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湿地资源状况及保护研究
——基于四川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及湿地重点区域川西北湿地考察调研的分析

2020-07-08孟爱国周青平涂卫国李何超张懿琳

决策咨询 2020年3期
关键词:若尔盖总面积阿坝州

◆孟爱国 周青平 涂卫国 李何超 张懿琳

湿地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之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和资源资本。水是生命之源,湿地是水之源。依据全球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一、四川省湿地资源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四川省占据两屏一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川滇生态屏障和南方丘陵地带的重要生态战略地位。四川湿地75%以上分布于川西北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寒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具有世界意义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五大地貌单元,境内海拔落差达7000余米。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四川丰富的湿地资源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四川湿地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川物种及生态系统丰度位居全国第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四川湿地是维护我国淡水安全、物种安全等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基地,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四川省湿地资源概况

四川湿地数量和类型均位于我国各省前列。四川有河流、沼泽、湖泊、人工湿地等4类17种类型。

(一)湿地面积

根据2012~2013年四川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四川共有面积8 hm2及以上的湿地斑块6699个,全省湿地总面积为174.78万hm2,居全国第8位。其中自然湿地166.56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95.29%;人工湿地8.22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71%。

2019年,四川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2个(若尔盖湿地、石渠长沙贡玛湿地),国家重要湿地3个(九寨沟、若尔盖、泸沽湖),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2个;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级29个,省级35个。

(二)湿地类型

从湿地类型来看,四川湿地主要包括沼泽、河流和湖泊三种。

1.沼泽湿地。四川沼泽湿地为117.59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67.28%,基本为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湿地面积较大的有若尔盖高原沼泽(若尔盖、红原县)56.41万hm2、长沙贡玛高原湿地(石渠县)23.13万hm2、海子山湿地(理塘、稻城县)2.92万hm2,分别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的47.97%、19.67%、2.48%。这三大沼泽湿地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的70%以上。以行政区域划分,沼泽湿地面积较大的有石渠、若尔盖和红原县,这三县的沼泽湿地约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的60%以上(64.46%)。

2.河流湿地。四川河流湿地为45.23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5.88%。据2010年四川省土地资源调查,四川河流水面为49.21万hm2。全省流域面积50 km2及以上河流2816条,总长度为11.17万km,其中流域面积100 km2及以上河流1368条。河水流域面积较多的是甘孜州6.28万hm2、凉山州6万hm2、阿坝州4.48万hm2。川西北高原的高寒沼泽、湖泊和河流流入岷江和金沙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合形成了长江。嘉陵江及源于四川的沱江、涪江、渠江等河流汇入长江干流。发源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白河和黑河注入黄河的水量,占黄河上游流量的1/3左右。四川的河流以长江水系为主。除川西北若尔盖、红原等县属黄河水系外,其他均为长江水系。长江水系河流面积为43.32万hm2,占全省河流面积的95.78%;黄河水系河流面积为1.91万hm2,占全省河流湿地面积的4.22%。

3.湖泊湿地。四川有湖泊湿地3.73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14%。全省有大小湖泊1000余个。湖泊湿地最大的有石渠长沙贡玛高原湿地6280.34 hm2、稻城(理塘)海子山湿地4893.33 hm2、若尔盖高原沼泽3441.13hm2,分别占全省湖泊湿地总面积的16.83%、13.12%、9.23%。著名湖泊湿地有邛海、泸沽湖。邛海面积2644.45 hm2,泸沽湖面积4950 hm2(四川境内2509.86 hm2)。

4.其它湿地。四川有人工湿地(不含水田)8.22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4.7%。2010年四川冰川及永久积雪为8.325万hm2。

(三)湿地生物

四川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湿地动物分布区之一。四川现有湿地脊椎动物5纲29目78科5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1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2级保护野生动物41种。有湿地高等植物114科376属10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7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3种,国家2级保护4种。

(四)湿地特点

一是四川湿地以天然湿地为主,面积为166.56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95%以上;人工湿地为辅,面积不到5%。二是四川湿地主要为沼泽与河流两种类型,面积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93%以上。沼泽面积最大,面积为117.59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67%以上;河流次之,面积为45.23万hm2,占26%;湖泊3.73万hm2,仅占2%左右。

