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虫牙会“说话”

2020-07-09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0年7期
关键词:龋率龋病碳水化合物

日常生活里,牙疼实在是件“要命”的小事。可你知道吗,不只现代人,10万年前的古人同样也会为牙疼痛苦。

龋病俗称虫牙,是齿科疾病中的常见病。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及其团队发现,早在距今10万年前的广西崇左智人洞Ⅱ号颅骨化石上就有龋齿的存在。此外,在距今9 000—7 500年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5 000—4 000年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人骨遗存中,考古学家也都发现了龋病现象的存在。

古人是如何患上龋病的?长期从事古代人骨研究及古病理学研究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介绍,远古时期,人们没有牙齿保健意识,也不太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坚持刷牙。古代人口腔中食物残渣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诱发龋病的关键因素。

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们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残渣会留在牙齿表面或齿缝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造成腐蚀。在酸性物质的长期腐蚀下,原本光滑的牙齿表面就会因脱钙而出现凹坑,进而形成龋洞。

考古发掘中看似微小的龋齿是如何被考古学家注意到的?牙齿是生物体中最坚硬的组织,因此,它在遗存中最容易被保存下来。一旦被龋蚀,牙齿上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朱泓介绍,对考古现场发现的牙齿状况和数量展开分析,可以对该遗址上出现过的古人群的龋病等齿科疾病进行统计。

现代流行病学常用患龋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患龋人数占总人口基数的百分比)对现代人的龋病情况进行统计。而由于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的颌骨常常已破损,特别是墓葬中散落的牙齿有时很难准确复位到齿槽内,因此研究人员通常根据龋齿数占观察总齿数的百分比来了解古人患龋病的情况。

那么,了解古人的龋病情况有什么用呢?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龋病的出现和食物的摄取密切相关,而食物摄取又与人类生存环境、生存模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朱泓介绍,透过古人群龋病现象,可以对他们的食物来源和谋生方式有进一步的认知。比如,他们是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还是以吃动物性食物为主,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还是以狩猎、畜牧为主。

古病理学研究表明,患龋率的高低与人类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多寡息息相关,而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差异则是不同经济类型人群饮食差异的直接反映。

20世纪80年代,在对日本地区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龋患情况调查与研究后,牙齿人类学家Turner曾指出,凭借渔猎—采集度日的绳纹时代先民在患龋率方面(患龋率0~5.3%)要低于依靠农业耕种为生的弥生时代居民(患龋率2.3%~26.5%),而从事混合经济模式的古代人群患龋率(患龋率0.4%~10.3%)则介于二者之间。

对我国北方部分古代人群患龋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何嘉宁曾撰文指出,我国北方古代人群患龋率变异范围相当大,由于农业经济模式下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被当作主要的食物来源,因此农业经济模式下的人群龋病发生率最高;畜牧经济模式下的食物结构中则以肉类食物为主,碳水化合物類食物摄入不及农耕人群,因此在游牧人群中,龋病发生率偏低。

透过一颗颗古人留下的虫牙,考古学家试图更精准地勾勒和还原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

通过细致梳理,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发生率自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符合目前学界关于“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的推论。

从更大时空尺度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由不同经济模式主导下的各古代人群在龋病方面表现各异。原始农业时期,虽然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因处于较原始的阶段,狩猎采集等其他经济仍占有一定比重,人们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限,龋病发生率相对偏低。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农作物的生产及加工水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食物变得越来越精细,龋病发生率也随之递增。

“客观上,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食物的精细加工成为可能。而同样都是吃一定重量的植物性食物,如果加工更细致,由于去掉了表皮,人吃到的淀粉会更多,同时细小颗粒也更多,更容易粘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进而出现龋病。”朱泓分析道。(据《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龋率龋病碳水化合物
儿童乳牙龋病的研究进展
滁州市南谯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说说碳水化合物
苏州市姑苏区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
减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益于长期减肥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婴幼儿龋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1991年至2010年龋齿患病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