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逸响于湘江兮

2020-07-09陈叙良邓昭辉夏添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琴文物

陈叙良 邓昭辉 夏添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品德至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之首。

湘楚大地琴律温厚,琴风悠长。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数百年来以为美谈。朱熹、张栻、王船山、左宗棠等贤哲在岳麓书院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文化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等近现代琴家都在湘楚大地上从事琴学活动。其中杨宗稷创立了“九嶷派”,著成《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古琴五十三床,斫制年代自西汉起一直延续直民国,前后跨越两千余年。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独幽”、明琴“祝公望”和“鹤鸣秋月”以及清代湖南地区礼乐局用琴等。这些丰富遗产无疑是中国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逸响于湘江兮,堪比德于遗老”,在麓山的明月中,在湘水的余波里,琴声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奏。希望本文能为雅好人士开启一扇了解潇湘琴史的窗口,让其更好地感受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

古谚云:“楚琴赵瑟齐竽秦筝”,先秦时期楚地琴家不胜枚举,湖南地区的战国及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精美的古琴实物。这里的先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养蚕制丝经验与精湛的髤漆技艺,为古琴的制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湖湘琴事源远流长。

1.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古琴

【文物说明】

通长81.5cm,通高13.3cm,宽12.0-12.6cm,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琴通体髹黑漆,弦已腐朽脱落。体面相连的琴面和活底板分别用软硬不同的桐、梓木制成,与后世琴的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梓木的情况相似。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古琴由琴身(分音箱和尾板)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琴身音箱底下附底板,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琴面和底板搁叠在一起,可以自由移动。琴面和底板内各有一“T”形槽,两者合在一起形成共鸣窗。琴面首端表面有因弹奏而留下的摩擦痕迹,无徽,底平。音箱部分较宽,尾板较窄而上翘。音箱首端横亘一条岳山,岳山右侧有七个弦孔。内底剜有T形凹槽,在T形凹槽相当于轸沟的部位,安置有7个调弦的角质轸子,轸子上均有两孔;尾板下面附有一雁足,其表面也剜有T形凹槽以与琴身音箱内底凹槽相对应。琴面板的弦路上留有明显的七条凹痕,可能是张弦受压所致。张弦的方法与后世琴一样,也是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轸”上,不同的是只有一个琴足,而不是通常的两个琴足。琴足由硬木雕成,缠绕有残留的琴弦,弦下面还裹有丝织物垫底,可能为防止琴弦从颈上滑脱之用。

面板上有三处磨损,漆已脱离,露出了木质。这些磨损给我们提供了古人使用这张琴的情况:磨损最重的是岳山内侧,显然是弹拨琴弦的地方,这和后世弹琴的部位一致;岳山外侧的磨损可能是因为调弦时需要移动琴面所致。另外在八、九徽的地方也有磨损,可能和琴侧的小窝同是左手持琴或按弦所造成的。由此可知,这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琴。

马王堆出土“琴”竹简遣策

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遣策简五三、五四记有“珡(琴)一,青绮 ,素里菜(彩)缋掾(缘)”、“珡(琴)笥二”,被认为对应着出土的七弦琴。

古琴声悠远深邃、朴拙内敛,可以怡情养心、涤除尘秽。古代文士十分注重古琴的教化作用,使之与修善自身、治国安民联系起来。王夫之、左宗棠、谭嗣同等先贤名士与古琴同音共律,终身为伴,为湖湘地区的古琴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独幽琴

【文物说明】

灵机式,晚唐。通长120.4cm,琴额宽20cm,琴肩宽21cm,琴尾宽15cm。琴面桐木斫,琴底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轸,琴徽似玉非玉,古琴大家郑珉中先生疑为瑟瑟徽。通体断纹较多,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栗壳色底间朱红漆,鹿角霜灰胎。龙池、凤沼为圆形。琴背肩部中央刻草书“独幽”两字,龙池下方刻方印“玉振”,龙池内刻有隶书腹款“太和丁未(唐文宗年号)”四字。即琴斫于公元827年。琴尾底板右刻杨宗稷题诗:“一聲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法物船山留手泽,况兼玉振太和琴。”左刻李静题字:“右诗九嶷师题,本船山琴也,太和乃唐文宗年号,《湘绮楼日记》以为雷霄斫。‘玉振与武英殿长安元年琴印同,盖鲜于伯机印。李静注。”文后刻“伯仁印”。

此琴曾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后为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珍藏。据《玄楼弦外录》记载,琴上有杨宗稷的题识及李伯仁本人的题字。杨宗稷在《琴学丛书·藏琴录》中称“独幽”为“鸿宝”,从李伯仁遗稿中记录的文字来看,他亦非常珍视“独幽”琴,视之如拱璧。