四川省各湿地类面积与比例构成

四川省沼泽地较大县面积分布图(万hm2)

(五)湿地分布

1.四川湿地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州,这两州的湿地占全省湿地总面积77.89%。其中甘孜州最多,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1.63%。阿坝州占36.26%。

2.四川沼泽湿地几乎全部分布于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州高原高寒地区,这两州的沼泽湿地分别为59.83万hm2和57.54万hm2,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99.8%。

3.四川湖泊湿地几乎全部分布在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及凉山州,面积分别为2.43万hm2、0.58万hm2、0.64万hm2,分别占全省湖泊湿地总面积的65.15%、15.55%,17.16%,这三州湖泊湿地占全省湖泊湿地总面积的97.86%。

4.四川河流湿地以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及凉山州面积较大,分别为10.46万hm2、5.23万hm2、3.1万hm2,分别占全省河流湿地总面积23.12%、11.56%,6.85%,三州占全省河流湿地总面积41.53%。

5.据2010年《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四川湿地面积最大地区为石渠县为30万hm2左右,其次为若尔盖县,为17.33万hm2,第三位红原县,有4.05万hm2。

由此可见,我省湿地的重点区域在甘孜、阿坝州的川西北地区。

三、四川省湿地资源近年来的变化趋势

鉴于湿地资源的重要地位,我省于1999~2000年和2012~2013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全省湿地资源调查。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见下表。

四川省各市(州)行政区湿地面积状况

2000年和2013年四川省两次湿地资源调查表(万hm2)

从调查范围看,第一次湿地调查面积为100 hm2及以上的湿地(河流亦以此计),第二次湿地调查面积为8 hm2及以上的湿地,河流以宽10m以上、长5km以上计。因调查范围扩大导致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数据比第一次的增大。

从调查方法看,第一次湿地调查主要是收集资料统计的结果,部分结合实地调查通过地形图勾绘而成。第二次湿地调查采用遥感卫片与地形图结合判读的方式,以“3S”(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两次调查比较,第二次调查精度更细致、更准确,基本客观地反映了我省湿地资源的现状。

(一)近十余年来,我省湿地资源呈现出萎缩退化趋势

1.湖泊湿地萎缩退化。我省2000年和2013年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因调查范围、调查技术方法不同而不具可比性,但通过筛选两次湿地资源调查面积大于100 hm2的25个(占全部湖泊37个斑块的67.6%)相同地块的典型湖泊斑块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果:一是自2000~2013年的13年来,我省25个相同斑块的湖泊面积减少了617.79 hm2,其中68%的湖泊都呈现出萎缩退化状态,起止时间以10年计算,抽样湿地年萎缩速率为0.55%。二是泸沽湖2000年时面积为2734 hm2,2013年为2509.86 hm2,减少了224.14 hm2;邛海2000年时面积为2685 hm2,2013年为2644.45 hm2,减少了40.55 hm2。三是阿坝州有63.38万hm2沼泽草地和河流、湖泊,已有近18%计11.33万hm2干涸或季节性干涸。湿地保有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下降,退化成半湿沼泽或干沼泽,湿地面积严重萎缩。

2.草地面积减少、退化,侵蚀草原沼泽湿地。四川有草原2086.67万hm2。2017年全省退化草原总面积达1005.4万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9%。

(1)草地面积减少。据1997年和2010年我省两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13年来,川西北草地共减少289万hm2,平均每年减少22.23万hm2。

甘孜、阿坝、凉山州1997-2010年草地面积减少情况表(万hm2)

(2)草地沙化、退化。据2010年我省土地资源调查,全省草地沙化、退化和鼠虫害面积已达1000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81.6%。甘孜州有草原946.67万hm2,截至2012年全州826.67万hm2可利用草地中90%以上不同程度退化,其中78%的草地已经成为“三化”草地,面积达702.9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的85%。阿坝州有草原452.19万hm2,目前全州“两化三害”草原已达284.73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385.63万hm2的73.8%。根据历次土地与湿地资源的调查及多年实地考察,草地面积减少、草地沙化退化,直接侵蚀减少了草原沼泽湿地,呈现沼泽-半沼泽-草甸-草原-荒漠的趋势。

