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识教育应先学后辩
2020-07-07邓飞
邓飞
香港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预计于今年年底向特区政府递交中小学课程修改方向性建议报告,受到香港社会关注。
曾任港大校长的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早先曾调查指出,五成半受访中学花费超过六成课时在“新课程”的4个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数学、通识)上,变相挤压了科学及科技等选修课的课时,又以通识科为例,课程着重文科,即使内含许多批判性思考,但缺乏实在的科学根据支撑。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松绑”,给予学生更大空间选修心仪科目,推动香港理科教育“复兴”。发言一出即引起香港社会不少赞同声音。在这一背景下,香港教育部门组建专责小组研究如何从4门主课中释放出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一些选修课,建议报告至今已酝酿超过一年时间。
既然要“释放”,那么从哪门主课“下刀”自然成为舆论焦点,备受争议的通识科更是漩涡中心。在笔者看来,香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课程并非唯一一环。单就通识教育而言,问题不在课程的多与少,而在教学内容的实与虚。
通识教育包含个人与人际关系、香港、中国、全球化等六个单元,但它仅仅只有一个课纲,没有固定的教学范围,甚至也没有课本,基本上是根据课纲与社会时事相关联。通识教育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分析社会时事的能力,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并没有说哪些东西“一定要考”,哪些“一定不考”,理论上所有的社会时事都可以作为考试内容。教学因此失去了专业性和条理性,在香港社会普遍关注社会议题的背景下,变成政治教育的一个平台。教师随手阅览一份报纸或者一篇网帖都可以拿来教学生,一句流行的街头政治口号也可以作为教学或考试内容,这种所谓的“开放式教育”提早启发了学生对政治的兴趣,恶化了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状况,使学生在“开放式”学习时更加缺乏条理,更多接受的是一些网络上很片面的、处于垄断地位的成见。
以往“旧课程”中有所谓经济及公共事务课,教学内容所牵涉社会时事,并不纠缠时事本身,而是着重介绍香港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体制等客观知识,老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然而当前通识科中,比如涉及《基本法》的教学,不是教条文,而是把与《基本法》相关的所谓时事拿出来“吹水(侃大山)”,学生只是掌握了当时媒体的一些口号和观点,甚至连《基本法》有多少条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此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不是“瘦身”,而是“脱虚就实”,无论是香港国安法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都应作为客观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学得清楚,而非先辩个明白;一些社会时事可以作为教学佐证,但不应成为主要教学内容。至于一些舆论担心的,通识科依赖课堂教学,施教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有鲜明政治立场,甚至可能非常激进。笔者认为不必过分担心,通识科作为通往大学路上的必修科目,应试是指挥棒,考卷往哪个方向出题,老师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准备。▲
(作者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