此琴曾经与“鹤鸣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进行展览,为目前全国十余床唐琴之一和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中的镇馆之宝。郑珉中先生将“独幽”视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

李静《已未九月朔题独幽琴照片于北京》

释文:此衡阳程氏家传王船山琴也,名曰独幽,龙池内刻太和丁未四字。弦桐之间,铿有金石感。其雅化爰存德音,为之歌曰:维兹雅琴兮,有唐之宝。流离人间兮,埋之芳草。钦逢君子兮,取以为好。激逸响于湘江兮,堪比德于遗老。何今世之茫茫兮,叹风尘之扰扰。集京华以自鸣兮,如出谷之黄鸟,谁为知音兮,哀此窈窕。

“独幽”古琴琴底焦尾铭文

【释文】

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法物船山留手泽,况兼玉振太和琴,右诗九癸师题,本船山琴也。太和乃唐文宗年号,湘绮楼日记以为雷霄斫,玉振与武英殿长安元年琴印同,盖鲜于伯机印。李静注。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衡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王船山弹奏唐代“独幽”七弦琴是他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船山先生的诗文集中有一首《九昭》诗提到此琴,诗云:“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改繁声以申悲兮,介师延而相将。”从这寥寥数句中,尚且能勾勒出王船山先生晚年在注书立著的同时,以琴、以音乐为伴之情景。

王船山曾作《漱玉琴铭》:“斯大观,修隆庆,叶盛世之音不弧忘:寒泉冽,玉英扬,岭之璞帝台浆;涤凡心,渡沧桑,传奕世兮其昌。明行人王夫之勒”,款后另有署年“康熙二年癸卯秋月”,康熙二年即1663年。

湘西草堂因地处湘江之西而得名。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开始是三间茅屋。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潜心修炼了17年,他大部份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所著涉及天文、历法、乐律、数学、历史、文学、哲学等100多种,共400多卷,近700万字。

李伯仁《玄楼弦外录》记载了“独幽”琴曾经为明末清初的衡阳王船山先生所珍藏。此草堂就是曾经摆放“独幽”琴的“湘西草堂”,却无人知晓王船山先生如何获得“独幽”琴。

李伯仁记载了如此一段离奇的故事:据传,王船山先生在“湘西草堂”习书时,时常见草堂庭中夜晚发出翠绿色之光芒。尤其在阴雨天,此夜发奇光的现象更加显然。因此先生便在发光处挖掘,惊讶地发现一石匣,其形制似棺椁。打开石匣一看,内有长约三尺的锦袋,十分秀美。然锦袋内则有一床古琴。先生对其珍于拱璧之间,作为家传之宝。此为李氏所载“独幽”之问世传奇。“湘西草堂”久建材损,“独幽”依然挂在壁间,但己经残败不已。某日,大雨将草堂的墙壁注塌,而唯独所挂“独幽”琴之墙却矗立未坍,这使得众人异常惊奇。

然则这破土得琴、雨注琴立的故事也仅是李伯仁听闻而来,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王船山家传的“独幽”琴流入到他人手中。杨宗稷《琴学丛书》之《藏琴录》载“独幽旧藏衡阳王船山先生家为人所得李君又从其人得之”,李伯仁乃“辗转南朔以千金”以购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其花费要高出十倍于他的“飞泉”和“万壑松风”琴。他于1931年写道:“……独幽为王船山所藏,唐雷霄琴,见《湘绮楼日记》,归余又十余年矣……”。另外他曾于1919年写下了《己未九月朔题独幽琴照片于北京》。由此,則可推测李伯仁之“独幽”琴至少购买于1919年。其首句云“独幽”是“此衡阳程氏家传,王船山琴也……”。

对于用重金换来的“独幽”琴,李伯仁视之如珍宝,恐有任何异恙。为保护其琴不流落至外,他于民国十五年(1926)将“独幽”琴藏于长沙的麓云里旧宅内。民国十八年(1929),李伯仁便抵达长沙麓云里旧宅,他将与亲人同度己巳年新春。一抵家李伯仁便迫不及待地“上楼观独幽、归昌”二琴,所幸均完好无恙。1930年李伯仁收到三弟李毓尧的书信,李毓尧在其书信中向李伯仁告知了家里的近况,得知“长沙自祖母以下悉南行”,李伯仁则十分担心“独幽”琴,言“今所虑者,惟独幽矣”。1931年他在日记中也曾回忆道“去年共祸时时念之,今幸无恙也”。

李伯仁爱好收藏琴器,亦见过不少名琴。每每看到好琴,都不免要与其“独幽”作比较。民国十八年(1929)1月5日晚,李伯仁一人闲坐无聊,翻书偶见“琴名一天秋,为开元雷霄制,不知何如吾独幽也”。李伯仁曾亲见关雅亭收藏之“秋塘寒玉”琴,虽然知晓其琴之人鲜少,但李伯仁确认此琴为唐雷氏制琴。受关雅亭嘱托,李氏为该琴题铭。在李氏看来,比之“秋塘寒玉”,他的“独幽”还是稍逊一筹,甚至“吾家寒菊独幽皆不如也。”