3.河流湿地面积减少。2000四川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全省河流水面56.39万hm2,2010年四川省土地资源调查,全省河流水面为49.21万hm2,2013年四川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河流水面为45.23万hm2。13年来,我省河流湿地减少约11.16万hm2,平均每年减少约8584.62 hm2。

4.冰川及永久积雪减少。据1997年和2010年两次土地资源调查,四川冰川及永久积雪1997年为84553.3hm2,2010年为83249.04hm2,13年来我省冰川及永久积雪减少了1304.3hm2,平均每年减少约100.33 hm2。由此可见,自21世纪的十余年来,我省湿地资源总体呈现萎缩退化趋势,湿地生态环境在逐渐恶化。

(二)在湿地保护恢复治理区域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势头

本世纪以来,国家和我省加强了对川西北地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在治理区域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势头,取得了较好成效。

1.采取的主要措施

(1)出台法规政策、划定生态红线管护湿地自然保护区。省政府和阿坝、甘孜州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划定湿地保护区生态红线,建设国家、省和州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截至2017年,阿坝州建设了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红原日干乔湿地州级自然保护区等2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2个)。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甘孜州划定生态红线面积约6.9万km2,建设石渠长沙贡马湿地、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累计获批湿地公园17个(其中3个国家、14个省级)。石渠长沙贡马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2)落实专项资金,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截至2016年,国家、省和阿坝州政府累计投入资金7.19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阿坝州规定州、县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上年一般预算收入0.3%的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恢复建设。自甘孜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来,至2018年已安排国家、省等生态恢复治理项目资金约44.2亿元。石渠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自2009年创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投资1182万元实施了保护区一期建设项目。

(3)实行生态补偿政策。国家、省实行湿地生态补偿等政策,保护湿地资源生态环境。阿坝州若尔盖2014年被纳入了国家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县,2015年被列入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机制试点县。若尔盖县管护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面积6.467万hm2,限牧还湿2700 hm2,禁牧还湿1066.67 hm2,补偿时间3年。红原县2015年被列入省级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机制试点县。红原县管护湿地20万hm2,限牧还湿6266.67万hm2,补偿时间1年。两县共计下达国家、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奖励资金5739万元,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妥善解决湿地生态保护与牧民收入问题。甘孜州稻城县被纳入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范畴。

(4)专设湿地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湿地管理。阿坝州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编制87人,管护保护区。开展湿地保护站、水文监测点、微气象自动观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甘孜州石渠县设立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解决编制45人,加强保护区管理;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在禁止捕猎、矿产开发和乱垦滥牧等方面做出明文规定。

2.取得的主要成效

(1)湿地、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域生态功能逐渐恢复。阿坝州近年投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468万元,实施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和唐克镇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投资1000万元,建成花湖湿地1740米长的生态堤坝。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围堵(填沟)还湿608处,恢复草原665 hm2,湿地恢复8156.67 hm2,增加湿地面积1.3%。甘孜州石渠县自“十二五”至2018年先后启动国家和省级防沙治沙、湿地恢复等生态治理项目,总投资1.25亿元,治理面积8763.03 hm2。2012~2017年国家投入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2040万元。通过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湿地呈现恢复趋势。现场调研阿坝、甘孜州湿地保护和草原恢复治理区域,成效显著,草地水位提升,湿地萎缩、草原退化趋势得以减缓,湿地生态功能局部得到恢复。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受到牧民欢迎。

(2)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

①国际重要湿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6.657万hm2,其中核心区6.47万hm2。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蓄水总量近100亿m3。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地处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若尔盖县境内黄河九曲第一湾河畔,总面积4094.3 hm2,公园主要由黄河干流、白河支流主河道构成。通过湿地修复治理工程,基本实现了保护区补水、扩湖、修复湿地的目标。目前保护区核心区花湖湖泊自然水位提高30厘米,湖泊面积由2010年的215 hm2提高到650 hm2,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半湿沼泽干沼泽892 hm2。

