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与主题分析的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2020-07-09

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李 欢

(佛山市图书馆,广东 佛山 528000)

传统意义上,公共图书馆只偏重于保存和记录人类知识的文字产品,对于活跃于民间、田野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活态文化并没有给予重视[1]。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价值的明确界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自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从自身职能出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与宣传推广,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得到空前的重视。新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参与非遗保护方面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图书馆作为众多承担非遗保护职能的机构之一,如何从自身职业角度出发理清非遗保护的逻辑并进行相应的资源和服务配置,如何将非遗保护职能与现有的服务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探索出新的文化服务模式等。而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基于以往的理论研究基础,因此,笔者通过文献计量与主题分析的方式梳理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未来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数据来源

2019年11月9日至15日之间,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文献为数据源,以“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匹配模式为“精确”,所得文献110篇。为避免以“图书馆”为主题词,而研究对象为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漏检,以“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筛除高校图书馆等相关文献,对剩余文献通过内容分析,筛选出以公共图书馆为研究主体的文献。经过删除重复性、报道类等相关文章,最终获取文献137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其他学术论文134篇。笔者将对硕士论文以外的13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2 文献数据分析

2.1 论文发表年代分布

图1 文献发表年代分布

我国公共图书馆界首次出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始于2003年,金晓妹[2]等人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呼吁图书馆从记录、呈现、读者活动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参与非遗保护,该文发表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可以说是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保护的前瞻性关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发布;2007年,非遗国际论坛在中国成都举行,并发布了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由此,公共图书馆领域非遗主题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11年达到18篇的峰值。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布实施,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然而法律出台之后,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的关注度并没有大幅提升,发文量几乎呈逐年减少趋势。

2.2 期刊来源分布

公共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31种图书情报类期刊,比例高达71.64%,除此之外还有大学学报、其他社科期刊与会议论文集,期刊种数、发文数量与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期刊类型分布

表2 非遗主题文献发表最多的10种期刊

在134篇公共图书馆非遗主题研究文献中,60篇(占比44.78%)集中发表于10种图书情报类刊物,刊物名称及刊文数量见表2。从统计结果来看,10种刊物发文量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表3 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

续表3

2.3 引文分析

被引次数是文献影响力和参考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笔者对论文的被引数量进行了统计,134篇文献的被引次数总量为794次,其中有11篇文章(见表3)的单篇被引次数超过20次,被引总数为404次,意味着8.21%的文献获得了50.88%的被引量。表4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6篇文章主要分布于2005至2010年之间,可以说明在此期间发表的非遗主题文献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是公共图书馆非遗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 研究主题分析

对134篇文献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划分为“责任与路径”“数据库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宣传推广”四大主题,文章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4。

表4 论文主题数量分布

3.1 责任与路径

在134篇文献中,81篇(60.45%)文献主要从合理性、必要性出发阐释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责任与路径。文献多以“责任”“职能”“作用”“角色辨析”“优势分析”“功能”“措施”等为题,从表3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1篇论文就可见一斑。该主题下的论文,或从职业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能与措施进行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或对各级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的定位与作用进行阐释,或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参与某一具体非遗项目的案例来说明其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3.1.1 整理性理论研究

该主题下的文献,大都引用《公共图书馆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与公共图书馆所承担的文化功能相结合,以此说明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献进一步就相关措施展开论述,主要从文献保存、活动开展、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阐释。如2005年,康延兴[3]指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广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与知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积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提供场所和组织服务,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4个方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2007年,王庆云[4]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应该“提供馆藏档案、资料和实物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档案”。同年,蔡光龙[5]从“合作性”角度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在承担非遗保护中应“跨行业部门协作与区域合作,与其他子系统互相合作、整合利益、协调关系,共同构建文化保护工作的合力,促使整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功效达到系统最优化”,并积极参与“图书馆行业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傅安平[6]认为,“在遗产的理论研究中发挥图书馆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1.2 各级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的定位与案例研究

对参与非遗保护的公共图书馆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各级图书馆(省、市、区县、街道)、少数民族图书馆结合自身角色定位,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与路径。

