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再利用研究
2020-07-09陈自开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
陈自开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0 前言
屯溪老街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明中叶以来作为三江交汇之地,便利的水上交通造就了长久的商业繁荣,滋养了纯正的徽州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态。沿街的258户商业建筑新旧结合,是徽商文化和徽州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延续其生命力是屯溪老街保护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生活模式的改变,传统商业建筑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活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大拆大建和仿古建设的粗暴保护阶段后,“微更新”作为一种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方式被提出,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尺度,注重城市空间重构和活力激发,着眼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和空间魅力塑造。因此,运用微更新的方式是实现传统商铺再利用的首要选择。
1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概况
1.1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格局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在营建方面多延续徽州传统民居的特征。老街传统商铺开间较小,尺寸在2.5~8m不等,多为一开间,少数为二、三开间,进深较深,有二到三进,平面呈现为狭长的矩形。一层沿街为商铺,中间以天井划分,后部为仓储、作坊或厨房等,楼梯位于店面后部或者侧后部,二层多为居住,也有少数用作库房、办公等。传统商铺的形制结合了商、住、坊的特征,分为前店后居、前店后坊、前店后仓三种类型(图1)。老街传统商铺以两层为主,一层层高较高,入口对街道完全开敞。二层开窗面积较大,利于室内通风采光。檐口挑檐较大,一方面有雨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使用面积。天井空间的置入,可以改善狭长平面下建筑室内的采光与通风,丰富室内空间变化,同时也延续了徽州文化中天井院“四水归堂”的聚财寓意。
图1 传统商铺形制
1.2 保护历程
屯溪老街初起源于“八家栈”,后逐步发展成为繁盛的商业街。1929年曾毁于大火,重建时较原有尺寸有所拓展。抗日战争结束后,商号大量关闭。1985年底,先后修复107家店面,增加至160余家,恢复老字号商铺35家。1986年,制定正式的老街保护规划,提出对老街商铺进行保护、修缮等工作。1992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老街的职能由经济中心向文化旅游中心转化。2000年以后,对老街的保护整治和业态培育逐步开展。在保护实践方面,对于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保护方法从静态的保护修复转向动态的保护更新,在延续街区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允许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更新。
2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分析
2.1 旧有功能丧失
屯溪老街大量传统商业建筑二层空间为闲置状态,仅保留底层前半部分的商业功能。为达到良好的商业空间效果,商户对该部分空间进行重修装修,剩余空间搁置,导致原有的功能无法延续,空间显现一片衰败的景象。在对底层店面空间进行装修的过程中,天井空间在室内对外完全遮闭,失去了原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图2)。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建设年限较长,在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建筑综合品质不断下降,居住质量也较难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在满足街区相关保护条例的基础上,一般商户进行更新改造的造价较高。同时,现代个体户商业生产、生活模式发生转变,商品的来源较广,现代新建住房也更适合当下的居住需求,传统商业建筑“坊”和“居”的功能逐渐退化。
图2 商铺闲置状况
?
2.2 空间形态变异
传统商业建筑是延续传统民居的形式来进行营建,用天井来组织室内空间,同时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随着现代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发展,仅靠技术便能解决建筑采光通风的需求,因此,大部分商户通过一层顶棚吊顶的方式来对商铺室内进行装修,天井空间在室内被完全遮住,不仅能够加大商业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的保护修缮费用,遮住了商铺原本“破败”的空间形象。此种简单粗暴的装修方式,虽然达到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传统商铺空间形态的展示与延续产生了影响,误导人们对其文化认知,也不利用地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2.3 建筑外部环境杂乱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再利用同样注重外部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是街区历史文脉与风貌的展现。现状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存在立面窗扇等构件破损以及缺失的问题,部分建筑考虑到安全问题,仅在窗扇缺失部位加设现代化的防盗窗,立面建筑元素随意拼贴,影响地域文脉认知;底层商铺对老街完全开敞形成半公共空间,店铺景观由此形成建筑外部环境的一部分。近年来新材料、新技术引入,店铺底层临街面普遍进行装修,部分店铺现代化的装修式样与老街传统风貌不协调。
3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微更新
3.1 功能置换