②国际重要湿地、石渠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孜州划定保护区总面积66.98万hm2,湿地面积18.17万hm2的生态红线管理。保护区内有湖泊471个,其中1 hm2以上的有240个,10 hm2以上的4个,最大的湖泊面积12.63 hm2。2018年石渠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获批“国际重要湿地”。目前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完整,保护区核心区为无人区,没有人员和牲畜活动。

③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子山位于甘孜州稻城与理塘县之间,海子山湿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雅砻江、金沙江重要的水源补给地。海子山有青藏高原最大的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稻城古冰帽,有大小湖泊440个,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1997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6万hm2(理塘县部分为33.5万hm2,稻城县部分为12.5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6.6万hm2。湿地面积14.37万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3%。保护区最大的湖泊兴伊措,面积约7.5 km2,为稻城河(长江上游支流)主要源头。湖水清澈无污染,人迹罕至,生态保护良好。建立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内湖泊湿地没有出现干枯破坏现象,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持完整。

④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2001年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57.5 km2。保护区有湿地面积670.89 hm2。保护区有成群的国家II级保护动物岩羊和中国特有鸟类、世界濒危物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白马鸡,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濒危物种红嘴山鸦。保护区内除旅游设施外,没有其它开发建设工程,湿地资源生态良好。

⑤红原日干乔湿地州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成为阿坝州州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24万hm2,其中核心区5.37万hm2,缓冲区4.23万hm2。主要保护沼泽湿地、黑颈鹤等珍禽为代表的物种多样性。2001~2017年,红原县共投入8306万元,通过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补偿等工程,采取了堵沟渠保水、蓄水补湿、退牧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5666.7hm2,其中日干乔保护区恢复湿地5350hm2。

(3)草原生态退化治理取得成效。近年来我省采取自然保护、休牧减牧禁牧等工程来遏制川西北高原草地生态环境退化。截至2017年,阿坝州累计投入25.75亿元,实施草原生态奖补、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等工程,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建设。2004~2017年治理沙化土地3.43万hm2,占全州沙化土地的13.21%。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红线管理,以及实施退牧还草、草原沙化和鼠虫害等治理工程,生态补偿等措施,治理区草原沙化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湿地退化势头。由于川西北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湿地保护治理投入低、治理面积小,湿地资源总体在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四、四川省湿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对川西北气候变化,以及畜牧业生产、工程建设、生态旅游等人为活动的综合因素分析,我省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为:

(一)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多等多因素影响,川西北气温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1.气温升高,降水少。1997年,川西北高寒地区年均温度为低于4℃,到2009年年均温度为低于8℃,12年来年均温度提高了约4℃。川西北高寒地区年降水量为约600~800mm,仅为四川盆地约900~1200mm的50%。

2.日照强,太阳总辐射量高。川西北高原年日照约2000~2500小时,为四川盆地900~1600小时的1.8倍;川西北高原年太阳总辐射量约为5000~6800兆焦耳/m2,为四川盆地3100~4200兆焦耳/m2的1.6倍。随着气温升高,加上川西北高原日照强,降水量少等因素,地表及水域表面蒸发量增加,导致湖泊、沼泽湿地水位下降,面积缩小,冰川永久积雪雪线升高。

(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加对湿地资源需求量增加的消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对湿地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等。

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川西北高原草原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甘孜、阿坝州大牲畜年末存栏数由1952年的155.48万头和47.58万头增加至2009年的482.37万头和222.50万头,甘孜州增加了3倍多,而阿坝州增加近5倍。超载率近50%,大大超过了草场的承受能力。本世纪以来,通过实施草蓄平衡奖励等政策措施,川西北草原超载过牧现象得到缓解,基本实现草蓄动态平衡。但由于草原湿地退化面积大,修复力度不够,因而草原湿地生态未能根本性好转。

