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傈僳族医药需求调研及发展策略△
2020-07-09杨麒周月倾王洪云
杨麒,周月倾,王洪云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医药经验,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境内的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州和迪庆州维西县,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有闻名的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等自然资源,为傈僳族民族医药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 滇西傈僳族医药发展现状调研
调研组深入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泸水市的六库镇、老窝镇,福贡县的上帕镇,迪庆州的维西县永春乡、白济汛乡、攀天阁乡、塔城镇、叶枝镇等地进行调研,并走访了怒江州泸水市卫生健康局。调研发现,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傈僳族居民生病时选择西医治疗。此外,基督教传入怒江州等傈僳族聚居地已逾百年,对傈僳族民族文化及医药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傈僳族医药无相关文字记载,以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且新一代传承人越来越少。调研结果表明,傈僳族的民族医药正在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其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傈僳族民族医药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目前,滇西傈僳族居民仍然沿袭着春浴、漆油饮食(漆树的籽所压榨的果油)、日常食用“药食两用”物质、节日养生等保健习俗。他们认为春天多次洗浴可增强免疫力,消除一年病痛;漆油在傈僳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其具有滋补、活血、驱寒祛湿的功效;“药食两用”在傈僳族的保健观念中有较多体现,当地人民认为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药物,具有特殊的药用功能[1]。目前,民间医药在傈僳族居民中使用频率普通(介于比较广泛和偶尔使用之间),部分村组中有少数傈僳族医药代表人物掌握着一些民族药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所使用草药多以自己上山采集为主,对治疗咳嗽、感冒、风湿、妇科、上火、跌打损伤等常见病有较好的效果。煎服草药、拔火罐、刮痧、放血、药浴、火灸等特色诊疗技术仍然沿用。
泸水市老窝镇荣华村的民间人士杨海英用野坝子和白蒿子煮水来治疗感冒;用石松、九里光、松树嫩尖、土大黄煮水,洗月子澡,具有驱风祛寒的功效;用商陆根,煨水,治疗水肿、风湿。泸水市洛本卓乡俄嘎村罗介组的民间人士普干忠用岩蜂蜜、贝母、小白及、大白及、野百合,浸泡2~3年,治疗肺炎、肺结核、气管炎、百日咳;用重楼治疗毒蛇咬伤;用草果、姜、橘子皮泡水喝,治疗感冒、鼻塞;苦荞面用开水调成面糊状,每天服用2勺,治疗慢性腹泻、胃病。泸水市六库镇白水河村木把湾组的民间人士何荣生用马蹄香、重楼、旱虎掌(狗脚迹)、鸡刺根、羊山草根,与火腿、腊猪脚或鸡同煮,用以补气、强身健体,一般端午节食用。六库镇双米地村干河组民间人士李春华用理肺散、贝母、小白及,治疗咳嗽;用龙胆草、小苦草,治疗胆囊炎;用木香,治疗腹痛、拉肚子。称杆乡堵堵洛村双邦帮王培一组的民间人士何山地扒用三颗针、理肺散,治疗咳嗽;用云黄连,治疗拉肚子;用五味子泡酒或泡开水喝,治疗头晕;用重楼,治疗内伤或止血;用漆油、白酒(醪糟)、红糖煮鸡蛋,产妇食用后催乳。称杆乡堵堵洛村双邦帮王培一组的民间人士周三叶治疗蛇咬伤,先用火罐拔出毒液,再用天南星(鲜品)、黄瓜花(鲜品)捣烂后加玉米、醪糟,敷于患处,2 d换1次;用骨碎补、韭菜根、苎麻根、白茅根、五加皮、栀子、桑白皮,捣烂加酒敷于患处,治疗骨折。
2 傈僳族医药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
通过互联网开展《民族医药(傈僳族医药)消费需求》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12份,有效412份。被调查者地理分布为云南省310人,其他省份102人;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3人,18~40岁365人,41~60岁39人,60岁以上5人;民族结构为汉族290人,少数民族122人;职业分布为公职人员143人,商务人员62人,大学生105人,其他102人。
2.1 认知度调研
在被调查者中,有201人接触或使用过民族医药,占被调查者的48.79%,211人未接触或使用过民族医药,占51.21%;信任度调研中,204人表示“对傈僳族医药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占被调查者的49.51%;192人表示“信任度一般”,占46.60%;16人表示“不信任”,占3.88%。
在民族医药特色及优势调研中,173人表示“民族医药与西医西药相比最大优势在于独特性与文化价值”,占被调查者的41.99%,见表1。
表1 民族医药特色及优势调研统计
2.2 产品需求调研
滇西傈僳族医药特色产品需求调研中,174人表示对“民族药食两用产品” 需求度最大,占被调查者的42.23%;其次是“节日养生文化与旅游产品”需求,占被调查者的21.85%,见表2。
表2 消费者对傈僳族医药特色产品需求度调研统计
在少数民族“药食两用”品种功效需求调研中,各项被选择的频数如表3所示,通过排列图法进行分析,累计频率达80%的因素为主要因素。因此,在傈僳族“药食两用”品种开发中,开发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美容养颜,辅助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产品是重点。
表3 少数民族“药食两用”产品功效需求调研统计
2.3 推广渠道调研
在少数民族“药食两用”产品购买渠道调研中,各信息渠道被选择的频数如表4所示。利用排列图法进行分析,在民族“药食两用”产品营销推广中,要充分利用药店、保健品店、产品博览会、超市等渠道开展产品推广和销售。
表4 少数民族“药食两用”产品购买渠道调研统计
在“健康旅游信息收集渠道”调研中,各信息渠道被选择的频数如表5所示。利用排列图法进行分析,在民族健康旅游宣传中,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互联网、政府机构相关微信平台、专业旅游杂志、朋友介绍等几类渠道进行信息发布。
表5 消费者健康旅游信息收集渠道调研统计
2.4 营销问题调研
对当前市场“少数民族医药产品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利用排列图法进行分析,发现“销售渠道不多,难以了解和接触到相关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种类不多”“没有知名的品牌、消费者有疑虑”是目前民族医药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6。
表6 少数民族“药食两用”产品存在问题调研统计
3 滇西傈僳族医药发展策略
3.1 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
