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虹鳟鱼场渤海墓地性别考古学的初步探讨

2020-07-08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虹鳟鱼墓室渤海

倩 倩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虹鳟鱼场墓地是目前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和出土遗物最丰富的一处渤海墓地,共计发掘323座墓葬[1]。自虹鳟鱼场(1992—1995年)发掘报告出版以来,笔者认为对该墓地的专题性学术研究仍相对较少。鉴于该墓地出土相对丰富的人骨材料,且做过充分的人骨鉴定工作,本文拟从性别考古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初步探讨。性别考古学是一种试图从物质文化来探究男女成员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中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情况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现象与性别有关,但它取决于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2]。性别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性别放在渤海社会结构中心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更全面的了解渤海文化和社会的不同层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性别比例

虹鳟鱼场墓地中可供鉴定的人体骨骼共有359例,性别明确者333例,鉴定率为92.76%。在性别明确者中,男性标本214例,女性标本119例,男女性别比为1.8:1。按照一般的人口学理论,人口死亡率的两性差异应该反映人群中两性人口的比例。从生物学角度看,因受到自身繁殖能力属性的控制,同一人群中男女两性比例应该接近1 : 1[3]。虹鳟鱼场墓地中男女性别比例明显与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不同,男性数量多出女性近一倍。这种男女性别比例不均衡的情况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较为普遍[4]。渤海社会的发展程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之一,有观点认为渤海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关系还很牢固[5]。原始社会残余的血缘纽带及其观念依然顽固地存在于渤海人的意识形态中[6]。

男女失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此现象可能与其中的男性成活率高于女性和氏族埋葬制度等因素有关,女性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7]。因此,不能将墓葬中两性比例的差距推定为该聚落人群生前的性别比例失衡[8],因为人口的迁徙流动、骨骼的埋葬环境、丧葬风俗、骨骼鉴定误差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墓葬人群中两性的比例[9]。笔者认为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可能与渤海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且与渤海社会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

二、年龄结构

在虹鳟鱼场墓葬可供鉴定的359例人体骨骼中,年龄段明确者149例,①年龄鉴定结果按照以下标准:有确切的年龄信息取原值;有年龄范围的信息取上下限的平均值;有±的年龄信息取其后面的数字原值;只有“儿童”“成年”“老年”信息的个体不计入统计范围。鉴定率为41.50%。墓葬群平均死亡年龄为34.5岁,男性平均死亡年龄34.7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34.2岁。可见,女性与男性的平均死亡年龄几乎相当,女性稍低于男性。

按照体质人类学研究惯例,将样本材料划分为未成年组(0—14岁)、青年组(15—23岁)、壮年组(24—35岁)、中年组(36—55岁)和老年组(56岁以上)进行讨论[10](见下页表1)。男性和女性及性别不明者的死亡年龄均主要集中在壮年期和中年期这两个阶段,其中壮年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中年期,青年期死亡较少。但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在不同的阶段的比例上略显不均衡性,即在未成年和青年阶段,女性的死亡率略高于男性;在壮年和中年阶段,男性死亡率远高于女性(见下页图1)。虽然未成年女童的案例仅有1例,但笔者认为未成年女童死亡率高男童的原因,有可能与其相较于男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且推测另2例性别不明者有可能也是女童。一般认为,青年期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应与女性在这一年龄段的分娩行为有关。而该墓地中女性的死亡高峰期并不在青年时期,这也从侧面说明渤海时期该墓地人群的卫生医疗条件有一定的保障。壮年期和中年期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应与当时特殊的埋葬习俗和男性的平均寿命高于女性有关。

总之,该墓地这种男女两性的死亡高峰期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史前时期的人口死亡高峰期情况较相似[11]。这种近似情

况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人群中也较常见。笔者认为虹鳟鱼场墓地的男女性的死亡年龄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情况有必然的联系,且在这些人骨中非正常死亡或战争死亡的情况不明显。

表1 虹鳟鱼场人骨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三、墓室面积

墓坑的体积是衡量埋葬者付出劳动量的标志之一,墓葬体积大小和耗费人力多少成正比,与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高低相对应。但由于后期的自然及人为破坏,现在发掘的墓葬深度已经比当时入葬时浅的多,墓葬深度已经不再具有研究价值,所以只能从墓室面积方面来研究其性别之分[12]。

虹鳟鱼场墓地可辨性别的单人墓葬共计56座,其中男性墓葬32座,女性墓葬24座。男性墓室平均面积为3.13平方米,女性墓室平均面积为3.46平方米,女性平均墓室面积略大于男性墓室面积(见表2)。