2.人口增加。近24年来,甘孜、阿坝州增加51.1万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我省盆周地区。2014年我省盆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约2.9‰,甘孜州为约6.2‰,高了1倍。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湿地资源的耗用增多。

甘孜、阿坝州1994~2018年人口增长情况表(万人)

3.工程建设。兴修水电、生产企业、旅游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围垦与改造、湿地资源过度利用等的破坏和威胁。为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满足牲畜饲养,1970年代以来,川西北地区的草原县开展了开沟排水、疏干沼泽工程,导致草原沼泽湿地减少。

五、四川省湿地资源生态保护途径与对策

鉴于四川省湿地资源在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地位,应从全局探讨四川省湿地生态的保护途径与对策措施。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4亿,资源供给已不堪重负。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丰度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是资源小国。我国人均耕地约1.5亩,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草地约4.8亩,是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森林约1.8亩,是世界平均数的1/6;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数约1/4;各类矿产资源人均绝大部分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四川情况更甚,2010年我省人均耕地1.12亩,低于全国1.52亩的水平;人均草地2.04亩,低于全国3.22亩的水平;人均城镇、交通等用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四川省私人小汽车已达1061.4万辆,成都市小汽车数量已成为我国第二多的城市,汽车耗用大量的矿产、土地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湿地资源造成破坏性影响。人口的增长必然增加湿地资源的耗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限制小汽车数量,减少温室效应,对我国湿地生态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川西北选择保护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联合国亚太经合会《环境可持续的经济(绿色增长)首尔倡议》,提出在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指出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清洁化生产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两条绿色发展路径。与我省盆周地区选择节约型清洁化生产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发展路径不同,在湿地资源重点区域的川西北地区,选择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

3.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湿地资源区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规定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川西北的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要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开发活动和禁止放牧。根据《四川省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确保我省湿地总面积保持在174.73万hm2以上;严禁侵占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以退养还滩等扩大湿地面积;推广湿地补偿。

4.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工程,争取纳入国家层面加大治理力度。川西北地区近年来实施了退牧还草、湿地修复等治理工程,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我省地方财政薄弱,国家投入力度不够,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湿地保护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应争取国务院将川西北湿地保护恢复批准为国家级治理区,纳入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力度综合治理。提高农牧民治理项目的参与度,加大项目开展和后期管护力度。结合国家部署,启动若尔盖、长沙贡玛、海子山、邛海四处重点修复工程。到2020年,修复退化湿地6666.7hm2。

5.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国家和省财政、社会多元投入的机制。目前川西北湿地资源生态保护恢复治理投入不足,国家、省和地方政府未能形成资金等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治理的长效机制。国家、省和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协调,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牧民联合体,实施湿地保护治理工程。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事业等社会机构等对湿地保护恢复治理的资金、技术等的投入。

6.强化生态补偿机制,对湿地资源重点县实行特殊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生态补偿政策对于湿地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补偿标准偏低。据测算,阿坝州平均每亩草地的畜牧产值为167元,而草原禁牧补助仅为7.5元/亩、草畜平衡奖励2.5元/亩,不足以补偿牧民减少放牧的损失,偷牧退牧现象屡屡出现。应加大湿地保护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建立起生态收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资金补助等机制,补偿牧民退牧还湿(草)等的损失。对石渠、若尔盖、红原等湿地资源重点县实行更特殊管理和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在生态补偿、湿地保护恢复治理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更为重点支持。

7.加强科技支撑,建设湿地保护恢复科技创新平台。针对目前川西北湿地保护恢复科技薄弱现状,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创新研发和科技攻关,建立川西北湿地保护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构建湿地保护和草原生态建设的“科研-示范-应用”的科技支撑体系。

8.湿地重点区域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建设人工降雨设施。目前川西北地区湿地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不完备,应对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立湿地保护区遥感监测站点,推进四川省天地一体化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与湿地生态恢复建设状态平台建设。在“国际重要湿地”若尔盖和石渠长沙贡马等湿地保护区建设人工降雨设施,保持湿地水源涵养。

猜你喜欢

若尔盖总面积阿坝州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绿龟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