(1)省级图书馆

2011年,宋华雷[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以及图书馆的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省级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意义,并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从数据库建设、非遗目录采购、非遗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与宣传等方面对非遗保护的措施进行论述。2014年,尹泽[8]论证了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如建立工作机制、避免活态文化原生性的丧失、坚持地方特色、加强监督反馈等。周茜[9]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从该馆举办的非遗文化展览、数据库建设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角度进行了阐释。马梦丹等[10]以云南省非遗文化现状为背景,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云南省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创新科技的运用、文创产品开发、加强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等。

(2)基层图书馆

相当一部分基层图书馆,包括市级、区县级、街道图书馆等相继开展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实践探索,一些研究者从实践案例出发,阐述基层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定位与路径。如2010年,戴晓红[11]以绍兴图书馆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从非遗信息服务、专题资料收集、古籍陈列仿制等角度阐述了非遗保护的方法。2011年,于荣全[12]分析了中小型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所具备的地缘与场所优势、读者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并结合实践探讨图书馆通过非遗知识宣传、新技术运用、开展课题研究等参与非遗保护的思路。摆建红[13]总结了县级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服务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2018年,刘瑾[14]以上海长宁社区(街道)图书馆为例,从挖掘非遗资源、设立传承基地、联合社区单位、非遗展示宣传等方面介绍了街道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

(3)少数民族图书馆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多样性和特色性,民族图书馆在非遗保护的作用与地位也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李树林[15]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普查采集、保存利用、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炳南、欧阳红[16]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普查、采集、立档、保存、传播及宣传等有效措施。张红英[17]呼吁图书馆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

3.1.3 公共图书馆参与具体非遗项目保护的案例

此类文献或介绍公共图书馆对某一具体非遗项目的保护案例,如杭州图书馆[18]对“西湖传说”的保护,浙江路桥区图书馆[19]对路桥灰雕的保护,独山县图书馆[20]对独山花灯的传承与保护;或呼吁公共图书馆对某一类型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如弓运泽[21]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图书馆参与保护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作用,柳林子[22]等人以古琴为例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总结出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古琴保存与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馆藏资源和读者资源。

3.2 数据库建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发专题数据库或专题网站是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非遗数据库构成了公共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主要类型。在134篇非遗主题文献中,有23篇论文是关于非遗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探讨。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对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的总体性理论研究;二是对某一类型或某个特定区域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调研分析;三是对某一公共图书馆参与具体非遗项目数字资源建设的案例分析。

3.2.1 理论研究

2010年,张红灵[23]对数字图书馆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络化传播中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应该注重“真实性”“创新性”“专业化”以及“传承人的知识产权”4个主要问题。童杰[24]提出图书馆通过“音频与视频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图案数据库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运用三维动态成像技术”3大技术层面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2011年,刘赪娜[25]首次探讨了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法律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数据库立法,并将其纳入现有的著作权法律体系。2019年,孔凡敏[26]在总结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构建共享系统和平台,加大对非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3.2.2 调查研究

2010年,邓爱平[27]对我国46家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了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意识薄弱、非遗数据库种类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段运[28]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并加强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徐华军[29]等人提出应该拓展非遗数据库的表现形式,重构新的非遗数据库分类体系。程焕文[30]等人结合申遗工作,总结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的相关问题:非遗数据库建设相对申遗工作的滞后性;数据库著录缺乏统一标准;省级公共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转型诉求。

3.2.3 案例分析

在非遗数据库具体案例分析中,作者多从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方法、步骤、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阐释,尤其注重数据库结构与技术实现手段的分析。如吉林图书馆[31]、黑龙江省图书馆[32]、宁夏图书馆[33]的非遗数据库,温州图书馆[34]的鼓词数据库,肇庆图书馆[35]的“述绎端砚”本土原创视频资源,黔南州图书馆[36]的水书数据库,黑龙江图书馆的“神奇鄂伦春”主题数据库[37]等。

实际上,通过数字化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宣传在公共图书馆界已相对普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以服务外包的形式进行数据库开发,即由图书馆提供资料、提出需求,由服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问题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避免产权纠纷,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大多仅提供馆内服务,这也使得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受到局限。

3.3 文献资源建设

将非遗保护纳入地方文献工作范畴,重视非遗主题文献资源的征集、保护与整理是公共图书馆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视角之一,143篇文献中,有22篇文献着重研究公共图书馆非遗文献资源的建设。