李伯仁拥有“独幽”琴,实为名琴配知音。他曾挥毫为“独幽”题词:“维兹雅琴兮,有唐之宝流离人间兮,埋之芳草饮逢君子兮,取以为好激逸响于湘江兮,堪此德于遗老,何今世之茫茫兮,叹值风流之扰扰。集京华以自鸣兮,如出谷之黄鸟,谁为知音兮,哀此窈窕。”1948年,李伯仁与友人外出拜访时偶遇周鳌山等人,周氏“出王船山手抄噩书见示,匀秀刚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罗致伴吾独幽也”。

此记录是李伯仁遗稿中最后一次提及“独幽”琴,不久之后李伯仁便逝世。随之“独幽”琴也被送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又移交到湖南省博物馆珍藏至今。

3.飞泉琴

【文物说明】

凤势式,唐。通长119cm,琴额宽17cm,琴肩宽20cm,琴尾宽14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制。青白玉雁足,玉轸,金徽。琴面有小蛇腹断、龟背断,琴底小蛇腹断。朱红色漆,鹿角霜灰胎。龙池、凤沼为圆形。轸池下刻有“飞泉”二字,下有方印“贞观二年”。该琴被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为“鸿宝”,为民国时期湖南琴人李静藏琴。

李静在他的《玄楼弦外录》中《飞泉》中云,约在1920年间旅居京师时,遇一壮士称其父病,出琴一、剑一求售供药饵,李赠以百金,受琴而却剑,“后以漆落不能下相,付厂肆义元斋张虎臣修理,虎臣曰,此余少时在来熏阁所见物,别来六十年矣,犹在京师耶?始为刑部某主事所藏,某不善琴,当字画张挂耳,何至入君手?余告之故……”。

“飞泉”琴是李伯仁于民国初期以百金购得,在《玄楼弦外录》中有较详细的购琴始末。此琴也为李伯仁所偏爱,游玩、出访时他都曾携带在身,也曾将“飞泉”琴赠予他的女儿李琬玉。

李静(1886-1948),字伯仁,别号玄楼主人,又号香雪康客,湖南桂阳人,民国时期湖南著名琴家。始学于黄勉之,继学于杨时百,擅弹平沙、渔樵、秋鸿、渔歌、胡笳等十余曲。杨宗稷《琴学丛书》《琴粹自叙》等书中对李静的琴艺更是赞叹不已。李静著有《玄楼日记》《玄楼读书杂抄》《玄楼弦外录》等作品,书中有大量的古琴内容,均为未刊手稿。

李静一生酷爱弹琴和收藏古琴,而且收藏的古琴多为传世名琴,如唐琴“独幽”和“飞泉”,即被其师九嶷山人杨宗稷推许为两大“鸿宝”,“独幽”琴还是目前鉴定唐琴的标准器之一。李氏藏琴还有“祝公望蕉叶”琴、“万壑松风”琴、“海月清晖”琴、“凤皇”琴、“回鹤”琴、“归昌”琴、百衲琴。

4.万壑松风琴(文物号:57611)

【文物说明】

仲尼式,宋。通长116.7cm,琴额宽17.6cm,琴肩宽19.4cm,琴尾宽14.6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玉质雁足,和阗青白玉琴轸,蚌徽。琴面有龟背断、流水断、牛毛断,琴底有冰裂断、流水断、牛毛断。栗壳色底间枣红色朱漆及黑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琴身两侧有明显的剖腹重修痕迹。

龙池腹款:“赵氏子昂家藏”字样。龙池和琴轸之间有“万壑松风”四字。

龙池左右刻八竖行杨宗稷题款:“己巳八月廿七夜半,梦李君伯仁自沈阳过我。次日奉函送赵子昂家藏‘万壑松风来,属审定,余即以梦告并谓琴佳。嗣得书,云‘见怀之情,极于梦寐,神交千里,无阻关山。琴既佳,请留,破沉寂。然畴昔之夜,实君神来,非我神往,少陵梦太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是也,因纪大略刻于琴阴,仍寄李君,著其爱友爱琴情笃如此,梦后九日识于宣南舞胎仙馆。同社弟杨宗稷”,下刻篆书方印一枚“甲子年生”。

