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

2020-07-07张为波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政课教师

关键词 思政课 政治性 学理性 教师

作者简介:张为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1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紧紧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统领,本文着重论述的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指导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基本内涵分析

(一)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显然,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政党都是如此。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它规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两个主要问题。思政课作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与其他课程相比,其课程的政治属性更加凸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词是“政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理论是政治理论。思政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现实目标。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品德,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美丑。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属于教育类型,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不会因教育类型的不同有所区别,我国高职教育必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必然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

所谓学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学理性是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以及对事物的演进逻辑的表达、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等。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引导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它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是一个学理逻辑严密、思想理论严谨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也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坚持学理性,做到以理服人。

高职院校专科学生主要开设三门课程,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时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24个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理上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形势与政策”课讲清楚当前国内外基本形势和热点事件,阐明中国政府的基本原则、立场与政策,让青年学生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与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政治性和学理性层面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挑战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面临一些挑战,基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和学情特点,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应过于突出政治性或是学理性。实际上,人们对于思政课政治性或者学理性的模糊认识,恰恰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大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偏重政治性忽视了学理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政治观点正确,但照本宣科、缺乏新意,结果显而易见,这种思政课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不受欢迎。或者是偏重学理性,而忽视政治性,学理性很强、逻辑严密、旁征博引,虽然很受学生欢迎,但淡化了思政课的政治功能,偏离了思政课的建设方向和政治要求。或者是片面追求学生满意度和参与度,既忽视政治性又忽视学理性,最终造成思政课变为哗众取宠的娱乐化场所,这在高职院校中尤为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理解度和接受度显然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针对学情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上多研究、下功夫,但是对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坚持应与本科院校无本质区别。

(二)现实挑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0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正处于培养和确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經比喻的“拔节孕穗期”“小麦灌浆期”,知识体系尚未完备、价值观尚未稳、心理尚未成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更需要精心引导和教育栽培。当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现实挑战。

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类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出现的问题,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关心。作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职青年学生容易“看不惯”“看不透”这些问题和现象,加上学生常通过网络、新媒体多渠接受道信息,从而引起对党和国家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策划“颜色革命”,进行颠覆破坏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类活动,青少年一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群体,他们不择手段歪曲事实、培植“代言人”,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渗透“普世价值”等西方价值观。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效对策

(一)坚持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实现两者辩证统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思政课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来说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思政课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是它不是照本宣科教条式宣讲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用有思想、有深度的科学理论来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政治性可以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理性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离开学理性,政治性会变得空洞、思政课会变得空洞乏味;离开政治性,学理性会偏离方向,陷入危险境地。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辨证统一,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有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其内容的政治性、学理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既针对本科院校,也针对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讲,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上,不能以对职业教育的狭隘认识从层次上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即是习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要用理论的魅力征服、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基本前提是思政课教师能敬畏讲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讲、真用马克思主义,讲台上的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读马、学马、信马”,才能情真意切地讲授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是否讲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教师的态度问题,讲得真不真、好不好是思政课教师的能力问题。思政课的理论属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把研究好、讲透彻作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

从青年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对科学的理论并不排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他们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直面社会热点敏感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事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用科学严密的理论有效回应学生的关切、解答学生的疑惑,既讲清楚“是什么”问题,也讲清楚“为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冯刚.理气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陳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政课教师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最美教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