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飞天》三十年
2020-07-08赵亮
赵亮
1990年春天,因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参加了两年的兰大中文系课外培训。当时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做为甘肃考生,要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最新情况,《飞天》杂志是必读的。如果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话,能在《飞天》上发表几篇作品,也就算进入文学界了。这位老师是位副教授,姓名我已经忘了,可他说的话,后来对我起到了引领作用。那一堂课后,我就寻找到《飞天》杂志,开始阅读了。三年学习结束后,就壮着胆子向该刊投稿。我当时在兰州市内的驻军某单位上班,往后一月半载会去编辑部一次。
那时候的《飞天》编辑部,好像是在天水路交南昌路什字的一家招待所里。我的记忆里,两个编辑一间办公室,老旧的办公桌,紧贴在墙面上,几只靠背木椅和桌子上、地上到处堆积着杂志和来稿,几乎没下脚的地方,来客进门就落坐在了床沿上。我们部队办公室里,一般都配有写字台和沙发,没见有这么差的办公环境。一群我景仰的作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一次应约去编辑部,与张平老师谈稿子,我说话扯得太远,谈完已经傍晚六点了。张老师心急火燎地推着自行车往大门外跑,后坐上绑有一根绳索。我好奇地问是干什么用的,他说要赶着去给儿子的班主任送液化汽罐。当时让我又内疚又惊奇。
最初投稿的结果都差不多,多数石沉大海,少数能接到退稿信。我连续向《飞天》投了三年稿,总是上不去。心里就琢磨,能不能与编辑拉上点儿关系,这样上稿希望就大一些。我在铁路单位当军代表,买火车票有些门路,就主动告诉编辑部说,有这事儿找我没问题。当时《飞天》杂志的副主编冉丹老师,听到后很高兴,公家接待或朋友出差,他都会找我帮忙。我觉得这是天赐神助,登上《飞天》指日可待了。我送了一份稿子过去,还没满一个月,他就主动联系让我去编辑部。接完电话后心脏突突直跳,比要跟恋人幽会还激动。于是从单位找了一辆吉普车,急急忙忙地赶了过去。路上给司机提前透露了我将要上省刊的特大喜讯,大讲特讲了一通作家和文学。见面后冉副主编却没有谈我的稿子,甚至都没有谈文学。只是一个劲儿地感谢我帮买火车票,夸我身穿上尉军衔的军装很帅气,鼓励我安心干好部队的工作。看我额头冒汗,瞅着他说不出一句话。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说搞文学不容易,没必要费那个劲儿;有时间了可写点小文章,他帮我在报纸上发一发,让单位里知道我是个笔杆子,这样有利于成长进步。我听完后还是没说出一句话来。返回时我找借口没坐单位的车回去,跑到滨河路坐到天黑才回家。
这次退稿给我的打击很大,让我几乎放弃了文学梦。我明白自己的文学天赋太差了,差到了无法可教和没有希望的程度。我也明白,冉丹老师对我说的话是很客气的,也是很真诚的。如果稿子水平能够接近发表水平,他做为副主编,一定会尽力促成的。看来《飞天》杂志门前的台阶很高,不下一番苦功是登不上去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部队生活并不顺利。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文学创作能够寄托我的理想,反映我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能够做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于是就没有中断阅读和写作,继续向《飞天》投稿。
有一天张存学编辑来电话告诉我说,我的短篇小说《酒鬼刘三》不错,主编也看过了,让我等消息。我当时兴奋得哼起了小曲儿,办公室的同事以为我要升官了,不然不会高兴成这个样子。张存学老师是编辑部的小说组长,主编看了又说不错,稿子发表看来是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过了约有一周时间,没有进一步消息,我就直接跑去编辑部了,拿到的又是一份退稿。原来是李云鹏主编粗略看过,说稿子不错。当时《飞天》杂志由主编、副主编们每人轮留主持一期,我的作品终审,轮到了何来副主编。我翻开稿子看到,里边用红蓝铅笔勾出了各种好的和不好的段落、句子,还夹杂有问号、感叹号,连错别字都改了出来。翻看过之后,我心中滋生出的不是失望,而是羞愧。收起稿子,低着头离开了编辑部。
这次退稿,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让我心情抑郁了好长时间。接下来我把主要功夫,下在了阅读《飞天》杂志上,努力体察该刊的现实主义风格,从中汲取创作手法。我不再自负和盲目,而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重点在乡土小说上下功夫。不久就能够收集和利用素材,塑造人物和编织故事,选准叙述角度,确定叙述手法,渐渐地进入了创作状态,找到了“作家”的感觉。
1998年的五一节过后,我又接到张存学老师的电话,让我尽快来编辑部一趟,说是李云鹏主编约我去谈稿子。我的心里又一阵热流涌动,预感到有上稿的希望。这次投的是一篇军事题材的短篇小说,送去也快三个月了。内容是以我在新兵连的一个战友为原型写的。主要情节是,主人公朱勇是一位来自贫困地区、又没多少文化的新兵,人比较笨,比武学技术,老拉连队后腿,就被安排去炊事班里喂猪了。这个朱勇觉得喂猪没前途,不能进步,就偷着抹眼泪。后来他发现给军区的《人民军队报》写通讯报道,是个成才的路子,就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豆腐块”往报社寄,可两年过去了,总也变不成铅字。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表决心的信,说他写了一百篇稿子,都没变成铅字,可他有决心写下去,直到实现理想。这封信被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刊用。这件事情存在我心中好几年了,与战友分别也多年,很是想念,就抱着一腔情感写成了这个作品。进了李主编的办公室,看到的还是简易桌椅和木板单人床;窗户朝北,光线幽暗,虽然一个人办公,也显得拥挤。别致之处,是墙上挂着好几排《飞天》杂志封面。他一头黑发,说话很客气,说自己也是一个在部队干了许多年的老兵,我听了就不太紧张了。问了一些部队养猪種菜的事情,和当下战士们的思想变化,确认了我小说里写的都是实情,就当着我的面,把稿子签批了。我当时的兴奋,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只记得出门后,很奢侈地搭了一辆在当时来说,算是很高档的桑塔纳出租车,去了兰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滨河路。一个人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谋划和憧憬了一番自己未来的文学事业。
