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0-07-07上官建生

中学理科园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物理学习初中物理

上官建生

摘   要:初高中物理衔接一直是困扰学生和教师的问题,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师的角度,分析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原因,并对初中教师如何渗透衔接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物理衔接;初中物理;物理学习

引言

偶有假期,在高中就读的学生回初中母校,与老师分享他们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当初以优异的中考物理成绩进入高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受高中物理学习难的困扰,尤其是女生。在高中经历几次的考试后,他们在物理学习方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一物理之所以难,与物理知识的加深、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提高等因素有关。近两年,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师的身份加入了我县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并参与《高中物理力学模块概念规律学习进阶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在与高中物理教师的大量接触中,对高中物理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自身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深感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渗透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思维,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从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原因及初中教师如何渗透衔接两方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1  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跨越大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中物理知识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外部因素如教材的编写,有学习者自身因素如学习方法,有考试要求因素如合格性考试与高考,有学科教师因素如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不畅等等。其中,教材差异及思维的不同要求,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两个重要方面。

1.1  教材编写的差异

初中物理八年级和九年级的两本教材内容比较基础,教材中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图片简洁明了,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的问题较为单一,学生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教材注重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生成,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对学习者的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如对运动方式和过程的分析往往根据受力情况从定性或定量方面进行,对牛顿第一定律,初中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高中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的表述更加科学严密。突出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即物体有惯性,同时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 ]。

1.2  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物理现象形象直观,描述的问题相对简单。跟高中比,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公式不是很多,练习和试卷的题型相对比较简单,运用基本公式和概念,套用对应的格式或带入对应的物理量就可以解决问题,缺少对公式的变换使用,计算量小且对数学的知识运用要求低,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方法也较为简单。

高中物理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公式只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在一个知识块的学习中往往会涉及多个公式。

如图1,A、B是完全相同的两木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若讨论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初中学生可以由“匀速”得出摩擦力大小与F相同,若问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初中学生对此问题的分析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受力分析缺少整体和局部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再加上初中对静摩擦力的知识基本不做要求,导致学生分析时无从入手,胡乱猜测者居多。而高中对此问题的分析,要从选择对象入手,结合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平衡状态的特征,得出B与A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的结论。

1.3  直觉经验与物理本質的矛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了许多物理现象,有些是他们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经验,如在空中释放重物会自由落下;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后又落回原点;木块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等等[ 2 ]。但高中物理研究的现象往往经过了理想化处理,与生活的一些表面现象或是获得的经验是相矛盾的。生活的直觉经验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物理概念学习带来错误的判断,如重的物体下落快、拔河胜方拉力大等生活经验。

2  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有效对接初高中教学

2.1  注重知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知识网络化

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点虽然覆盖面广但缺乏系统,显得比较零碎,学生学习时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和记忆,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当遇到更有思维要求的情形时,知识理解上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2.2  课堂渗透初高中衔接,丰富学生知识内容

初中物理教师要阅读高中教材,了解高中物理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习要求。教学中,对部分知识要适当地进行延伸和拓展,渗透高中的素养要求,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求知兴趣。

例如,初中对动能只是单纯介绍概念和简单的定性分析,而高中要求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及进行定量计算。初中教学时,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呈现动能的表达式Ek=mv2并对其中的m和v做必要的说明。教师可以利用如图2所示的投掷实心球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实心球离手后,在落地前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是图2中的哪一种。

这个例子中,要求学生结合表达式,运用数学知识定性判断动能Ek与时间t的关系。是在初中教学要求基础上的延伸,实践中发现,适当地拓展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3  加强初高中教研交流,化解学段教学隔阂

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拓宽教研渠道,与高中物理教师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深入高中教师的课堂听课、融入高中教研活动,充分了解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与教学教法,对照自己的教学,适当地将一些高中物理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3  结束语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积极探索解决方式的问题。相信在全体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逐步地解决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上的困境和难题,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吴炳光.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教育,2012(5):31.

[2]潘守理. 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策略[J].物理教师,2005(10).

猜你喜欢

物理学习初中物理
高一新疆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初探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浅谈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高中生物理学习挫折心理成因
论如何调动高中生学习物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营造高效物理课堂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