在龙池与凤沼间,刻雷渝识文一篇“吾友伯仁琴学名海内,竭精力,藏琴尤富。谓此题名下留隶痕已非始名,池内刻‘赵氏子昂家藏五字,必宋以前物无疑。戊辰除夕得于长沙,传出自安化陶氏。池东原刻‘道光丁亥四字,西刻‘栗里丹冶陶镕珍玩八字。其见重于世可知。每携以自随,北游花江,南至香海。及丁丑去金陵,琴书彝器丧失过半,惟兹孤桐得相携归隐于蓉峰下,殆亦士绅所知,女容所悦耳。渝与晨夕过从,风月啸咏,证以断纹音韵,洵可瑰宝,而历劫未毁,得非庆幸。爰为记之,以示不忘。庚辰六月伏暑,雷渝谨识。”下刻篆书“雷渝”“芷潜”两印。

凤沼下方刻有铭文:“松雪珍琴,得之亡意,宓妃乍逢,帝姬偶至。花江香海,九丝愔愔,波涌云谲,独可人心。入山既深,松风万壑,仙乎移情,及尔偕乐。”。下题:“庚辰七夕玄楼主人题”,后刻“香雪康客”四字方印。

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松雪珍琴,得之亡意,宓妃作逢,帝姬偶至。花江香海,九丝愔愔,波涌云谲,独可入心。人山既深,松风万壑,仙平移情,及尔偕乐。

5.寒泉漱石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宋(一说唐)。通长122cm,琴额宽16.6cm,琴肩宽19cm,琴尾宽13.2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由红木所制。木质雁足,牛角琴軫,蚌徽。琴面有大、小蛇腹断、冰裂断、牛毛断,琴底有冰裂断及大、小蛇腹断。鹿角霜灰胎,栗壳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两边有减薄的斫法。龙池下方有“清修主人鉴”,其下有漆红泥之“雅”及“玩”二鉴,另有“清修主人”方印。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6.“凤皇”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宋。通长122cm,琴额18.5cm,琴肩20.5cm,隐间114cm(琴尾─岳山前),琴尾15cm,杉木琴面、琴底。紫檀木琴轸,红木雁足,蚌徽。琴面蛇腹断、冰裂断、牛毛断、龟背断。琴底大蛇腹断间牛毛断,黑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在龙池上方有“伯仁兄属沅”,下有阴刻金文“进叔”印鉴一枚,龙池上方刻“凤皇”琴名,龙池下方阴刻有“玄楼藏琴”之印鉴,无腹款。

郑沅(1866-?),湖南长沙人,字叔进,号习叟,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探花,以翰林侍讲入值南斋,1903年出任四川学政,辛亥后曾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乃以疾力辞,客上海爱俪园,善书法。

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7.昭陵精一子题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宋。通长124.5cm,琴额宽17cm,琴肩宽18.8cm,琴尾宽16.6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红木雁足,蚌徽。无断纹,黑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龙池上方刻有铭文“余性好剑而又有琴癖,每自谓‘刚柔相济,庶几中和。此琴于民八得之安仁军次,试之铿然,知为古物,宝之。夫琴既日以太古元音养我天和,余其可负于琴乎。昭陵精一子题”。龙池凤沼之间刻有“岁次甲子仲春月,应巽团长雅嘱。龙潭古琴草庐主人谌祖钫谨刊并书。”昭陵精一子为民国湖南琴家陈维斌先生自号。

谌祖钫,湖南溆浦人,好古琴。1936年曾任溆浦县龙潭文化馆馆长,主要业务为识字教育、图书借阅、编印《龙潭壁报》、时事演讲、代笔等。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8.鹤鸣秋月琴

【文物说明】

鹤鸣秋月式,明代(一说唐)。通长123cm,琴额宽20cm,琴尾宽14.8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黄花梨木雁足,牛角琴轸,蚌徽。琴面有龟背断、流水断、冰裂断,琴底有流水断、龟背断、牛毛断。通体髹栗壳色漆,露鹿角灰胎。长方形纳音微隆,无腹款。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鹤鸣秋月”四字,龙池下方刻“世宝”方印,均旧刻。凤沼上刻篆书“三唐琴榭”长方形印,凤沼下刻篆书底“楚园藏琴”方印,此两印均为安徽贵池刘氏所刻。此琴清末民初曾为安徽贵池刘世珩所藏,是当时名扬北京古琴界的重器。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鹤鸣秋月”琴造型十分罕见,为清末民初古琴大家杨宗稷先生推崇备至,杨氏依声音、木质将“鹤鸣秋月”琴定为唐琴,且视为十年来仅见的唐雷威琴,亦即唐时所称的雷公琴。但今人郑珉中先生认为是一张明琴。

刘世珩,(1874-1926),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葱石,号檵庵、聚卿,别号楚园,别署灵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贵池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民国十五年(1926)病卒于上海,享年52岁。

刘世珩幼颖异,年十三,补贵池诸生。举光绪甲午江南乡试,辛丑以道员指分湖北,曾授江苏候补道。历任江宁商会总理、湖北及天津造币厂监督、历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等职,后任直隶财政监理官、度志部左参议等职。

