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高娃:以梦为马,让草原孩子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2020-07-06周丽
周丽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赋予许多人诗与远方的想象。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边陲的乌兰毛都苏木,一座蓝白相间、屋顶呈蒙古包造型的四层教学楼格外醒目——这就是位于杭盖草原纯牧区的乌兰毛都小学。采访中,校长赖高娃质朴爽朗的声音里,洋溢着对这所以“骏马文化”为底色的草原学校的骄傲与自信,寄托着让“金马驹”们奔向草原之外的远方的希望与梦想。
续写辉煌,马不扬鞭自奋蹄
虽为边远牧区民族学校校长,赖高娃却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2018年,赖高娃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的校长,从马云手上接过“马云乡村校长奖”奖章;2019年,赖高娃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对于这些荣誉,赖高娃谦逊地表示:“更多是政府、家长和老师们的支持。”
1992年,从兴安盟师范学校毕业后,赖高娃回到家乡科尔沁右翼前旗(以下简称“科右前旗”)任教。在大石寨小学任教期间,赖高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2003年,在乌兰毛都小学校长斯日古楞的力邀下,赖高娃来到学校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014年,斯日古楞退休,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赖高娃,经过科右前旗教育局的层层考核,从17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乌兰毛都小学的校长。
斯日古楞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以及首届“启功教师奖”。赖高娃说:“前任校长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而且她很乐于学习,引领着我们干工作,是我们的标杆。”在老一辈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乌兰毛都小学成了科右前旗有名的好学校。赖高娃上任后,决心不让学校在自己任期内差下来。
赖高娃传承了老校长艰苦奋斗、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上任伊始,学校里只有一座二层教学楼,可容纳12个班级,但全校共有15个班级,剩下的3个班级只能在宿舍楼里上课。
看到孩子们在光线不好、稍显拥挤的环境里上课,且因为宿舍楼离教师办公室较远,班级不好管理,赖高娃心焦不已。每有盟、旗教育局的领导到访,她就反映学校缺教室的情况,来一次说一次。领导也很着急,带了一拨企业家访校,向他们寻求资助。2015年,多方努力下,学校扩建了35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孩子们不仅都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还拥有了十多个开展各项活动的专用教室。
身为草原上的女校长,赖高娃具有典型的蒙古马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做什么都和教职工在一起,一马当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资金雇人平整工程留下来的坑坑洼洼,赖高娃就利用周末、放假时间,带领全校教职工拉沙子平整操场、粉刷院墙。
2018年,乌兰毛都小学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成为全旗38所农村牧区学校里唯一有塑胶体育场地的学校。学校每个班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設备,配置均达到了国家标准。此外,学校还建有洗浴、淋浴房。北京某小学的师生们来此开展手拉手交流活动时,对学校的现代化设施惊讶不已。赖高娃说,前段时间,学校又购进了12块时下最先进的电子黑板,学校硬件上“一点都不差”。
打磨课程,骏马奔向杰出之途
硬件设施完善了,“软件”方面也要马不停蹄,迎头赶上。
在斯日古楞校长任期内,学校已开设了十多个社团。赖高娃执掌后,多次外出学习,看到一些先进的学校,不仅仅有社团活动,更主要是学校文化、课程方面体系化了。
“文化其实是隐性的,不容易突出。一个更显性的文化主线,可能更能凝聚人心、更有合力。”基于这样的思考,赖高娃和教师、专家们研讨了半年后,终于确定将“骏马文化”作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始终的一个亮点和支撑点。
赖高娃说,草原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马,马是他们最忠实的“战友”;看赛马,草原人的内心总会特别激动。草原人爱马,仿佛是“血液里的一种精神寄托”。马的身上还有许多人追求和崇尚的精神。“骏马”的意象也更能在教师和孩子们心中激起大的波澜,激励师生们勇往直前。
有了文化的支撑,赖高娃又开始琢磨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没有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没有更深层次、系统化的东西,就不是课程。”赖高娃说,“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融入课程当中,才是学校要做的事情。”
赖高娃和教师们层层思考、深入探索,学校的大课程体系逐步成形,最初被命名为“杭盖”课程体系——杭盖是古老的蒙古族语词,意为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峰和树林的世界。这一课程体系将“骏马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天韵”社团课程、“金马驹”课程、那达慕课程、图书馆课程、“萨日朗”开心农场课程五大类课程当中。
