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与陶土共舞
2020-07-09王振德
王振德
钟鸣在文章《中国现代陶艺的沉思》中提道 :我国的陶艺发展,应该是把现代艺术观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粹结合起来,创作出自己民族的现代艺术文化。这篇文章发表于1990年。如果我们注目于钟鸣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30年来钟鸣就是沿着这一条路子探索的。
手艺是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历史深处的一次次成功与失败。民族文化是古老的,是古人智慧的沉淀。古老蕴藏着神秘,是艺术创作的宝藏,这就是我们提倡传承的原因。但是毕竟现代审美有了新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用新的艺术思想武装自己,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着力点。当我们抽丝剥茧分析这些时,会不自觉地惊叹于钟鸣的眼光与远见。30年前他就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同时30年的努力让他的艺术积累丰厚起来。艺术积累的丰厚,必然带来艺术作品的拙朴厚重,更能抓住艺术本真的东西。
看他的作品《彝族兄弟》,整个作品看起来很简单,如同中国的大写意画作,只抓住其主要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夸大。但是对于每个细节的处理又相当的准确。线的运用,面的塑造,色的把握,都将彝族人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展现不是聚透的展现,而是对于形神的展现。细腻中不失大气,夸张中展示真实。这种现代气息浓重的民族文化的展示,不仅带给观赏者视觉的震撼,更让观赏者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的欲望。
再看钟鸣的作品《青衣》,面部的处理程式化,犹如一副面具,这都是很符合青衣这一主题的。传统的戏剧,台上的演员是戏中人,动作、情绪全部在故事中。演员又是戏外人,她不过是戴着一副面具走进了一段别人的生活。我反复观看《青衣》这一作品,觉得这一作品中的人物是在戏散之后的环境下,人物的拿捏似散非散,我仿佛能够看到那玲珑身段的轻松,也能看到那面具后的笑容。人生本就是戏里戏外。当我们看到这个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戏剧,仿佛看到的是人生。
艺术是相通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观赏者的想象,让观赏者在艺术的想象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与探索的欲望。这些共鸣与欲望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厚重、韵味与意蕴。在欣赏钟鸣的作品时我感受到了这些,他的作品仿佛是一个触发想象力的开关,总是能够在思绪起飞的过程中助力,让想象围绕着作品飞扬。并且,我还很享受。或许,这就是好作品应该带给我们的感受。借着这些感受,我开始喜欢钟鸣的作品。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陶土是被点化的精灵,总是离艺术很近,而艺术家就是与陶土一同追求艺术的存在。钟鸣便是卓越的代表。与陶土共舞让他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并且在这优美的舞蹈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彝族兄弟》 钟 鸣/作
当我再次观赏他的作品时,我耳边又响起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从钟鸣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绚丽,也看到了走向世界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