9.九霄环佩琴(文物号:57629)

【文物说明】

仲尼式。明(待考),通长123cm,琴额宽18.5cm,琴肩宽19.8cm,琴尾宽15.2cm。琴面为梧桐木斫、琴底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红木雁足,蚌徽。栗壳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铭文有“俊哉斯品,大和作乐,静气喻兰,清风感竹,观化无为,寄兴咸足,山水之间,朗然一曲”,“此琴音韵松透,断纹奇古,不啻唐时雷氏所斲,余极宝爱。爰集锲帖三十二字以,志忻幸云尔。嘉庆丙辰仲春,沧州李敬亭书并识”,其下有二印为“李廷敬印”“宁圃”。

李廷敬(?-1806)字景叔,号宁圃,一字味庄,沧洲(今河北沧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任苏松太道。工诗文,能书,写孙氏书谱尤佳。于书、画士尤多奖进。著有代表作《海上墨林》。

10.祝公望琴

【文物说明】

蕉叶式,明。通长121cm,琴额宽18.5cm,琴肩宽20.3cm,琴尾宽15cm。琴面、琴底均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红木雁足,蚌徽。琴面有牛毛断纹,琴底有冰裂纹间牛毛纹。薄鹿角霜灰胎,黑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圆形。腹款为“龙丘祝公望斫”。斫琴特征岳山加高、鳖边。无铭文、印鉴。

祝公望(1477-1570),明成化至嘉靖年间人,号海鹤,自称为龙丘道人,世称海鹤仙翁,浙江龙游人,斫琴、弹琴高手,被称为“浙操之师”。

曾为民国湖南琴家李静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11.朝阳鸣凤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明。通长123cm,琴额宽18cm,琴肩宽19cm,琴尾宽14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红木雁足,蚌徽。琴面有少数断纹,琴底有牛毛断、冰裂断、小蛇腹断。黑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上方有大篆“朝阳鸣凤”琴名。龙池下方有“益黄南”“益藩雅制”“存诚养德”印款。龙池内侧腹款:“大明嘉靖甲子岁夏五月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木雅制”。龙池两侧有行书铭文“朝阳既升,巢凤有声。朱弦一弄,天下文明”。凤沼内侧楷书腹款“洪都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监斫”。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明代嗜琴成癖的皇帝很多,如明宪宗(成化)能琴名冠一时,传世明琴中见有“广运之宝”印鉴的各式成化御制琴。明思宗(崇祯)也喜好鼓琴,能彈30余首古曲。明代擅琴的太监也很多,著名的如明中叶的戴义、黄献、胡喜諌等。明代藩王造琴、刻谱之多,堪称空前。尤其是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好琴,故而官宦及民间弹琴之风盛行一时。在当时,民间也有不少斫琴高手,其中较著名的有张敬修、祝公望等,斫琴技艺被称为吴中绝技之一,相传上下百年无敌手。

12.山左昌乐石凤桐制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明。通长121.5cm,琴额宽18cm,琴肩宽19.2cm,琴尾宽14cm。琴面、琴底均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木雁足,蚌徽。漆灰黑色,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上方有“山左昌乐石凤桐制”。龙池腹款为“天启二年六月,乐部工人手制”,凤沼内侧有“山东青州衡府珍藏”铭文。

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琴的腹款来看,或为明代藩王衡王府乐部工人斫琴。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13.“万历十年”明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明,通长120.2cm,琴额宽16.7cm,琴肩宽19cm,琴尾宽12.5cm。琴面、琴底均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下有“万历十年”(1582年)字样。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14.无名明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明,通长118cm,琴额宽16.6cm,琴肩宽18.8cm,琴尾宽12.8cm。琴面、琴底均为梧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15.写心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通长122cm,琴额宽15.7cm,琴肩宽17.5cm,琴尾宽12.5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由硬木所制。梓木雁足,蚌徽。无断纹,琴面黑色漆,琴底栗壳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龙池之上有圆印,刻有“写心”二字;龙池下方有方印“恒斋珍藏”。琴面和琴底有剖裂重修的痕迹。据考证,该琴应曾为清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收藏。

李文炤(1672-1735)清经学家。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潜心程朱之学,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岳麓书院山长,湖湘理学兴盛一时。著《学庸讲义》,论篡宋五子书,解《春秋》,订《礼》正《诗》《乐》,释《易》卦象,皆有创见。通经史百家,舆地象纬、内经、参同契诸书,被称为继王夫之而后的大学者。著述宏富,尚有《周礼集传》(《四库全书存目》)、《家礼拾遗》《春秋集传》《中庸讲义》《恒斋文集》《道德经释》等多种。

