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0-07-08甘良梅
■ 甘良梅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人口流动规模增大。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就催生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留守儿童成年,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成为了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留守经历是指在16岁以前曾有过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长辈或其他人来照顾和管理的经历[2]。
那么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是否对其成年后的心理产生持续、长期的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本研究试图探讨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在高职院校中对留守经历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69份。其中留守经历学生452人、非留守经历1717人。留守经历学生中贫困生200人、非贫困生252人;来自农村297人、城镇155人;男生321人、女生131人;年龄在17-22岁。
(二)方法
1.大学生人格调查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3],该问卷由64个题目组成,其中4个辅助题、4个测伪题。采用是否评定法,其中“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根据UPI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三类:“一类重点关注学生”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UPI总分超过25分;第25题肯定回答;辅助题至少两题肯定回答;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二类次重点关注学生”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UPI总分超过19且低于25;第8/16/26有一题肯定回答;辅助题一个肯定问题。第三类心理健康指不属于第一和第二类者。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935。
2.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该量表共 90 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方面。本量表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1为无症状反应,5为症状严重,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总分超过160分,筛查为阳性,即有心理问题。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979。
(三)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通过网络进行统一测试,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为了解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SCL-90和UPI量表的心理问题检出标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表1 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SCL-90和UPI的差异性分析
1.SCL-90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测试结果,留守经历大学生总分超过160的学生共有80人,占留守经历总人数的17.70%;而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中有187人为阳性,占比为10.9%。从结果可以看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2.一类重点、二类次重点关注学生的检出率
根据UPI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经历一类重点关注学生人数为97,占总人数的21.5%,二类次重点关注学生工184人,占比40.7%;而非留守经历一类学生254人,占比14.8%,二类学生535人,占比31.4%。从结果可以看出,留守经历学生的一二类关注学生人数较多,比例也较高。
(二)有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452名留守经历和1717名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SCL-90和UPI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SCL-90各因子、总分,还是UPI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学生,且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经历学生,留守经历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探讨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UPI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659,p>0.05),而在SCL-90各因子中,除了在恐惧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529,p<0.05),在SCL-90其余因子中,男女留守经历大学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生源地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UPI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300,p>0.05),而在SCL-90各因子上,除了在敌对因子中,来自城镇的留守经历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046,p<0.05),在SCL-90其余因子上,来自城镇和农村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经济状况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UPI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065,p<0.05),贫困生的UPI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留守经历学生。而在SCL-90各因子上,尽管贫困生得分都高于非贫困生,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发现高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达17.70%,一类重点关注学生占总人数的21.5%,均高出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同时研究还发现无论在UPI得分还是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学生,这表明留守经历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具体表现在较多的负面情绪,如抑郁和焦虑、人际敏感、强迫行为等。这与杨影等(2017)研究[5]基本一致。留守经历让父母一方或双方与孩子的交流变少,即使父母中有一方与孩子一起长期生活,他/她也要面对生活中更多的事务和压力,而疏于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而爷爷奶奶在孩子的成长中也更加关注其生活上的温饱,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注较少,一些留守孩子为了不给家里人增加麻烦,遇到问题一般都自己解决,不与他人倾诉沟通,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而阻碍其发展环境适应中的心理韧性,影响留守学生心理资本的发展,最后造成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当面临新的不熟悉的大学环境时,更容易遭遇挫折打击,而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情绪和适应不良的行为。
(二)不同性别、生源地和经济状况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除恐惧因子,男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与汪祝华等(2018)[6]研究基本一致,这可能与女生的心理特点有关,相比于男生,女生心思更细腻、敏感,体验到负性情绪更多。另一方面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女生相比男生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责任,她们心理受留守经历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生源地对留守经历学生心理的影响,总体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比城镇的得分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这也与以往研究[6]基本一致。这可能源于相比农村孩子,来自城镇的留守孩子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他们体验到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多体验到一些焦虑、敌对情绪等。最后本研究还发现经济贫困会加剧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家庭面临更多经济问题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更多被压抑,在人际中更易体验到自卑、无助,表现出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对策探索
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学校、家庭和个人应积极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留守经历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以健康心态面对大学新生活。
(一)学校层面
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有留守经历学生,其心理问题需要被教育和管理部门关注。首先学校通过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每位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档案,了解每位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测评中出现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建立并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和宿舍的四级网络,对留守经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关注;其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让留守经历学生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最后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为需要心理帮助的留守经历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二)家庭层面
作为给予留守经历学生心理支持最重要的主体——父母,常常因忙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疏于与孩子的交流,导致他们之间的沟通变少,加深彼此的隔阂。首先父母应加强自我的责任意识,孩子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的时候也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促进其心理发展。其次由于童年期亲子关系疏于维护,成年后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甚少,很难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因此父母应坚持定期(至少每周一次)与孩子保持联系,当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父母应及时沟通,陪伴孩子度过;最后父母应尽所能多陪伴孩子,父母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让孩子更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
(三)个人层面
对于留守经历学生自身而言,学会调整自我至关重要。首先是对留守经历的认识,不要纠结于此经历,父母外出打工也是生活所迫,并无对自己的抛弃。正确地看待这段经历,它也塑造自己独立坚强的个人品质;其次要关注自我的心理,留守经历对自我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人际信任、依恋关系等,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心理特点。当遇到一些自我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时应积极求助身边的人和机构;最后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如与好友倾诉、记录心情日记、阅读励志书籍、听音乐等,当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会自我调节,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