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筑牢品牌核心竞争力
——访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晓东
2020-07-09巩聪聪通讯员王富马丹
本刊记者 巩聪聪/通讯员 王富 马丹
在今年的两会议题中,大健康无疑是大热门。
提到大健康,人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医疗、保健等直接服务于大众健康的产业。事实上,在这些产业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产业——为医疗、保健等产业提供一体化构建服务的产业。鲁商集团旗下的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专注的正是这个产业。
围绕大健康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机构改革等话题,本刊记者近日与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晓东进行了交流。
《山东国资》:对于行外人来说,“医药工业设计”是个听起来很专业的领域。您怎么定位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的行业属性?
黄晓东:首先,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说,我们属于现代服务业。从专业化角度来说,我们是专门为医药类行业提供构建服务的专业化机构,专注于大健康领域的工业化咨询、调研、设计、评估、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从行业特点来说,我们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智力输出,人才是左右发展的关键要素。
具体而言,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是1988 年成立的省直处级事业单位,现有员工171 人,其中90%以上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30 年来,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已承揽项目3000 余个,遍及全国除台湾和澳门外的30 多个省、区、市,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由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承担的山东阿胶集团阿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EPO 设计项目,一次性通过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GMP 达标验收,被国外访问学者誉为一流水平的基因工程车间,夺得原国家建设部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晓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摄影/王富)
《山东国资》:从目前的行业环境,特别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医药工业设计这个领域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黄晓东:大健康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集于一体的产业。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大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政策扶持和市场青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大健康产业已然成为世界热点。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与14 亿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4 万亿元,到2030 年将达16 万亿元。10 年间从4 万亿元增至16 万亿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当下及以后很长时期内,作为大健康产业主要经济支撑的医药化工行业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医药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对土地的节约利用以及环境的生态保护提出新的要求。这为医药工业设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医药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上游的医药工业设计行业也从过去高速化、规模化、封闭式、同质化增长的“上半场”,进入动态、复杂、模糊、交融的大变局中,进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行业核心竞争力发生改变的“下半场”中。
鲁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省文旅集团董事长高洪雷到省医药工业设计院调研(摄影/耿镇)
客观而言,目前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在行业市场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国内一流的大型设计院在技术力量、企业规模、人才储备、公司业务模式(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一些运行成本低的小设计院,价格优势明显,也是不容小觑的竞争者。
《山东国资》:作为拥有30年发展史的本地老牌医药工业设计院,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里?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
黄晓东: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在医药行业具备一定知名度,拥有一批忠实客户。特别是在医疗器械、中药、细胞治疗等领域,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进行了深层次发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设计理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责权利不清晰、职责交叉、管理模式落伍,是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国内大型设计院普遍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运作模式,而我们还是传统的专业科室管理模式。专业科室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现在很难跟上甲方的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行机构改革,借鉴行业标杆企业运作模式,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机制。
《山东国资》:在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有哪些具体规划?展开了哪些行动?
黄晓东:按照鲁商集团部署要求,机制改革方面我们拟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事业单位改企业转制工作;第二步,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步,整合集团资源,建立品牌优势,逐步实现公司上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事改企”工作。经过多次内部调查和外部多方调研,并且积极与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沟通后,我们充分研究掌握省里关于“事改企”的最新文件精神,向有关部门上报了我院的改制方案,并通过了初审。
待“事改企”方案正式批准后,我们将全力推进管理创新改革,设置综合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技术质量管理中心和生产运行管理中心等部门,重新修订薪酬管理制度,组织岗位竞聘,施行离岗休养办法,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在业务的拓展上,我们将利用现有技术,深耕大健康领域,横向拓宽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生物、建筑等设计领域,纵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从事项目策划、概念设计、项目管理、项目代建、造价、加固等业务,实现EPC 总承包,从事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努力成长为具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医药化工行业建设全产业链服务企业。
《山东国资》:您这里所说的“全产业链”,与“心无旁骛攻主业”的原则是否冲突?在未来的发展中,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如何处理“专”与“全”的关系?
黄晓东:不冲突。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的“全产业链服务”是围绕大健康这个专业领域而展开的,并不是什么都做。我院的优势在于设计,通过设计铸就的品牌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在我们的发展规划中,品牌是战略题眼,具有引领和旗帜的作用。我们将“成为国内一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化工行业建设全产业链服务知名企业”作为品牌战略思路,稳固好“设计”这个主责主业的同时,根据大格局、分阶段和细落实的工作思路,围绕提升品牌建设工作意识、定制品牌战略规划、优化品牌组织体系、打造设计院品牌知名度、建立设计院品牌评估体系,从而实现由品牌价值驱动业务升级的良性循环。我们将积极完善内部管理并对未来规划进行布局,打造品牌声望、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总体来说,我们的发展规划是渐进式与递进式相结合的。我们依托设计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打造品牌价值,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全过程服务,再通过全过程服务反哺提升品牌价值。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接一步循序渐进的。这就像修建高速公路,一段一段地推进,每一段的推进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为下一段奠定基础。
《山东国资》:我们注意到,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在省外建立了分支机构。为什么要在省外设置分支机构?目前,分支机构建设情况如何?
黄晓东:是的。最近几年,我们重点发展了上海和广州分院。
拓展省外分支机构,主要是基于专业布局。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搭建了一些省外分支机构。这些省外分支机构是非常宝贵的外拓平台资源。最近几年,我们充分整合利用外埠分院成立多年的优势,立足长三角、珠三角的地理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上海和广州分院,进行区域布局,以设计为基础,向两翼延伸,实现工程全过程建设;以智能建筑、数字化工厂、CAR-T 细胞生产、免疫细胞治疗为切入点,实现设计的高、精、专、细。
目前,上海分院团队成员30 多人,广州分院团队成员10 多人,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山东国资》: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有哪些布局?
黄晓东:在山东省公布的两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名单中,均有我们参与的项目。其中,第一批优选项目中,我院参与了齐鲁天和惠世乐陵医药产业园项目、罗欣集团中药产业化项目等6 个项目;第二批优选项目中,我院参与了山东赛克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生产厂区建设项目、鲁抗赛特高端制剂产研中心项目等7 个项目。
此外,作为国有企业,我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精准扶贫方面,承接了齐鲁制药呼伦贝尔绿色生物农兽药扶贫产业项目。此项目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项目,也是齐鲁制药集团对口扶贫阿荣旗的重点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