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意识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渗透研究

2020-07-08严剑刚朱文华顾鸿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意识

严剑刚,朱文华,吴 镝,顾鸿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上海201209)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垃圾围城”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校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学府,更应该是宣传环保知识、强化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1]。未来合格的工程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工程训练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识课程,也是大学生一次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学习,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应用型高校正越来越重视工程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又离不开环保意识,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环保内容就是垃圾分类。因此将“垃圾分类”融入工程训练课程教学的创新教学方式值得探讨。

1 环保意识教学的不足

目前工程训练课程实际教学中对涉及环保意识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1)环保意识培养缺乏。由于工程训练课时有限,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缺乏环保意识的渗透和有效的融合。形成了重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培养的状态。因此需重视素质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仍有待改进。

(2)实验室垃圾收集设施配置不当。实验室没有分类垃圾桶和集中处理方式,客观的因素导致学生分类投放意识不高。有垃圾堆放在桶外,产生异味、影响地面卫生,对垃圾分类推广不利[4]。因此合理的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将有助于学生垃圾分类投放,养成分类习惯。

(3)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内容缺乏,与新技术结合性不足[5]。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企业文化、产学研等新的理念和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养成习惯,提高环保意识。

2 环保意识在课程中的渗透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最好的实践地区应该是文化教育中心场所[6]。然而,即使在文化教育集中地推行了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新模式下工程训练课程可以将环保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当中,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垃圾类别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培育学生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方面,环境教育必须先行[7]。

2.1 优化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

应用型高校在传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但是以往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因素较多,以学生为主,教师做引导的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较少。因此,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可以从优化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为切入点。

在工程训练课程中融入环保意识,并配合不同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与做的兴趣。虽然垃圾分类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但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垃圾处理而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往往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垃圾的精细化处理,促使环境更加美好,更能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9]。

首先在工程训练课程的入场教育环节中增加垃圾分类的内容及分类的重要性教育。讲解实训操作过程会产生的一些垃圾,如何做到正确的归类投放及有效的回收利用,并在实践操作过程要求严格执行。譬如车削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铁屑、铝屑,3D打印的废塑料等不同材料的废品,要求学生在打扫收集时必须分类收集,做好回收利用;废机油做好收集,不能随意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以项目导入的方式,采取团队协作分工完成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了实践教学时间的有限问题,同时以更实际的方式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譬如在工程训练的3D打印模块,教学内容以“垃圾分类”为主题进行创新实践。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验设备,并以“垃圾分类”项目导入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考核[10]。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协作,不仅能更深入地熟悉专业技能,又对垃圾分类有着更好的实际认识,最终创新实践成果也能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如图1、2所示。这种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垃圾分类”,更能有效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程的考核中,学生的平时表现与学生的垃圾分类回收挂钩,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不规范的分类行为,督促学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做好垃圾分类收集的习惯。

图1垃圾周转吊装桶Fig.1 Garbage turnover hoisting barrel

图2粉笔灰收集盒Fig.2 Chalk ash collection box

2.2 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

目前实验室对垃圾分类收集缺乏分类的相关设施,而设置垃圾分类设施是实现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基础,也是师生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客观条件[11]。因此在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同时,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为“垃圾分类”教育实施提供保障,并提高垃圾回收利用。

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的垃圾主要是加工过程中的废屑以及学生的生活垃圾。因此在垃圾收集设施布局方面,在工程训练大楼下配置4种相应回收的垃圾桶(见图3);实验室门口张贴不允许学生将食物带入实验室的标识(见图4),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实验内设置废屑和生活垃圾收集桶,做好分类工作的收集设施布置,便于引导学生正确的投放。

2.3 教学过程导入企业文化

图3回收垃圾桶Fig.3 Recycling bin

图4谢绝食物标识Fig.4 Refuse food labels

在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引入到教学中,真正做到与企业接轨[5]。“5S”活动是一项基本活动,也是现场一切活动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垃圾的整理工作。在工程训练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运用“5S”“TPM”管理方法,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做好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工夹具定置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且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使环保意识、工匠精神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学习的过程导入企业文化,不仅能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而且有利于以点带面,促使垃圾分类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并且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2.4 虚拟仿真技术运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受实践教学环境限制,降低危险,具有交互性好、真实感强的优点[12]。

为了让学生对垃圾处理流程的有所了解,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工程训练课程可将企业虚拟垃圾分类的储运项目(见图5、6)运用到教学中,使产学研有效结合。运用VR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储运的过程,感受垃圾分类对后续储运及处理的方便,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从而认识到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义务,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图5垃圾卸货Fig.5 Garbage unloading

图6垃圾压缩处理Fig.6 Garbage compression treatment

3 环保意识教学的持续改进

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以“垃圾分类”为出发点的创新实践教学,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教学过程导入企业文化,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等方法,将“垃圾分类”融入工程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的认识,以点带面提升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可采取一票否决本课程的评优,使学生认识到环保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同等重要性;如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可能对“垃圾分类”为主题的项目导入的方式理解不是很透彻,可建立微信群将课堂时间延伸至课下;如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原有教学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则需做好更新工作。

因此在今后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仍需要不断地与现代教育技术、时代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强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意识不会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