“天韵”社团课程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包括书法、科技、舞蹈、足球以及马头琴、搏克、蒙古刺绣等共26个兴趣小组。“金马驹”课程和那达慕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课程,是让学生爱上书籍、爱上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萨日朗”开心农场课程,则是让每名学生都参与种植实践,感受生命成长全过程。每类课程均制定了详尽的学习目标、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
2018年,乌兰毛都小学获得了“全国品质课程联盟学校”“自治区美育教育特色学校” 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随着对“骏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提炼,赖高娃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当牧民、修理工,或者是本地的饭店老板、商店店主,这些人也可以有骏马的品性,比如吃苦耐劳、不惧艰辛。但是要让孩子们走出草原、走出内蒙古,必须要有杰出的品质。”
因此,2019年,学校又增加了一类“杰出学科课程”,并将课程体系更名为“金马驹”课程体系。
“杰出学科课程”一方面通过挖掘学科内部或学科之间的逻辑来构建专业的学科课程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来渗透多门学科。各学科教师基于特色追求,根据对学科的独特理解、独特优势、独特资源,开发、打造、拓展课程群。课程群涵盖“多彩语文”“玩转数学”“趣味英语”“创意美术”“灵动音乐”“活力体育”“阳光心理”七类。
围绕“金马驹”课程体系,学校自主开发了19本校本教材,目前都在使用中。
“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校本教研,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就跟着上来了。”
凝聚合力,千里马驰骋草原外
回想这几年当校长的历程,赖高娃说:“我主要做了教师团队建设这一件事。”
身为一校之长,赖高娃没有丝毫架子。学校里,同事们都不叫她赖校长,而是称高娃老师,同龄或年长的同事甚至会直呼高娃。一位女教师说,平时和赖高娃相处就像姐妹一样,“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高娃老师都非常关心我们,给我们帮助”。
管理上,赖高娃喜欢听干部说、教师说、学生说,让大家感受到“我也是学校的主人,我说话也好使”。如教师说班主任绩效考核某些方面的评分可能低了一点,学校立即召开班主任会议了解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赖高娃说,多年来,学校的绩效工资一直都保持公正公开。
赖高娃善于学习、乐于分享。她自己常常书不离手,还经常给教师们推荐一些书,敦促、鼓励他们多读书。每次外出学习回来,她都会跟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有时候还会让大家一边喝着咖啡吃着水果一边开会,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研讨氛围。
教师们同样如此,学习回来后必须在全体教师面前做讲座。赖高娃说,这样一来,教师们出去后都得逼着自己好好学习,而展示也能让分享者自身得到提高,变得自信。她希望学校每个人都具有阿吉奈(千里马)的精神,不断提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不管你跟我关系多好,如果业务或者专业上做得不好,你肯定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教师。”这是赖高娃一直跟教师强调的理念,“每逢大会小会都这样講”。久而久之教师们都形成了一种意识:跟校长“套近乎”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子。赖高娃笑称,就算是过年也没有教师给她送礼。“有了这种风气,教师们都把精力放在专业能力提升上,专注于教育教学。”
每学期,学校至少安排20人次外出培训。2019年,学校自费派了59人次到北京学习。学校经费困难时,赖高娃甚至借钱也要让教师们出去“充电”。后勤部主任德力格日胡说,学校每个角落、为孩子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课程。赖高娃要求不管任课教师还是后勤人员,每个人都必须有课程。德力格日胡就曾去郑州等地学习课程建设,回来后开设了宿舍和食堂两门课程。
赖高娃对学校每位教师的性格、长处都非常了解。布和巴雅尔藏书丰富、博览群书,2018年当地教育局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赖高娃把他报了上去,后来科右前旗教育局还专门为他创建了一个书屋;白乌兰工作细心、努力、上进,赖高娃安排她担任教务主任;在报名“马云乡村校长”时,赖高娃鼓励王跟兄填报“马云乡村教师”,并在去杭州学习时,把她也一块带了去;乌仁娜是科右前旗国画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在课程的落实、创新方面都做得很好,赖高娃把她安排到学校的“马云乡村少年宫”,负责美术课程……
赖高娃经常跟教师们讲,要叫学生为“孩子们”,这样显得更亲近。牧民们居住在离校几十里至几百里的牧点上,400多个学生近300个都住校,一周回家一次。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赖高娃要求每位学科教师对接一间寝室。很多时候,赖高娃和教师们要充当家长的一些角色。平时,赖高娃一有时间就来问孩子们: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想不想家?想吃点什么?一次,孩子们提出想吃面条,赖高娃说,你们想吃什么学校就做什么,并同孩子们商量,一周吃一次面条好不好?孩子们高兴坏了,直呼学校太好了,跟家一样,老师们跟爸爸妈妈一样。
“冬天牧场上的生活暖洋洋的,妈妈煮的奶茶热腾腾,小狗汪汪叫着,孩子们在玩过家家,牧场上的生活幸福又美满……”聆听着乌兰毛都小学的孩子吟诵的蒙语诗歌,仿佛看到孩子们化作一匹匹金色马驹,从杭盖草原奔向无穷的远方。赖高娃说,希望孩子们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都能自信、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