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对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2020-07-08

关键词:代指孩提襁褓

阅读古人的文章,经常会遇到一些代指少年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称谓词语,如果明白了这些称谓的含义,不但能理解文意,更能体会到中国称谓文化的诸多妙趣和古人的智慧。下面选择一些古代常见的少年儿童的称谓做简单介绍。

赤子

“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

“襁褓”(qiǎng bǎo)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孩提

孩提指的是两三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垂髫

髫,(tiáo),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总角

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怎样梳理呢?首先,我们明确一个字的含义,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从八九岁以后,儿童的头发开始梳理了,办法就是将垂在前额的短发扎起来,《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髧彼两髦”,髧(dàn),使其下垂的意思,髧彼两髦的意思是从八九岁开始,父母就要将孩子垂到前额两边的短发扎起来,并下垂,这就是对儿童总角的文学描述。

在古代,总角代指的年龄是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不分男女都这样代指。

黄口

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兒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豆蔻

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以上就是古人代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少年的称谓,当然这仅是常见的一些词语,还有许多不能逐一列出,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平时阅读时留意搜集整理。

猜你喜欢

代指孩提襁褓
微信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引热议
幸福 其实就是……
留言条
孩提之痛
鲁季平
成长
新语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南国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