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舆情视角下公众泛信息素养培育研究

2020-07-06何宝亮赵闯

河北科技图苑 2020年5期

何宝亮 赵闯

摘要:公共舆情下公众的泛信息素养的培育,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对信息的获取、甄别、判断、评价的能力,公众泛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基础信息技能、信息拓展技能、信息工具技能、知识建构技能,应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公众泛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进而提高公众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泛信息素养;公共舆情;信息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86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媒体和公众都在关注、讨论新冠肺炎的各种信息和话题。2月20日,《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发布,数据显示,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这些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公共舆情的需求和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虚假信息、不实信息也在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向公众蔓延开来,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诈骗,导致公众财产受到损失。由此,笔者对公共舆情下公众的泛信息素养进行了思考,如何能够提升用户对信息的获取、甄别、判断、评价的能力,如何培育公众的泛信息素养,成为了笔者关注的课题。

1 公共舆情及泛信息素养概述

1.1 公共舆情

公共舆情又称舆论(public opinion),或“公众意见”,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公共舆论的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有目的的引导,如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有目的的影响。在实践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来源相互转化,即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公共舆论如果只是街谈巷议,其影响有限,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传播工具既可表达舆论,同时又能影响舆论。随着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公共舆情包括以下传播形式:(1)传统媒介舆情: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通过编辑好的文字、声音或图像内容向公众传递信息;(2)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利用互联网作为传播途径,向公众传递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也成为了公共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uski)首次向美国图书馆暨信息国家委员会(NCLIS)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Burchinal于1976年进一步阐释了“素养”的时代意义,包括公众拥有新技能、有效找到所需信息并使用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等能力。目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1989年给出的界定,认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所需的信息,并有能力取得、评估和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生和传播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公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的不再是信息难以获取,而是信息庞杂,良莠不齐。因此在信息素养范畴的基础上,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阅读素养等概念。初景利等在2020年提出了泛信息素养这一新概念,认为泛信息素养教育是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面向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培养,为用户提供融入一定情境的超越信息素养的新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泛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素养教育内涵与结构的变革,是包括信息素养能力在内的一套组合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转型与升华,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2]。笔者认为对普通公众来说,也应培养其泛信息素养,培养包括信息素养能力在内的组合能力,提升公众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评价、利用的综合能力。

2 公众泛信息素养的构成

2.1 基础信息技能

基础信息技能包括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甄别能力、信息检索及信息获取的技能。根据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3]。从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用互联网及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利用互联网或手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公众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检索及信息获取技能不断提升,各类新媒体平台用户数量的激增也充分说明公众基础信息技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并没有随之增强,存在轻信各种不实信息,甚至因对信息甄别不善造成巨大损失。

2.2 信息拓展技能

信息拓展技能是指针对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公众提升了信息甄别、检索、获取、评价信息的技能。在传统媒介舆情平台,公众只能在固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被动接受信息。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舆情平台进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打破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泛信息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可以对信息进行转发、评论,甚至可以生产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

2.3 信息应用技能

信息应用技能是指公众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技能。工具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信息工具是公众在信息时代的有力武器,公众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不断学习应用新的信息工具,使用新的检索、获取、利用、评价的方法,信息应用技能也会随之提升。特别是新媒體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工具可供公众来使用,如何快速掌握新的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是公众泛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体现。

2.4 知识建构技能

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必须掌握必要的工作流程,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公众泛信息素养不断累积的过程中,知识建构技能不断提升,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建立了不同信息的甄别方式,不同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方法等,这些隐形的知识构成了泛信息素养的知识建构技能,从而形成了每个人处理问题并不断进步的关键能力。

3 公共舆情下公众泛信息素养培育的路径

3.1 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

在宏观层面,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泛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有多个国家或联盟组织制定了有关信息素养的框架体系,如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包括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21世纪技能两部分。前者包括:全球意识,金融、经济、商业和创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后者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核心素养框架,2013年,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报告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5]。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核心素养或信息素养方面的框架,因此从泛信息素养培育的路径来看,在国家层面设计泛信息素养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作为泛信息素养培育的纲领性文件,对泛信息素养培育起到指导作用。