对于利用率低的传统商铺,应当在保持其整体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挖掘建筑的功能潜力,采取功能置换的方式进行微更新,以达到对传统建筑历史价值的延续。对传统商铺进行微更新,首先要确定用什么新功能来置换原有功能,引入的功能既要满足历史街区的需要,也要与建筑空间很好地契合。结合历史街区的商业需求,传统商铺可以置换为茶室、生产体验性、展览等展现地方特色的公共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也能很好地与之相契合,既能传承老街历史文化,也能丰富街区业态,提升空间活力。
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功能置换主要分为局部功能置换和整体功能置换2种形式。局部功能置换是指建筑局部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将闲置的空间置换为其他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老街188号是三进二层木结构,后部仓库为一层,为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商户将仓库与店面空间打通,一层前两进作为店面空间,销售中高端女性成衣。第三进空间距离主街较远,结合尽端的庭院、以及原本闲置的二层空间更新为茶室,同时通过玻璃窗将庭院景观引入室内,形成幽静的休闲空间,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
整体功能置换是将传统商业建筑整体的功能更新为其他使用功能,为建筑以及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老街90号原为清代商铺建筑,平面形制为“前店后仓”的二进院落,商铺主体建筑为二层,后面仓库为一层。90号商铺面临着与其他传统商业建筑一样的困境:建筑利用率低,并且保存状况较差。依托毗邻的戴震纪念馆扩建项目,老街90号功能被置换为戴震纪念馆的扩建馆——好人馆,库房置换为展馆的服务空间,在不破坏原建筑风貌的情况下,既满足戴震纪念馆的功能需求,作为联系主馆与主街的前导空间,也实现商铺的高效利用。
3.2 空间重组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空间重组应控制在建筑内部空间,避免对街区整体风貌造成影响。空间重组需顺应建筑的空间特征,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本身的科学价值,同时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实现空间的再生。空间重组包括水平方向的重组、垂直方向的重组和二者结合的形式。水平方向的空间重组主要针对的是建筑平面上的功能空间重组,以适应建筑的现代化的需要,例如居住空间通过卫浴、厨房功能的整合与置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垂直方向的重组方式主要为利用天井空间设置夹层以及局部加建。老街18号恒泰升原有商铺为两层,开间3.9m,进深约18m,建筑两端连通两条道路,高差约1.3m,是典型的二进院落。商户为了发挥建筑最大使用价值,在延续建筑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前店后居的功能组织模式,建筑整体作为商业空间,一层功能为茶叶销售,二层为茶室,并利用原有的室内1.3m的高差,结合天井空间在建筑中间区域加建夹层,形成半开敞的公共空间,实现功能空间由动到静的完美过渡,也丰富了内部空间结构,提升空间使用舒适度。
图3 老街188号
图4 老街90号戴震纪念馆—好人馆平面图
水平、垂直方向结合的重组方式于老街93号好人馆中得以展现,库房拆除并将其功能属性改为博物馆的服务空间,由庭院、回廊、夹层平台、楼梯和卫生间五个部分组成。垂直方向上,夹层平台结合楼梯将好人馆一层和二层空间联系起来。水平方向上,夹层底部置入公共卫生间,服务于整个展馆;庭院作为一个景观节点,形成好人馆与戴震纪念馆主馆之间的空间过渡,同时围绕内部庭院形成廊道,将好人馆的流线引入到后部的戴震纪念馆。
3.3 建筑界面重塑
依据《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在更新再利用的过程中,应保持建筑外观风脉特征,因此建筑界面的重塑主要针对建筑立面形式以及店铺景观环境。建筑立面形式存在于构件元素及其材料、材质的基础上,立面构件包括窗扇、雀替、栏板、挂落等构件,装饰采用彩绘、雕刻等。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立面的重构应该在尊重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最小程度的干预,构件的选取应当保证材质、材料以及形式上的统一,保持建筑立面的真实性与差异性,展现地域文化特征。店铺内部装修结合店铺功能需要,在材料、材质的选用以及细部的重构方面,引入新元素的同时,保持整体风貌特征的场所性,维系文脉连续性,营造良好的地域景观环境。
老街63号建于民国初期,店铺为前店后宅格局,二进二层木结构。建筑再利用前,立面的散板、木栏杆、木斜撑、屋面小青瓦等均有缺失。墙体存在粉刷剥落的情况,水泥砂浆墙面和现代门窗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店铺底层采用现代化天花吊顶,装修简单,店面景观稍显杂乱。通过功能置换,63号改为吴鲁衡罗经体验馆,外立面基本保持原有传统形式,对缺失部位进行替换修复,不符合风貌构筑物拆除。店面景观通过装修进行提升,改善原有杂乱的景象,通过新材料玻璃的引入,形成一种透明性,将店铺景观还给街道,同时在店铺内部营造与街巷隔绝的空间感受。
图7 老街63号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4 结语
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在老街街区中的存量较大,由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商铺的功能逐渐式微,内部空间结构活力减弱,建筑构件也因为保护意识的缺失而面临破败。通过“微更新”的手法,关注建筑以及使用者的需求,从人本角度出发,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对传统商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空间重组以及外部界面重塑,在保持原有特征的基础上适度注入当下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再续建筑活力,是实现老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微更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理念,不只是一种策略和方法,更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一种态度,要注重继承与发展、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在对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微更新实践中,历史文化的延续稍显不足,新材料与原始空间之间的关系处理缺乏“度”的把握,屯溪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微更新”仍有需反思和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