《恒斋文集》卷五“与人论文书”有“相别数载长亭偶遇写心之幸实出望外”句,另有《熊子逾三假击壤集戏赠》有“皇王帝伯写心印雪月风花”句。其在文集中有多处提到琴,卷八丙子年所写《憶叔父克家翁》诗有“人琴俱去已三时,此夜清秋更可思”句。又如《水阁夜坐赋得座上泛潇湘》中“万壑龙吟地轴摇,千岩松啸山灵怒……澄清六合炎威改,扁舟一叶五湖波,烟水苍苍听欸乃”,又如《题朱中天小像》中“挟剑携琴坐石间,素书一卷启琅函”。

16.左宗棠家传七弦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27cm,琴额宽18.5cm,琴肩宽20cm,琴尾宽16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黄杨木所制。黄杨木琴轸,蚌徽。无断纹,栗壳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内侧腹款:“古闽黄文瓒松樵氏监制于永定斋”“武陵之桐,桃源之梓,合二为一,垂千万古”。琴额上有椭圆切齿花边框,冠角雕龙饰。无铭文、印鉴。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追赠太傅,谥号“文襄”,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此琴原系左宗棠家之物,乃福建黄某所送,左母将此琴赠与侄女作嫁妆至湘潭杨梅山周家,周左氏又将此琴给次女陪嫁(彭周顺贞),并附有任颐所绘王羲之与书童之大画屏一帧。

收藏者彭吟轩曾留言:“我祖母珍爱此琴,故遗志我父彭晓臣,因祖父去世后,便无人弹奏,多年来将此琴及琴衣、琴谱一册置诸神龛之上,故琴衣、琴谱为鼠咬碎,1958年以后几年,我家连迁数处,已不知下落,仅剩下此琴。据古琴家陈维斌先生鉴定,此为二三年间物,音清亮正确。长沙叶顺发古玩店,1963年湘阴东门处玉华公社彭欠坝(民族西街完小彭吟轩)”。

17.湘潭龚承均用过的七弦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18cm,琴额18cm,琴肩17.7cm,隐间109.6cm(琴尾─岳山前),琴尾13cm。面桐底梓,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未上漆。黄杨木雁足,冠角花纹为仿古青铜器龙纹。龙池、凤沼为长方形,均贴竹边。

龚承均,字春庭,号湘浦,湖南湘潭人,同治二年(1863年)榜眼,授编修,官至御史。此琴为龚承均之孙龚大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售给湖南省博物馆。

18.谭嗣同崩霆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17.5cm,琴额宽16cm,琴肩宽18cm,琴尾宽12.7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牛角雁足,象牙琴轸,蚌徽。无断纹,黑色亮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镶贴红木、檀木双边。琴名“崩霆”二字下有“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题款(全部鎏金)。龙池内侧有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

据记载,1881年谭嗣同年方十六,该年盛夏,谭家宅院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谭嗣同后来于1890年,以梧桐残干,制成二张古琴,命名为“崩霆”与“残雷”,其中前者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后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阳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浏阳人,戊戌政变死难六君子之一。立志变法,1898年7月到京参与戊戌维新,八月初三夜劝袁世凯于天津阅兵时杀权臣荣禄以救光绪,袁告密于太后,初六日发生政变,谭嗣同慷慨赴义。

谭嗣同擅长古琴,而且能识制琴良材自己制琴,他曾自制很多琴,其中一具是雷火烧残梧桐木制的,他自《题残雷琴铭》:“破天一声挥大斧,斩断枝柯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鸣咽哀鸣莽终古”,预言了自己最终遭遇。

他藏有文天祥的“蕉雨琴”,在其《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中说:“余旧蓄信园焦雨琴,亦旷代罕见,行将相质,而诗以先焉”。

谭嗣同善作琴铭,其友黎壬生有良琴名仃云琴请他作铭,他欣然命笔:“欲雨不雨风飓然,秋痕吹入鸳鸯弦,矫首转弄心涓涓,同声念我,愿我高骞。我马驯兮,我车完坚。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请为君先”。

19.谭嗣同遗物——七弦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11cm,琴额宽17.7cm,琴肩宽18.5cm,琴尾宽13.5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由紫檀木所制。紫檀木雁足,象牙琴轸,象骨龙龈,蚌徽。琴面有牛毛断,琴底有少许小蛇腹断。黑漆兼有洒金工艺(古琴中此工艺较少见)。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无铭文、印鉴(原本在龙池上下方的铭文全被磨平)。