到了八月初,我的短篇小说《猪倌朱勇》,终于在《飞天》杂志上刊登了出来。
我努力了五年,作品才登上《飞天》,其笨拙程度,大约也是创记录了。之前在一些内刊、小刊上发过稿子,可我一直不认为那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我认可《猪倌朱勇》为我的处女作。虽然作品发得艰难,可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不仅每年都能在《飞天》上发稿子,在其他省刊也陆续开始见稿了。一次我去编辑部遇着新任主编陈德宏,他给我看西北师大的学生读了我的小说《爷爷》后,写来的一封读后感,我的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2003年我加入甘肃省作协的时候,提交的八个短篇小说,都发在省刊上,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飞天》上的。当时省作协秘书长说,那一年省作协入会,我的条件是最过硬的了。经过多年的交往,我与编辑部的许多老师,都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我入省作协的两位介绍人,分别是张平和张存学老师。我的婚礼他们两位也参加了。张平老师还走错了路,在五泉山桥下找了好多家酒店,都没找着地方。
2004年我从部队转业后,移居广西北海市。从黄土高原腹地到南国北部湾海滨,距离一下子拉远了几千公里,可我对《飞天》杂志的感情,一点儿也没有减弱。投稿上稿自不用说,已发表过的作品,还很荣幸地入选了《飞天》55周年精华本和60周年《典藏》本。长篇散文《我的故乡我的塬》,在2016年被授予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奖项。
离开甘肃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飞天》在全国其实是很有影响的。广西和甘肃一样,也是个诗歌大省(区)。这里的文友,经常向我谈起《飞天》的“大学生诗苑”专栏,谈起李老乡和张书绅等编辑老师,谈起娜夜等甘肃诗人。谈起他们的名字登上《飞天》时的荣耀,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我一个外乡人,能够很快融进北海乃至广西文学圈,刊发在《飞天》上的那些作品,无疑是起到了无声的推介作用。北海市文联资助作家出书,名额少,竞争激烈。我报送的作品,多是发在《飞天》上的,评委们看了作品文稿,和张平老师为我写的评论文章《在现实的低空中飞翔》后,一致通过了。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移民作者,开始被本土文学界所认可。
事实也证明了《飞天》杂志,在广西有很大的影响力。新世纪以来,仅就我知道的有,贺州市文联请马青山主编带领编辑去做过文学辅导。副主编阎强国和编辑部主任张平去给钦州市文联做过小小说大赛评委。经常有广西作家在《飞天》上发表作品。由于我在北海的缘故,《飞天》与北海文学界的交流就更多了。近十年来,先后有马青山、张平、赵剑云等老师应邀去钦州市参加小小说颁獎座谈会。副主编阎强国老师、老编辑张存学老师、办公室主任左连高老师,也都先后来过北海,与北海作家进行过文学交流。我写这篇小文章期间,翻阅相关资料,无意中翻出了李云鹏老师以前赠送给我的一本诗集《零点,与壁钟对话》。重新翻阅时,发现了他的一首诗《去涠洲岛》,原来他早在1994年10月份就来过北海。诗的开头是这样几句:“去涠洲岛的海路/是少有激情的平淡书页/船的出现是山/人的出现是树/欢乐或忧郁的话题中/才见起起伏伏的情节。”看来我与《飞天》真是有缘啊!我在他乡的落脚之处,几任《飞天》主编和编辑老师们,多数都留下了脚印。这是故乡文学界给予我一个文学游子的最大安慰和激励,是我终身的荣耀。
岁月匆匆,我与《飞天》诸位老师的师友之情,却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淡漠。多年以来,我经常和马青山、张存学、张平等老师通过微信交流文学创作,虚心向他们请教。因为提职和退休等原因,他们都先后离开了《飞天》,可在我的心中,他们还是《飞天》人,代表着《飞天》的思想品格和专业水准。张平老师退休后,赋闲在家,我经常把新创作的稿子发给他征求意见,请求他帮助校正;多年来这几乎成了习惯,就连这篇稿子都没能例外。我是平凉人,每年都回甘肃探亲。兰州不是必去之地,可我都会绕一大圈路,去待两三天,为的就是与《飞天》的新老编辑们相聚一次。近些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上了稿子,在《作品》《天津文学》《美文》也发作品,给《飞天》投稿反而少了,连续空过有五六年不止。谈这些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为了能多上几篇稿子,才去见他们。我总觉得是《飞天》杂志的引领,和诸位编辑老师的帮助,才使我一直在文学创作上坚持了下来。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能找到幸福感。
近日从赵剑云编辑那里知道,今年是《飞天》创刊七十周年。遂草就这篇文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与祝贺之情。祝《飞天》文学杂志越办越好,永远都是西部文学的桥头堡。
责任编辑 赵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