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07-06马应惠
马应惠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为学生提供基础道德与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觉悟、养成良好德行的重要手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是引导学生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剖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01,D0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39-01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讲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今社会,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改革与創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结合,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实践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修养,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
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工作,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大都根据课本内容开展教学工作,缺乏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孤立和零碎,虽然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案例,但没有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导致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背离,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缺乏对创新教学手段的了解,或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寥寥,思维能力与眼界得不到有效的拓展,从而限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的情况,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教师,自主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也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要提升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效果,要求教师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无处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具备生活气息的教学场景,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善于在生活中探究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能力,从而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树立正确的认知,提升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内容,在班级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知识在班级内、校园中或家庭里进行实际的应用;借助班级群、板报等渠道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的相关资料、短片等;在班级内张贴一些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标语或海报,通过这样的形式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树立正确的认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打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机会,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融入生活场景中,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关注自身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习惯,从而循序渐进促进个人良好德行的培育,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虽然重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却常常忽略了实践和应用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应试型的学生,学生虽然考了高分,却不能体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无法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拓展,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强化个人素养与行为习惯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三、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带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进行实践,为打造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学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7(4):49.
[2]姜海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