3.2 中观层面的校、馆联动

从泛信息素养培育的执行来说,中观层面的学校与图书馆的联动,应作为泛信息素养培育的主体。公众可分为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喜好不同,有各自熟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处理方式,因此学校和图书馆应在培育公众泛信息素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就学校层面来说,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老年大学,应设置泛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应基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来设计,可以包括菜单式的教育课程和体验式的实践课程。基础课程应以菜单式教育课程为主,可以包括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甄别、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工具的使用、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等不同方面,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此外还可以设计体验式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检索、获取、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正确地传递信息,如何高效利用各类信息工具等。

就图书馆层面来说,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信息素养教育主导作用,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建立泛信息素养的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组织设计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针对不在校的公众,如职场工作者、老年人等不同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如针对职场工作者可以对职场信息资源获取、技能培训等进行专门设计,针对老年人群体则可以培养其基本的信息素养,了解如何使用新的传播工具,如手机基本操作、微信的使用等,让他们与社会更好接轨。

3.3 微观层面的家庭教育与代际学习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也是泛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可以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和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甄别方面,可以将信息共同分享,判定真伪,避免上当受骗。代际学习中,青少年应起到主体作用,可以帮助长辈学习新的媒体工具使用,培养他们的基础信息技能和信息工具技能。当然这种学习是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不是事先规定的,每个家庭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3.4 媒体中的泛信息素养教育

公众在公共舆情环境下会应用到不同的媒体传播形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公众进行泛信息素养教育,如广播、电视中播放的防诈骗短片;微信、微博、抖音中的基础操作教程;各类视频网站中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等,都是泛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素材,但在媒体中的泛信息素养教育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有些也不以信息素养教育为目的,需要公众主动的、有意识的去获取。

4 思考与建议

4.1 信息生产环节的管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生产环节不再由传统媒体一家独大,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自媒体监管,推进信息公开。政府应尽快完善自媒体监管制度,规范其信息发布、传播,对于恶意编造、散布谣言和有害信息的行为坚决依法惩戒。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尽可能消除谣言、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6]。媒体也要加强自身监管,对信息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管控,核实信息来源,避免不良信息产生。公众自身也要了解不良信息产生的危害,在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确保信息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不传播未经确认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4.2 构建良好的信息生态

在进行泛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重视信息生态建设,树立信息生态系统观念,通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搭建信息生态系统,使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生态中的全面发展, 强调人、技术、教学实践之间的和谐互动。

4.3 建立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元结构

在泛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的分层化与多元化,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应进行分层教育,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泛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应重视多元化,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搭载在不同的课程内容中,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普遍性。此外还要重视利用实践活动加强泛信息素养教育,如结合案例或实践课程,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可以以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内涵,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普及面。

4.4 重视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泛信息素养教育归结起来是公众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实效性是检验泛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过程中,要以专业有效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设计,培养公众信息意识、信息甄别能力、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信息利用与评价能力、信息工具的使用及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主要包括信息工具意识、判断意识、求证意识、批判思维等等,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信息现象和弄清楚信息传播者的意图。重视提升公众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高速传播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部分伦理观念的混淆与道德沦丧等问题,因此,在加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还应对其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并对不良信息行为采取积极的约束措施[7]。

泛信息素养是公众应具备的核心素養之一。在全媒体时代,公共舆情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更应重视公众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培育公众的泛信息素养,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提升自我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公民核心能力提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滕昱.中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计量学院,2012.

[2]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等.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6):3-9.

[3]CNNIC.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3-29]http://www.199it.com/archives/839540.html.

[4]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 2002)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A report and a mile guide for 21st century skills[EB /OL].[2020-03-29].Available online at: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p21Report.

Pdf.

[5]Oaklesf  M.A roadmap for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using the new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4,40(5):510-514.

[6]赵智.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正确应对危机信息[N].湖南日报,2020-02-27(007).

[7]张贺.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数码世界,2019(12):184.

作者简介:何宝亮(1974),女,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赵闯(1985),女,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

(收稿日期:2020-03-31 责任编辑:张静茹)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Opinion

He Bao-liang Zhao Chuang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under public opin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ers to obtain, screen, judge and evaluate the information. The elements of public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clude basic information skills, information expansion skills, information tool skills,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kills. We should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public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macroscopical, middle and microcosmic levels to improve the publics core literacy.

Keywords: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