图1 男女两性在不同阶段的死亡率

一般平民墓室的设计应在墓主身长的基础上预留空间,以放置随葬品或其他用途。因此一般情况下,平民阶层的墓室长度应略长于墓主的身高。以六顶山渤海墓葬群中女性骨骼为参考,六顶山女性的平均身高约为1.53米[13],而虹鳟鱼场墓地女性墓室的平均长度大于2.5米,甚至超过男性墓室的平均长度。一般认为同等条件下,男女体质上的差异,即身高差异会导致男性墓葬面积大于女性墓葬面积[14],而虹鳟鱼场墓地女性墓室面积大于男性的情况可能与女性墓主的社会地位较高以及男性平民墓葬数量多有关。壮年和中年女性由于丰富的成长阅历,有可能拥有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地位。青年女性也有可能可能因为她们传宗接代的生育能力而受到尊重。阶级的差别往往超越男女两性的差异[15]。该墓地两性在墓室面积上的差异,应理解为渤海当时社会的社会等级或阶级属性所决定的,并非性别属性单纯的反应。

表2 虹鳟鱼场墓地墓室面积统计表(长、宽:米;面积:平方米)

四、埋葬方式

渤海的墓葬埋葬习俗较复杂,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以及火葬。多人合葬制是渤海普遍实行的主要的埋葬习俗[16]。根据虹鳟鱼场墓地的人骨埋葬情况,大致将其分为单人葬墓和多人合葬墓,在多人合葬墓中根据入葬者性别及人数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全部为男性、全部为女性、两个男性与一个女性、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和其他形式的合葬墓。

通过分析显示,无论是单人葬或是多人合葬,二次葬都是当时下葬的主流形式,在多人合葬中二次葬的比例高达70%。在单人葬中男性使用二次葬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在多人合葬中,全部为男性的合葬墓使用二次葬的情况高于全部为女性的合葬墓(见表3、表4)。

表3 单人葬中男女葬式统计表(单位:座)

表4 多人合葬中男女葬式统计表(单位:座)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其葬做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做户,新死者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至椁中。举家皆共一椁”[17]。这段文献记录了沃沮人中盛行的多人二次埋葬习俗,而渤海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沃沮的影响。在上述文字中明显可见虹鳟鱼场墓地渤海人群中无论男女都流行二次葬的丧葬习俗。

五、墓葬形制

虹鳟鱼场墓葬中有石筑墓320座,根据不同类型可分为石室墓、石圹墓和石棺墓三种。笔者统计了单人墓葬中不同性别的墓葬形制(见表5)。如表中显示,在男性和女性的单人墓葬中,石室墓都是最主要的墓葬形制,其次为石圹墓和石棺墓,砖石混筑墓仅发现1座,墓主为男性。

刘晓东先生认为墓室墓多见于渤海中晚期,而少见于渤海早期,不见于前渤海时期[18]。该墓地这类石筑墓即属于刘晓东先生做说的墓室墓,说明这类墓葬是渤海墓葬中较晚的墓葬形式。男女墓葬中石室墓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说明说明虹鳟鱼场墓地的使用年代不会太早,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同时期男女墓葬在形制的选择方面大致相同。仅发现的1座砖石混筑墓葬其墓主为生前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且其年代可能稍晚一些。

表5 男女墓葬形制统计表(单位:座)

六、结语

虹鳟鱼场墓地是目前最重要的渤海时期墓地,虹鳟鱼场的发现多方面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反映出不同的墓葬风俗习惯,展现出渤海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还原渤海社会原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虹鳟鱼场墓地性别考古学的比较分析,大体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虹鳟鱼场墓地中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接近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性别比例,这种现象除了受到性别存活率和氏族埋葬制度的影响外,可能与渤海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且与渤海社会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虹鳟鱼场墓地中人群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4.5岁,男性的平均死亡年龄略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死亡年龄分布阶段主要集中在壮年期和中年期,壮年期所占比例最大。男女两性死亡率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比例不均衡的特点,这应与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情况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在虹鳟鱼场墓地的单人墓葬中,女性的墓室面积大于男性的墓室面积,这可能与女性墓主的社会地位较高以及男性平民墓葬数量多有关。该墓地两性在墓室面积上的差异,应理解为渤海当时社会的社会等级或阶级属性所决定的,并非性别属性单纯的反应。

最后,男性和女性墓葬在葬式方面都以二次葬为主要形式。在墓葬形制的使用方面,男性和女性墓葬都以石室墓作为主要的墓葬形制,这更多地体现了该墓地为渤海晚期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虹鳟鱼墓室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虹鳟鱼油的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墓室探秘
三倍体虹鳟鱼的海水驯化试验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