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桑旺堆念好“牛经”发“牛财”

2020-07-06李梅英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那曲牦牛养殖

李梅英

对巴桑旺堆科研团队来说,帮助帕玉村群众及更多牧民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增收创收,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帕玉村是藏北高原牦牛养殖业中科技示范效益最好的一个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说。

青藏高原牦牛产区属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牦牛是青藏高原实施精准脱贫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因牦牛产区海拔高、气温低、冷季长、养殖方式落后等原因,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发展仍然缓慢。“牦牛产区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占主导,牦牛养殖基本处于靠天养畜状态,过度依赖天然草场,牦牛饲养粗放,造成牦牛饲养周期长、生产性能低、畜群周转慢、牦牛出栏率低、商品率低,养殖效益差。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现象没有彻底改变。”巴桑旺堆说。

如何发挥牦牛产业优势,助力农牧区牧民增收创收?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科学养殖之路给出了答案。帕玉村地处西藏那曲市中北部,唐古拉山南麓,距那曲市36公里,几乎每天都有4级以上大风。该村是1993年从色庆乡各村筛选最贫困的16户83人组成的扶贫点,是聂荣县有名的“乞丐窝”,在过去,主要依靠传统牧业收入和扶贫救济粮维持生计。

2009年,帕玉村成立了聂荣县第一个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当时牲畜存栏数290头,其中牦牛存栏仅120头。“合作社成立之初,全村牦牛养殖因没有棚圈设施,又没有补饲习惯,更没有良种生产与推广,处于逐水草而居的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科技含量低、生长周期长,牦牛出栏率低、商品率低,养殖效益差,村民人均年收入仅800元左右。” 合作社负责人伟托介绍说。

帕玉村是区农科院畜牧技术示范推广点,也是巴桑旺堆科研团队负责实施金牦牛科技工程项目实验点。对巴桑旺堆科研团队来说,帮助帕玉村群众及更多牧民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增收创收,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此,巴桑旺堆带领科研人员从提高能繁母牛比例入手,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力度,引进半野血种公牦牛10头,能繁母牛150头,优化繁育母牛群300头,进行野血牦牛与家牦牛提纯复壮技术示范,增加良种覆盖率。开展了母牦牛“一年一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对犊牦牛采取“全哺乳+早期诱饲+补饲”方式,体重比传统养殖提高2.27倍,母牦牛连产率达到68.6%。围绕解决牦牛冷季“防寒保暖”问题,巴桑旺堆团队建立了牦牛两用高效日光暖棚5000多平方米。

畜牧要发展,粮草需先行。区农科院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聂荣县牧草、水、土和牦牛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便自主研发无公害、高营养的矿物质和能量舔砖,并加以推广。利用牧民居住点房前屋后敞圈和牦牛养殖暖棚设施进行种草示范,科技人员手把手地传授种草新技术,使“冬棚夏草、冬圈夏草”成为补给牦牛冷季饲草料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聂荣县牧民利用牲畜暖棚、房前屋后、冬圈夏草种植蔬菜、牧草样样在行。

帕玉村利用牦牛夏季放牧育肥和冷季半舍饲育肥技术在全县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增加了合作社农牧民的现金收入。

如今,在帕玉村,无论哪个季节,牦牛不但不掉膘,反而长膘增重。“自从建了暖棚、实施冷季补饲后,母牛冷季也可以产奶,犊牛也壮实了不少,连角的生长速度比传统养殖都快了很多。” 伟托说,如今,帕玉村已形成了集牦牛良种繁育、高效育肥和“聂牌”奶制品生产与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等为一体的牦牛产业科技示范,在那曲市、拉萨市设立了畜产品销售点,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帕玉村从聂荣县有名的“乞丐窝”变成了那曲市第一个小康示范新村、首个户户党员村。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牦牛主产区,牦牛遗传资源丰富。2017年全区牦牛存栏量457.76万头,约占全国牦牛存栏总数的22.9%。日喀則、昌都、那曲三个市既是全区牦牛主产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牦牛存栏总数约占全区的76%左右,牦牛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科学养殖迫在眉睫。”近两年来,巴桑旺堆与他的团队围绕高海拔牧区牦牛产业需求,先后赴那曲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等32个县区开展规模化牦牛养殖场建设、牦牛错峰错季育肥、牦牛养殖设施装备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力求转变传统养殖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7期,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250人次、农牧民1600人次;全程指导拉萨市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还先后赴拉萨市、那曲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20个县50多个乡镇,对牦牛主产县牦牛养殖现状、牦牛产业技术需求、牦牛产业经营主体、屠宰加工企业和牦牛肉类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牦牛产业调研报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牦牛产业调研报告》《科技支撑牦牛产业发展聂荣县典型调研报告》,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区农科院畜科所着力攻克关键技术,相继摸清了不同饲养模式下周年体重消长规律,初步将3.5岁评定为牦牛的适时出栏年龄,明确了不同养殖条件下牦牛最佳出栏年龄和标准体重……通过繁复、艰苦的科研攻关,巴桑旺堆团队摸清了青藏高原典型牧区牦牛畜群结构现状,提出了调整和优化方案,明确了传统饲养管理模式下青藏高原不同牦牛产区牦牛出栏年龄和体重。

结合高海拔牧区气候条件和牦牛生物学特性,巴桑旺堆团队还对海拔4700米以上的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加贡村和西热村的牦牛暖棚通风设施、供暖设备、恒温供水系统、自动分群系统等工艺进行了优化,确保牦牛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最大限度挖掘牦牛繁殖与生产潜力,为推动牦牛设施化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他们结合高寒牧区牦牛划区轮牧的生产特点,利用牧户夏季闲置畜圈暖棚,筛选适宜种植的高蛋白牧草品种,构建了适宜高寒牧区冬暖夏草种养循环利用模式,提出了最经济、最适宜推广的牧草品种及组合、播种方式。

猜你喜欢

那曲牦牛养殖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那曲“雪热巴”舞蹈的本体特性及艺术价值研究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2016年7月西藏那曲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那曲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