3.3.1 非遗保护与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研究

一直以来,地方文献工作备受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随着非遗保护进入地方文献工作范畴,这一更具演示性、吸引力的活态文化使得相对静态的地方文献服务更加丰富和生动起来。

2007年,张红灵[38]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应该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活态文化变成有载体记载的文献,并构建非遗特色数据库,从而将其打造成为地方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王松国[39]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内容趋向多样化、工作方式从单纯的收集整理转向与传播相结合,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3个方面阐述了非遗保护与地方文献工作之间的关系。2010年,刘伟华[40]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论证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参与非遗保护中的优势,提出完善地方文献资料采集,更全面保存本地区非物质文化史料,利用传播优势加大非遗宣传与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提供佐证和历史依据。

3.3.2 非遗主题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与利用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可供公开获取的正式出版物并不常见,大部分文献需要公共图书馆自主采集、录入并形成文献载体予以收藏与整理。与此同时,要丰富非遗文献的馆藏,需要关注非遗传承人、相关机构形成的非正式出版物的获取。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一种观点普遍认为图书馆在进行非遗文献资源构建过程中应该加强协作,资源共享。如2010年,谭寅汉[41]提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档案馆、图书馆应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护体系,通过建立地区非遗文献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性的非遗文献室、构建专题数据库等方式构建非遗文献资源的利用体系[42]。2011年,韩晖[43]对非遗地方文献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并提出在非遗文献征集中要加强与其他非遗保护机构的协同合作;吕鸿[44]提出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应该建立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机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杜巍巍[45]提出要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与研究人员数据库、加强与非遗保护机构的密切联合构建非遗文献的征集网络系统。2018年,崔玥[46]以国家图书馆非正式出版物馆藏为例,提出通过非遗文献的体系化征集、专藏数据库建设、共享平台搭建、联合目录编制四大方面举措加强非遗文献资源建设的主张。

此外,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某类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予以了重点研究。如范金霞[47]提出图书馆应该重视非遗口述档案的建立与保护;宋丽华[48]认为图书馆应该加强对非遗文献中非正式出版的征集;裴秀蓉[49]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高新技术深入民间、地方对口述文化进行采集,并通过摄像、录像和存档等方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赵琨[50]提出通过网上采集、实地采访、机构采集、音像资料专题库建设等方式加强非遗音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4 宣传推广

公共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一方面是通过馆藏非遗资源的推荐、主题活动的举办来进行。如袁晖、沈业民[51]分析了扬州市图书馆通过举办系列讲座来进行非遗推广的案例。谢亚欣[52]以广州图书馆为例,提出了以特色的交流服务、主题活动、对象服务为抓手,尝试探索公共图书馆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路径。夏洞明、蒋倩[53]以金陵图书馆为例,提出将非遗作品纳入文创经营范围,组织读者深入非遗创作第一线等方式进行非遗宣传。刘建[54]提出非遗传播要将传统阵地宣传方式与数字化的网络宣传平台相结合,以读者兴趣和使用习惯为基础,打造微视频、慕课、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亢琦[55]对40所图书馆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非遗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要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传承活动常态化、持续性、系统性方面积极努力。

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宣传与传统阅读推广相结合,以非遗为载体,以阅读推广为内容,产生新的普及模式。如张鑫[56]以湖北民间故事为例,深入挖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放松、宣泄、教化、和谐等疗愈功能,进而在营造阅读空间、欣赏经典之美、注重用户体验、发挥情感教育的纽带作用5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推广工作的新思路。周艳[57]介绍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立体阅读:穿越历史——非遗就在我身边”品牌的活动实践,即非遗展览与主题讲座、阅读沙龙与书目推荐、手工体验与实地参观、“立体”讲解与音乐欣赏、辐射城乡与文创探索,提出了“立体阅读”需立足本职、精选主题、打造品牌、多方协作等建议。

4 结语

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献就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职业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分析。非遗数据库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业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基本手段,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资源共建共享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国家文化发展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众多承担着保护与弘扬非遗文化的职能机构之一,应该结合自身职业特点与政治、文化环境进行创新性探索。在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将非遗宣传与城市旅游推广相融合。公共图书馆应科学处理与营利性的民间非遗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在高校建立非遗教育基地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创新性非遗文化传播活动,结合自身职能针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岗位设置,应将非遗保护与阅读推广等传统业务相结合,进而催生新的文化服务模式,这些问题尚待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据库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