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变迁之下,仍有不变的语文教育核心

2020-07-06李伟锋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语言

李伟锋

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儿童,如果想表达高兴或生气,肢体动作和表情足以表达。随着情感逐渐丰富,想法越加多样,我开始学说话,用简单话语能准确表达自我想法。再后来,通过与人交流、阅读,我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能说想说的话,也能“我手写我心”。

现在,我家有两个学生,名叫木子和石头。他俩年龄相差不大,童年经历和我大不相同。他们成长在有更多技术支持的环境里,比如,可以在各种App上听故事,可以和人工智能语言助手互动,一切显得很自然,仿佛不需要太多语言和文字。但当我们相互亲切问候、道别,共同读书分享故事时,我感觉语言和文字依然是认识世界、沟通情感最重要的工具。

我和木子、石头年龄相差三十余年,虽然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掌握和理解略有不同,但语文教育的本质却几乎没变。技术发展如此之快,语言文字发展了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想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思考,随着社会发展,以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育,变了吗?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语文教师关注,各个领域的相关人士都在关注。当新的统编语文教材发到学生手中时,很多人会更关注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体现。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多全新的交流媒介不断面世,确实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了巨大挑战。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文字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到的: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这个课题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呈现在所有致力于语文教育的教育者面前,无处逃避,且也无须逃避。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却不必因此感到惶恐与不安。

我们简单回顾近百年语文教育发展史可以清晰发现,语文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一直在变化,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始终没变。

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在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近代小学语文教育初步形成了现代课程范式,告别了读经时代,开始强调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在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吴研因先生起草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从国语素养、情意要素两个维度标示了课程的基本目的: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放在今天来看,这样的课程目的虽有狭窄模糊之感,但并非“过时不堪嚼”。同时,该课程纲要还规定了各学年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教材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注重为生活的课程观。这应是语文课程渐趋成熟的起始和重要阶段。

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29年至1948年,先后五次编订修订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每次编修和颁行时,在说话、读书、作文和写字等内容上,皆有一小部分修改,但在框架体系上没有质的改变,基本沿用了之前的体系。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语文课程建设历经了多个阶段。目前,最为人熟知且正在使用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它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果说历史是面镜子,梳理语文课程的发展,既是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也是为了更好理解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教育。

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语文课程秉持的姿态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实施的机制是: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而牧养学生的言语生命。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这应该是一直不变的。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语言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我有我语言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