20.海月清辉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17.8cm,琴额宽17cm,琴肩宽19.3cm,琴尾宽13cm。琴面、琴底均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红木雁足,紫檀木琴轸,蚌徽。无断纹,鹿角霜灰胎,栗壳色漆间杂少许枣红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龙池与雁足间有“海月清辉”琴名,龙池和轸池之间有圆形印鉴,内刻隶书铭文:“水中月,声中景,意中缘,出沧波,圆魄鲜,溯空明之流光,惟托响于素弦”,文末并有“冯氏”和“叶侯”二印。龙池外侧有琴铭“琴池中题云:乾隆六年制,别无款识。适自海峤归京师,观武英殿藏清内府海月清晖琴,不禁有伯牙移情海上之感,因慕其名并铭一则于此。甲子上巳,桂阳李静伯仁识”,后有一小印款“留佳亭长”。

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21.回鹤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通长125.5cm,琴额宽17.6cm,琴肩宽21cm,琴尾宽14.2cm。琴面、琴底均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黄杨木雁足、琴轸,蚌徽。栗壳色鹿角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

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22.养中和性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清琴(待考)。通长120cm,琴额宽17.6cm,琴肩宽19.5cm,琴尾宽14.3cm。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杉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木質雁足,蚌徽。无断纹,黑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下方有二印,上方者刻“大清康熙庚寅岁仲春入湖广郭坞重修”(篆书);下方者刻“汾阳珍藏”(隶书)(据考证汾阳为王式通)。剖腹重修痕迹明显(琴身变薄),换徽(1、7、10徽)

王式通(1864-1931),字书衡,山西汾阳人,光绪戊戌科进士。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与湖南著名琴家杨宗稷交好,常常谈诗论琴,相处甚欢。甲寅之时专门为杨宗稷著作《琴话》作序。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23.无名清琴

【文物说明】

无名琴,仲尼式,清琴。通长119.7cm,琴额宽17.5cm,琴肩宽19cm,琴尾宽13.6cm。琴面为杉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紫檀木所制。紫檀木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下有毛笔墨书“同治十三年孟冬月鼎泰江陵氏制”“帝臣熊应周造于汉南养元琴轩”字样。

曾为湖南琴家陈维斌藏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

陈维斌(1890-1978),号仲巽,又自号精一堂主人,湖南邵阳人。陈氏一生酷爱古琴,集演奏、收藏、鉴赏、授徒、著述于一身,探访各地名家,竭其财力,收藏各代古琴,将位于长沙市留芳岭46号寓所取名为“百琴园”,并以琴会友,曾极一时之盛。1952年陈维斌被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又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省分会民族音乐组组长,晚年忙于琴学活动,于1978年在长沙去世。

陈维斌在解放后将他所藏12张珍贵的古琴捐献给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同时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玉玲珑”即陈维斌1951年捐赠,今为唐琴标准器之一。

24.“声和流泉”琴

【文物说明】

连珠式,明琴。通长123cm,琴额18cm,琴肩19cm,隐间115cm(琴尾─岳山前)琴尾14cm。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琴轸紫檀木。琴面流水断、冰裂断、鳞纹断(七徽以下打磨平滑),琴底流水断、鳞纹断。蚌徽,栗壳色瓦灰,漆灰底层有一层,琴底缺一护轸,琴额上镶有从玉璧上切割下来的古汉玉。龙池上方刻篆书“声和流泉”四字,龙池下方有“爱古”圆印和“伍兰山房藏”方印各一。

湖南琴家余韶藏琴,20世纪五十年代其孙余安仁出售给湖南省博物馆。

余韶(1891-1962),原名斐生,号述虞,湖南平江人。清末任湖南四十九标武官,后参加辛亥革命起义,民国时任师长、军官训练总队长。十分爱好弹古琴和古筝,曾随九嶷山人杨宗稷学过琴,弹琴具有特色,自成一家。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全国琴人录》中就有他的名字。在重庆时,曾聘请最有名的斫琴师傅在家中专门制做古琴,与著名琴家程午加一起研究古琴的制造和改进,甚至动用飞机从外地运来高级的制琴木材。

余韶的妻子叫金庭辉,据说原姓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父亲是王,她从小学弹古筝。

25.醉涛琴

【文物说明】

龙颔变体,清琴。通长126.2cm,琴额宽23cm,琴肩宽20.8cm,琴尾宽14.2cm。琴面、琴底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黄杨木雁足,蚌徽。无断纹,栗壳色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上方刻有“醉涛”琴名及“道光壬寅为麓宾外侄属胡万本勒”铭文。龙池下方刻有“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这般清趣味,料得少人知。民国四年为云轩先生雅正,贩竖于迪岩题刊”。龙池内侧腹款:“沩宁麓宾彭舜功得焦桐材制,道光己亥岁夏四月之吉”。

