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意识理论分析草间弥生作品中的常用题材

2020-07-06刘东鑫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刘东鑫

摘要:日本先锋艺术家草间弥生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她的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三种题材,分别是南瓜、触手和高跟鞋。本文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出发结合代表作品,探究草间弥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使用这些题材的心理动机,尝试解读草间弥生作品题材的隐意及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草间弥生;无意识;艺术题材;隐意

草间弥生,日本当代先锋艺术家、作家,她的个性鲜明的圆点艺术对西方当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由草间弥生的自传了解到,草间弥生由于童年时期家中的经历导致她在十岁左右时患上了视听神经障碍症,经常出现幻听或幻视,这对一个十岁大的小女孩儿来说无疑是恐怖、无助、绝望的。草间回忆小时候会突然看到周围的花草长出触手向她爬来,听到农院里的南瓜扭动着身子跟她说话,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散发光芒,圆点或者不规则的斑块交织而成的网笼罩在她的眼前,这令她十分害怕。她想过逃避和自杀,种种挫折后,草间弥生发现通过绘画可以对抗幻境带来的恐惧,使得草间弥生走上了这条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之路。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精神分析法理论之一。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本文主要从无意识角度解读和分析草间弥生的创作题材。无意识在人的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无意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地方,不容易被人发现却是艺术创作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美术本质论的无意识说中,“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7]本文将借助无意识理论结合草间弥生的童年经历分别对她在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三类题材:南瓜、触手和高跟鞋进行解读,分析这些题材的隐意及这些形象对草间弥生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南瓜

南瓜是草间弥生最常使用的题材元素,草间弥生创造出了极为经典的南瓜系列作品。在日本直岛当地的博物馆放了两颗草间弥生的“大南瓜”,一颗红色一颗黄色。而且草间创作的南瓜形状各异,在直岛上的这颗黄色南瓜,整体庞大,体态稍扁,十分生动有趣。还有在镜屋中陈列的若干南瓜,让观众看到了无限世界中的“南瓜们”。

草间弥生是小时候在爷爷经营的农场中见到了南瓜,由于幻听,小草间可以与南瓜经常聊天,吐露心声,这是草间弥生记忆中的南瓜——总是让她获得安全感。草间弥生的父母感情不合,在她面前经常有一些出格的举动,导致她有一段黑暗恐怖的童年。陪她聊天并不会打骂她的南瓜像一根救命稻草,草间想要牢牢地抓住它并且从中得到慰藉。她爱南瓜,南瓜也爱她,与南瓜培养出如同长辈对晚辈般关爱的珍贵感情,南瓜似长辈一直陪伴她长大。成人后的草间为了对抗疾病带来的恐惧感,创造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南瓜陪她共渡难关,这是草间内心情感升华的结果,南瓜不仅是一个创作形象,也是成为草间弥生情感寄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瓜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又矮又丑的植物,但是草间弥生说过:“南瓜是我的最爱,因为它是蔬菜里最幽默的!”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可以借助幻想实现,从而在“梦”中实现现实难以满足的欲望。草间幻觉中和南瓜相处的场景就如同一场梦,她“梦”到的是正在与南瓜聊天、交心,她现实缺失的是渴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和陪伴,也许就是用一个个南瓜作品来表达她渴望已久的亲情吧。

二、触手

如果南瓜题材代表草间弥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追求,接下来的触手题材和高跟鞋题材则充满了反抗的意味。其中代表作品有《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作品整体是在招贴画包裹的展厅空间中,[8]展厅中间有一艘用密密麻麻男性生殖器包裹的船,草间在展览时会赤身裸体躺在船里,草间弥生用最露骨,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表现出来,向世人诉说自己对男性的性恐惧而由此产生对抗。

草间弥生的触手题材作品一直都与男性生殖器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对抗对男性的恐惧。用她自己的话说:“在任何情况下,我对性都充满了恐惧。”草间对性恐惧的原因也要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草间弥生的父亲行为恶劣,经常在外面招蜂引蝶,对子女不管不问,草间的母亲脾气暴躁,在家中专制独断,苛待子女。面对父亲的风流,母亲拿小草间出气,让她跟踪、监视父亲的行踪,母亲生气时便对她拳打脚踢,可怜的小草间一直认为男性是禁忌的话题,从而也形成了对男性生殖器的恐惧。草间弥生创作男性生殖器相关的作品,是为了克服对性的恐惧,也是在用艺术进行自我疗愈。草间说过:“我会做一些让我害怕的形状,然后把它们复制成许许多多。通过这种方式,我慢慢把恐惧变成了我熟悉的事物。”

