长制信息的热情和效率。

4.2  农村河长制议题新媒体传播困境

4.2.1  农村河长制传播缺乏环境传播意识  新媒体传播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当前,农村地区缺少既具备水环境整治知识,又熟悉新媒体应用、拥有河长制议题新媒体思维的传播者,更缺乏环境传播的议题设置意识。所以,进行农村河长制议题传播,不仅要将河长制政策更高速地推广,更要保质保量,挖掘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与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让农村居民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农业信息都能深刻理解详尽消化,从而在认知上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4.2.2  农村河长制传播主体和受众都缺乏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具有很高的互动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有利于信息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监管困难,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宣传的公信力一直阻碍其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发展。河长制政策中专业性较强的部分本身就难以被接收和消化,倘若再加上一些自媒体的不良诱导,对于文化素质本身就不高的农民来说,更加大了其学习和辨识的难度。这种效率低下、信息冗杂的传播环境,会大大削弱农村居民对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信任。有学者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居民所使用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相关公众号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有关部门认证,这些发布者所传播的水环境信息的真实性也很难得到保障。

4.2.3  农村河长制新媒体有效传播不足  大量河长制政策信息虽然通过新媒体渠道展现在农村居民面前,但针对当地河流状况的了解筛选困难,针对性低,导致信息利用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每个村庄的水环境情况都有一定差别,不同村的村民需要了解的河道信息也有一定的差别,倘若无法提高农村河长制宣传的针对性,对于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因地制宜、精准定位会形成很大阻碍。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多地乡镇政府也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农村水环境整治的推行,开设微信公众号向农村居民宣传当地水环境资源保护,不过从这些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体形式丰富的特点,主要以传达政策性文字为主,基本没有图片、视频、音频,内容吸引力不强也可能是农村居民对河长制议题关注度较低的原因之一。

4.3  农村河长制议题新媒体传播优化及建议

4.3.1  树立“田间河长”形象——构建符合农村地区现实的新媒体平台  当前很多农村地区河道保护部门尚未因地制宜构建统一的新媒体平台,多数政策信息杂乱无序地呈现在农村居民面前,导致信息传递受到了一定阻碍。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应注重农村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塑造,从而推动河长制议题传播的积极发展。传播学认为“意见领袖”是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能左右多数人的态度倾向,且有一定人际关系能力。结合河长制农村地区议题推广的实际困境,相关部门应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农村地区河道的不同情况,除培养区域性专门人才外,还应积极在农村居民中间选拔精通时事、具有价值引导力、群众威望较高的村民为“田间河长”,定期向其他村民做河道整治情况通报,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向农村居民呈现当前区域河道遭受的危机,将河长制动态及时发布,便于农村居民对河长制形成正确认知,呼吁全体村民人人争做“田间河长”,自觉配合推进河道整治工作。通过“田间河长”定点定向的倡议科普性宣传,一方面可以加速信息的产生和转化,让河长制议题的新媒体传播以一种与当地需求息息相关的方式,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田间河长”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影响到周围农村居民对河道保护的重视,凝聚力量共同改善水环境。

4.3.2  以乡村直播为突破——制定符合农村居民喜好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要使河长制议题真正在农村“扎根”,引起更多有话语权和行动力的人关注,可以借助当下在农村居民中备受追捧的乡村直播平台。这种直播类型最早发起于快手APP,最初以喊麦、二人转等草根表演形式,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三四线城镇及农村地区的用户。随着平台转型升级,当前以“直播+农业”“直播+户外”等一些根植于乡土背景的直播内容,吸引了动辄上万的人群关注,其中不乏大批的农村居民和在外务工的乡村青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河长制议题在农村的最佳传播者。著名学者李普曼曾经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当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议题进行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8],这就是传播学中经常使用的议程设置概念。如果在农村居民普遍接受的乡村直播中运用议程设置相关理论,乡村直播多以“农村水环境”、“田间河长”等主题,设计易被农村居民接受的直播內容,定期为河长制议题进行普适教育,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将“水环境保护”思想根植于农村居民心中。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新媒体传播无法直接动摇人们对河长制议题或水环境治理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必要的议程设置,提供水环境信息、安排相关的河长制议题来有效地引起农村居民的关注和意见,再辅以日常村务、乡村风俗、户外打野等内容对关注群体进行长期维护,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对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改变传统水环境治理认知观念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3.3  推广农村区域性河道整治APP——实现水环境治理共同监管  开发打造农村区域性河道整治APP,对村内河道情况进行准确的报道和及时的宣传,逐步打造功能性更强的河道保护智能解答,是未来农村河长制议题新媒体传播的重心。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速普及农村区域性河道整治APP的使用,利用农村居民对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这一特质,选取收视率高、观众认可度高的相关农业电视节目,在节目画面中放入农村区域性河道整治APP二维码,引导观众使用手机对其进行关注。鼓励农村居民按照自身利益,需求自发组成“护河”小队,就近原则加入居住地或耕地附近河道整治线上群组,建立24小时接受举报制度,让农村居民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共同监管。一旦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意见气候”,多数农村居民面对水环境治理“事不关己”的漠视态度就会由传播学中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向“反沉默的螺旋”演变。借助农村区域性河道整治APP平台,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多平等、自由的建议权利,形成“全民治水”向农村地区下沉的良好氛围[9,10]。

5  小结

本研究表明,媒介对环境问题进行议程设置后,经由新媒体传播的议题影响了绝大部分公众对于环境风险的认知及判断。当媒介成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为抗争者的环境诉求提供有效申诉效途,也为不同行动主体对于环境议题创造协商式沟通。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议题的今天,新媒体传播帮助受众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做出选择,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农村河道整治角度出发,在农村地区明确新媒体传播对河长制的积极影响,在国家意志与政策指导下,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农村科学用水方法,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美好乡村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约翰·汉尼根.环境社会学[M].洪大用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COX 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3] TRUMBO C. Constructing climate change:claims and frames in US news coverage of an environmental issue[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6,5(3):269-284.

[4] 贾国飚.论新闻的框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6(2):32.

[5] 戴  佳,曾繁旭.环境传播:议题、风险与行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 DAVISON W P.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3,47(1):1-15.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2019-02-28.

[8] 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 鄧  丹.新媒体环境下农村人际关系建构研究——以闽西温厝村为例[J].东南传播,2019(4):90-94.

[10] 钱  莹.分析乡村直播的兴起及优化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4):98.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