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的临床观察
2020-07-06柯勇
柯勇
【摘要】
目的:文章就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后的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和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现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化疗治疗的72例肿瘤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以患者病床单双号为依据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基于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特征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案,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比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相关性发热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不良反應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与实际给药方案选择有一定联系,相对于剂量密集型的单次给药方案,低剂量多次给药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药物;粒细胞缺乏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6-130-01
近年来,癌肿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许多患者由于发现不及时,错过了良性肿瘤切除的黄金治疗时间,为了保障生命安全,选择接受化疗进行肿瘤治疗。乳腺癌肿瘤、胃肠道肿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疾病必须要患者参与足量的化疗。大量化疗与化疗药物伴随的负面影响,使得患者免疫功能逐渐降低,诱发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严重情况甚至导致死亡[1]。因此,文章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化疗治疗的72例肿瘤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患者后的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和实际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化疗治疗的72例肿瘤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6例。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2±7.1岁;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1±6.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深入研究。所有患者经病理组织确诊,KPS评分均>60分,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目的及相关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研究药物 观察组:PEG-rhG CSF,规格:1.35x108IU(3.0mg)/1.0ml(安瓿);对照组:rhG- CSF (瑞白,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50μg/0.5 ml。用法:于化疗结束24h给予PEG-hG-CSF100μg/kg或6mg皮下注射(患者体重≥45kg者每个化疗周期每次给予6mg,<45kg者每次给予3mg);化疗结束24h开始每日给予rhG-CSF5μg/kg 1次皮下注射,直至外周血ANC降至最低值后,连续两次≥5.0x109/L或1次≥10.0x109/L,或持续皮下注射14 d。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数据予以t检验,计数数据以%描述,予以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为66.7%,ANC减少发生率为22.2%,对照组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为77.8%,ANC减少发生率为52.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1%,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癌肿肿瘤疾病的化疗中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治疗期间容易出现感染不良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康复。 同时还可以会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化疗周期延迟, 使患者不能够接受足量、足疗程的化疗, 从而降低化疗效果,失去治愈的机会,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案好处在于长效在短效分子基础上添加了PEG链,形成了全新的分子结构,有效平衡了化疗药物剂量的使用,两种升白药物之间的用药剂量在具体用量有了一定变化和挑战。并且长效与短效不良反应相似,发生率<5%,且多为轻度,常规方法即可应对。长效给药后患者的疼痛感不强,隐痛的时间可能稍长,主要集中在给药后几天,但是最长不超过一周,患者可以耐受[2]。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力来源之一,是人体抵抗各种致病菌和清除体内“叛变”细胞的主力,主要作用就是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不受细菌和病毒的影响,而化疗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于白细胞又有着很强的杀伤作用,对患者身体各项技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身体免疫力降低,导致患者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和恶性并发症。研究显示,化疗后早期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使ANC发病率降低94%,减少80%静脉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并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PEG+hG-CSF 较传统rhG CSF半衰期明显延长,血浆浓度更加稳定。由于分子量大,药物的生物稳定性增强,不易被酶解,其免疫原性与抗原性降低,不易产生中和性抗体。临床研究表明PEG-rhG CSF单次给药后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且效果比多次给予传统rhG-CSF更强,维持的时间更长[4]。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与实际给药方案选择有一定联系,相对于剂量密集型的单次给药方案,低剂量多次给药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阳.恶性肿瘤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方案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6):49+51.
[2] 王海英,刘莹,胡盼,李佳睿.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4):5961-5963.
[3] 邢丽娜.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5):180-181.
[4] 王传水,王吉水.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47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