26.沈道宽炎陵文梓琴

【文物说明】

伶官式,清琴。通长125cm,琴额宽19.3cm,琴肩宽20.3cm,琴尾宽14.8cm。琴面、琴底为梓木斫,冠角、岳山、承露由红木所制。木质雁足,琴徽脱落,无断纹,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无腹款,龙池外侧左右有“伊溪桥,驾文梓,违其才,木之耻,取为琴,中宫徵,历百祀,配君子”,其下有“沈氏栗仲”及“话山草堂”二印。该琴为清道光朝酃县知县沈道宽所监斫,曾流传至同治朝榜眼湘潭人龚承钧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湘潭白马湖渔阳龚大成出卖给湖南省博物馆。龚大成是龚承钧的孙子。

道光八年《炎陵志》卷八《杂说》对“炎陵文梓”琴的斫制过程有记载:“炎陵诸山中多梓木,中琴材。沈栗仲先生宰酃,得旧梓木七尺余,陵间千岁物也。琢为琴,名‘炎陵文梓,刻铭词云:‘青牛文梓,生自洣泉。千岁而僵,霜雕露镌。布以金晖,縆以朱弦。流声奕祀,为木延年。”又载:“踰年春祀至陵,过溪桥,驾两木焉。先生谛视之,曰:‘此梓也。遂命胥役购他木易之,取而归,斧其近朽者,又制琴七,均名曰‘炎陵文梓。各系以铭,一云:‘伊溪桥,驾文梓。违其材,木之耻。取为琴,中宫徵。历百世,配君子。一云:‘炎陵之梓,中含希音。弃置原野,日炙雨淋。我取其材,斫为雅琴。山空水清,鹤唳猿吟。一云:‘千年妙质佳且久,用违其材乃速朽,文轸朱纹木之寿。一云:‘伊良材,弃邨疃,走埃壒,践鸡犬。絙朱弦,设文轸,收其用,未为晚。余琴已分赠他人,故其铭未录。”根据《炎陵志》的记载,沈道宽前后共制“炎陵文梓”琴8把,这把古琴便是其中之一。

沈道宽(1772-1853),清朝书法家、画家,字栗仲,浙江鄞县人,著有《话山草堂诗钞》等。嘉庆二十五年(1820),沈道宽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湖南任职,历官宁乡、道州、酃县、耒阳、桃源等地。大约在道光五年至八年间,沈道宽作为知县,曾主持重修炎帝陵。道光八年,沈道宽委托王开琸主持修编了《炎陵志》八卷,并为之作序。沈道宽擅长抚琴,且推崇“礼乐教化”。“炎陵文梓”琴即为其所制。

陈昌凤,字无恙,善化人,有《喜銮侄自酃归,听弹文梓琴》一诗,全诗如下:“阿戎自酃归,解装有囊琴。云是鹿原陂,文梓长千寻。不知何时踣,日暴兼雨淋。沈侯神明宰(自注:鄞县沈栗仲明府宰酃邑),见之爱不禁。命匠为十琴,轸玉徽以金。阿戎受指法,侯赠同球琳。归来为我弹,泠泠动人心。愧非蔡文姬,安能辨其音。但觉雅调流,风月满疏林。”该诗讲述了文梓琴的由来,乃由时任酃县知县的沈栗仲制作。

礼乐中的古琴

湖南地区的礼乐局成立于乐教极盛的清代。礼乐局为祭孔仪式定制古琴,多用于独奏的古琴也被纳入祭孔乐舞之中,与瑟、笙、洞箫、埙、应鼓、编钟、编磬等其他乐器一齐奏响,与礼乐制度融为一体。

27.浏阳礼乐局七弦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通长119cm,琴额宽17.7cm,琴肩宽17.8cm,琴尾宽13.5cm。琴面为梧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黄杨木所制。黄杨木琴轸、雁足,蚌徽。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内有“淮川邱行原制道光丙午桂秋”,道光丙午即公元1846年,凤沼上烙印有“礼乐局”三字。

浏阳祭孔音乐是清道光年间湖南浏阳邱之稑依据山东曲阜祭孔音乐(即宫廷颁布的祭孔乐谱)而创制的一套在祭孔典礼上演奏的仪式音乐,又称为“孔庙丁祭音乐”。民国时期,浏阳祭孔音乐由春秋丁祭改为诞祭,即在每年孔子的诞辰日(公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浏阳祭孔音乐的演奏,在浏阳文庙大成殿举行。参加古乐演奏的表演者有舞生、乐生、歌工三类。

28.衡州府礼乐局七弦琴

【文物说明】

仲尼式。通長115cm,琴额宽14cm,琴肩宽17cm,琴尾宽13cm。琴面为梧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黄杨木所制。黄杨木琴轸,蚌徽。黑色漆灰,龙池、凤沼为长方形。龙池内有“大清光绪己亥年湖南衡州府礼乐局造”,光绪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凤池里有“清泉后学马炜鉴制”等字样。

猜你喜欢

古琴文物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寻访千年古琴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文物失窃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