这里引入力比多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潜意识)的主要能量就是力比多,力比多产生于性本能与性欲望的冲动;弗洛伊德指出性欲与性本能也可以扩展为一切与“爱”有关的那些本能的力,一方面是自我爱,另一方面是父母爱,子女爱和一般的人類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忠诚。如果说这种性欲望被压抑了,可以将力比多从原本的性欲望目标转移到非性目标上,这就是力比多的“升华”,这样人们的欲望就可以得到替代性满足。”[1]

从草间的童年经历可以看出迷乱的父母关系使草间对男性的印象变的畸形,对性的理解产生严重的偏差,在心中留下难以抹掉的印记并发展为病态。对男性的恐惧就去创造这些带有男性生殖器的艺术作品,越是害怕就越要面对,这是草间长大后自我救赎的方法,勇敢的面对男性,面对两性关系。

三、高跟鞋

高跟鞋几乎可以成为女性的代名词,草间弥生也是对其喜爱有加。放在台湾彰化县车站的大型雕塑作品《我踩着高跟鞋出发,去见我的男朋友》引人注目。作品表现的是一只高跟鞋中长出一枝花朵,俏皮可爱,市民们乐于把它看成位于车站旁一位可爱的怀春少女精心打扮后在车站迎接心上人归来的样子。高跟鞋的形象体现了草间弥生对女性形象的重视,可见这位老奶奶心中依然怀有一颗“少女心”。

高跟鞋的形象使用由来同样是因为童年时期在父母身上受到的“摧残”。处在青春期的草间弥生非常疯狂,经常在亲戚家里与姐妹们共同裸舞并享受其中,这样大胆疯狂的行为引来邻居家小男孩过来偷看。当时的草间弥生对异性懵懵懂懂,看到被吸引来的男孩子,草间的内心是紧张又充满好奇的。原本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应该得到母亲正确的引导,却不料在母亲得知她的行为后,草间遭到母亲的毒打,从此与男性的亲密接触多了一层隔阂。青春期孩子对异性产生好奇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加以错误的手段进行干扰,则会压抑这种性的启蒙,长大后也就不能在生活中正确处理男女关系,草间对爱情也是既向往又担心。高跟鞋是女性展现自己美的一面的重要物品,也是提升女性自身魅力的重要选择,草间弥生虽然一直经受性恐惧之中,但她的内心对展现女性美吸引异性还是非常向往的,通过创造高跟鞋这类艺术品,向人们展现她内心对美与爱的憧憬。

力比多的作用在此处同样体现。童年的遭遇使草间弥生一生不敢与心爱之人有亲密接触,她与美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科内尔之间的爱情也仅仅是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对男性的恐惧始终不能让她对爱情走得太近。草间弥生没有放弃用艺术对自己进行治愈,高跟鞋成为她展现自己女性魅力的有力武器,通过一双双美丽时尚的高跟鞋去追求内心向往的爱的体验。

草间弥生拥有一个不堪回忆的童年,也正因为这些不堪的回忆让她变得越来越勇敢,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总能看到这位艺术家的热情和向往。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中许多重复使用的题材,文中列举的三种题材只是众多题材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南瓜代表亲情的渴望,触手代表对性恐惧的反抗,高跟鞋则代表对美和爱情的憧憬。文章通过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结合童年背景加以分析这些题材元素的创作动机和对草间弥生产生的影响,试图更加全面的了解草间弥生的艺术造诣,当然这些远远不够,希望接下来学者们需从更多角度、全方位解读草间弥生和她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易建芳:《美术鉴賞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2]王莹:《草间弥生与艺术治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3]刘雨:《草间弥生绘画作品元素的表现性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15期.

[4]徐跃之:《精神分析领域下弗里达与草间弥生的共同性》,《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年10月.

[5]【奥】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③,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6]【日】草间弥生,郑衍伟译:《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木马文化,2010年版.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8]朱洁树:《我希望通过艺术促进世界和平 (组图)》,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3/1215/07/9G4BV0MR00014AED_mobi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