3.1.1短期发展策略 迎合市场需求,依托发展“药食两用”产品、特色养生旅游产业以及选择性发展民族医药专著收录药,以文化营销引领和提高傈僳族医药市场认同度是关键。由于民族药普遍存在品种混杂、缺乏标准、有效成分不清、用法用量不明等发展瓶颈,难以短期内得到解决,且国家对新药审批管理非常严格,民族药研发难度较大,国内药品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傈僳族医药短期内难以依托新药研发与创新得到发展。《云南民族药大辞典》收集和整理了云南各少数民族药物1469种,填补了傈僳族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空白,每味药物均从民族药名、异名、来源、药用部位、采收加工、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用药经验、附方、现代研究、附注等方面给予详尽阐述和分析,为傈僳族医药科研创新、临床应用、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1.2长期发展策略 加强民族药挖掘整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政府规划与政策支持,为傈僳族医药长期发展提供源动力。基础研究要重点加强常用药材种属基原、种植、质量标准、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较成熟的单方或复方制剂的基础化学、质量标准、临床实验研究等,为傈僳族医药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3.2 发展模式构建
通过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营销问题的调研分析,构建傈僳族医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即以傈僳族民族文化为支撑,以民间药方发掘整理和民族药研发创新为核心,以“药食两用”产品开发和民族特色养生旅游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优势品牌(见图1)。
图1 滇西傈僳族医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结构
3.2.1制定傈僳族医药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要统筹制定傈僳族医药发展规划[3],明确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科或民族医药科牵头,医院、农业、文化、宣传、旅游、科技局等多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规划要从傈僳族用药经验挖掘、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医院民族医药科、加强民族药院内制剂调剂使用、常用中药种植产业化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医药文化宣传等方面统筹布局、细化任务并明确考评指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及项目经费支持,多渠道整合资源,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依托“三江并流”“高黎贡山”“傈僳族特色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强化品牌塑造,着力打造1~2个优势品牌,扩大傈僳族医药的认知度及影响力。
3.2.2强化对民族医药的认同感 年轻一代愿意传承傈僳族医药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因素致使傈僳族医药正走向消亡,民族认同感越来越低。只有提升傈僳族对本民族医药经验的认同感,营造浓厚的民族医药文化氛围,才能为傈僳族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傈僳族医药也才能更多地被外界认知。一是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举办专题培训、开展知名民族医遴选和表彰、将傈僳族医药融入学校教育等,拓展傈僳族医药教育渠道;二是将傈僳族医药融入现代医疗体系,加强临床应用研究,在有条件的市、县级医院建立民族医药科,乡镇中医科积极开展民族医药诊疗,加强民族医药的推广应用[4];三是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保障傈僳族医药健康持续发展。
3.2.3加强民间用药经验的收集整理和研发创新 傈僳族医药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在长期与疾病抗争中,傈僳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和用药经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卫生局对傈僳族医药开展了一系列收集和发掘工作,组织编写了《怒江中草药》,各县区开展了民族民间药方收集整理工作,部分学者如周元川、杨玉琪等均对傈僳族医药进行了调研和整理[5]。但总体来看,傈僳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应进一步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调研走访、民间草医座谈会、药用动植物普查、境外傈僳族医药调研等途径进一步广泛收集、深入挖掘傈僳族单方、验方、秘方、常用中草药、特色诊疗技术等,这是傈僳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二是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强化傈僳族医药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傈僳族医药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这是傈僳族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6]。
3.2.4打造“药食两用”优势品牌 滇西傈僳族居住于高山峡谷,处于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属世界闻名的“三江并流”和东方大峡谷腹地,拥有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多层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傈僳族“药食两用”植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傈僳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有漆油、竹叶菜、柳叶菜、刺头菜、苦凉包、雪茶、野芹茶、山葱、百花、野豌豆菜等[7],如漆油可用于产后术后恢复;刺头菜可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病症;百花可用于消化不良、咳嗽、肺炎、肝炎等病症[8]。要进一步开发适销对路的“药食两用”产品,拓展销售和宣传渠道,集中资源打造个别优势品牌,促进“药食两用”植物产业化发展。傈僳族节日众多且民族特色浓厚,如阔时节、刀杆节、火把节、澡塘赛歌会等,结合傈僳族聚居地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对傈僳族民族特色养生旅游地需求将不断增长,其市场前景广阔。
3.2.5加强傈僳族文化内涵提炼与宣传 傈僳族医药文化积淀比较薄弱,而傈僳族医药文化属于傈僳族文化的亚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与傈僳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可借助傈僳族文化研究来丰富和发展傈僳族医药文化的内涵。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为基本内容,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都由相应的神主宰[9]。傈僳族别具特色的同心酒文化、春浴文化、漆油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巫文化、建筑文化、花鸟历法文化等都体现着傈僳族医药思想,而这些文化带有民族性、独特性和神秘性,能很好的激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通过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塑造和广泛宣传,能潜移默化的增强人们对傈僳族医药的认同感。对傈僳族文化的研究可借助洋葱模型、陀螺模型等文化剖析方法,加强对傈僳族文化结构、层次、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内涵提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