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2020-07-08谢思聪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31期
关键词:裂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谢思聪

摘 要:本文就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组织管理方案,以切实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裂缝问题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诱导因素

结合以往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可知,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体积较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内外部结构的温度差异较大,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结构自身的耐受限度,就会出现结构损害型裂缝。或者在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混凝土结构出现不规则形变,当形变量超过混凝土结构自身的抗拉限度,就会产生结构裂缝。如果裂缝宽度在允许范围内,并不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但会影响整体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

1.1水泥水化热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与水充分混合后,会发生剧烈的水化热反应,释放一定的热量。由于混凝土结构断面的密度与强度特点,极大的阻碍了热量的流散,使热量聚集在混凝土结构内部。而外部结构因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温度逐渐降低,进一步增大了内外部结构的温度差异,形成一定的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结构自身的耐受限度,就会产生结构裂缝问题。经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证实,不同品类的水泥材料,由于组成成分不同,发生水化热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的热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1.2混凝土收缩变化

水泥中胶凝材料的板结硬化对水分存在一定的需求。经工程测试可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水分的最佳需求量在20%左右。当大体积混凝土所需施工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其余水分会不断蒸发,使得混凝土结构体积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这种收缩具有不规则性,会直接影响整体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水泥材料种类、配制比例、外加剂使用量及施工工艺类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变化情况。

1.3外界环境气温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浇筑温度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气温持续下降时,混凝土结构的外部温度也会随之下降,增大混凝土内外部结构温度差异,使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应力裂缝。

2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2.1施工前准备

(1)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材料的规格尺寸实行检查,将各类材料的尺寸偏差控制在行业规则范围内。对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固度和模板接缝处理的密实度予以细致检查。(2)督促现场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大对梁板柱、梁板以及混凝土标号的控制力度,严格控制梁板柱与梁板在整个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关系,以及持续振捣时间。

2.2调配与优化设计

混凝土调配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关键环节,这也是提高浇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大体积混凝土对于所需混合浆料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水泥和水的用量有着严格要求,以免因剧烈的水热化反应,破坏混凝土性能。所以在调配中,要科学把控水泥和水用量,增大混凝土强度,控制混凝土和易性。同时为优化混凝土性能,一般会选用矿渣水泥,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来改善混凝土可泵性,降低裂缝问题的出现几率。

2.3运输

在混凝土运输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主要有:混凝土运输使使用到罐车,确保混凝土在运输途中仍在持续搅拌,避免离析情况的出现;考虑到运输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一般会考虑在夜间运输混凝土,不过夜间运输中所选线路应保持照明的清晰性,防止发生交通事故;运输前要对运输车辆予以明确标注,详细标注运输混凝土的批次、等级,使现场作业人员准确了解混凝土信息,做好混凝土科学配置;在现场建设调度站,与搅拌站实行良性沟通,及时对混凝土的类型、数量等加以把控,使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浇筑时间,从出机到浇筑施工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要实施覆盖养护;在运输过程中,罐车需保持匀速运转,加强内部浆料的搅拌效果,卸料前加快运转速度,以此实现混凝土的良好搅拌。

2.4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浇筑施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出现几率,威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首先要注重浇筑的完整性、连续性,减少施工缝的出现,增强其抗渗性能。其次底板位置应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在下层浇筑结构初凝前完成上层浇筑,确保层与层之间的粘结效果。下层浇筑完成后,先实施拆管处理,之后再开展上层浇筑,明确计算每层的浇筑厚度。一般情况下,浇筑厚度会控制在600毫米左右。再次浇筑作业开展前,注重前期规划,确保各项参数的准确性,作业人员要依照参数要求实行相关标注,为浇筑作业提供依据和指导。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会使用泵管和布料机,确保浇筑作业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的运料时间加以严格把控,使其在初凝时间内。且实际施工中要对施工顺序展开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时保持均匀上升,通过分层浇筑,使下层混凝土在发生水化反应时产生的水化热得以充分散发,减少蓄热量,避免水化热积聚,进而降低温度应力。最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应控制在2米左右,如果超出这一标准,要添加长软管或串筒来维持浇筑质量,减少意外问题的产生。在混凝土运送过程中,运送设备需保持畅通性,减少因堵塞带来的不良影响。

2.5振捣

振捣的主要设备为振捣棒,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振捣棒的种类和数量,促进振捣工作的顺利进行。振捣过程需遵循快插慢拔的基本原则。上层振捣中振捣棒的插入距离在下层的5厘米左右,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秒左右,直到不出现气泡或下沉情况停止。插捣点的实际排列应保持均匀,具体的移动间隔距离控制在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1.5倍以内。振捣棒和模板之间的距离也要加以严格控制,防止同预埋管件、钢筋与模板发生碰撞。若发现移位,应立即调整。

2.6养护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最终环节,这也是左右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要在表面覆盖材料,以达到保温效果。覆盖选用的材料以塑料膜和草垫为主。在电梯井位置,还需在外侧附着一层草袋,达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以免水分大量蒸发生成收缩裂缝。保温养护过程中,禁止在表面洒水,以免温度过快下降产生裂缝问题。附着物搭接部位的宽度要控制在200毫米左右,利用砖头或木块压实,避免结构直接暴露在环境下。养护时间需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要求实行有效控制。在养护过程中,作业人员应做好溫湿度检测工作,准确了解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及特征,分析内外部温差变化,在发生异常后,立即加以处理。根据现场温度变化特征,对养护措施予以调整,增强养护效果。温度测量结果显示,混凝土中心部位的温度不再出现下降或者已经接近表面温度,外界温差在25摄氏度以内时,可以停止保温作业。在揭除塑料膜与保温被的过程中应逐层进行,在揭除完一层后,以温度的实测结果为依据保持一段时间,防止产生明显的温度差。

参考文献:

[1]张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四川水泥.2020(12)

[2]朱玉慧.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20(11)

[3]李胜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20,v.49(S1):372-376.

[4]李春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装饰装修天地,2019,000(001):235.

[5]张建军.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建筑技术研究,2020,3(7):112-113.

(葫芦岛市建筑工程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000)

猜你喜欢

裂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法
浅谈水工结构工程裂缝成因及防治
砌筑工程常见问题及防护之我见
预拌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及预防措施
工业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蔚汾河特大桥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