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的途径探讨
2020-07-06李俊飞
李俊飞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组织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借助有效审计工作来规范工作开展,提升发展效率,稳定经济效益。但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应的审计风险,需要做好审计风险管理,这样才能将审计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本文结合审计风险的特点,就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审计风险 管理 强化途径 监督
审计工作属于一种特殊的监督机制,可以将其看做是对经济活动及经济现象的实施程度进行查明的过程,其能够从客观角度来评价经济活动,将查明的结果告知经济活动负责人。在审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审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做好应对,以保证审计的效果。
一、审计活动的分类
审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政府审计,由政府部门设置审计机构,依法执行审计程序,审计机构同时具备审计权和监督权,能够对国务院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其次是外部审计,这种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有偿审计,一般是受雇于企业管理层。外部审计的审计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也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谨慎性原则;然后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范围上要远远小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其主要是针对单位本身而言,由专门的审计小组对企业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负责,审计结果则直接对企业法人负责。
二、审计风险的特点
审计风险的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客观性
这主要指审计风险不会随着人的主观努力而完全消失,现代审计一般都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都是以部分来推断整体,误差必然存在,事实上,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必然会产生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审计风险,对于审计人员而言 ,在面对审计风险时,只能通过改变风险发生条件等方式来控制风险,但是想要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
(二)普遍性
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而不是局限在某个环节,审计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审计结果存在密切关联,如财务管理中的数据漏报错报、内控机的不完整、财务状况较差等,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审计风险,对此,想要做好审计风险管理,必须对审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潜在性
审计责任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审计工作应该具备独立性,如果没有对审计人员进行任何约束,其不需要对自身工作承担任何责任,则审计风险就不会产生,因为没有责任也就没有风险。但是实际上,审计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审计行为负责,这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审计风险具备潜在性的特征。当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若存在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会引发具有潜在性的审计风险,由于其并没有变为现实问题,只有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审计风险才会显现出来。
(四)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部分客观事实存在而切实产生的风险,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审计人员并非主观故意,或者在审计工作中并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在接受审计风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审计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另外,审计风险也具备无意性的特征,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过程中做到谨慎细心,尽可能减少审计风险的产生,以此来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若审计人员因为刻意徇私,故意給出与审计结果不相符的审计报告,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不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预测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借助有效的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三、审计风险管理强化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良好且富有秩序的经济环境,能够为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而想要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审计机构应该加强与监督管理部门的联系,共同创建有助于审计行业发展的环境和秩序。
(二)提升外部审计公平性
组织机构应该高度关注外部审计风险管理,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外部审计工作时,应该转变委托模式,进一步提升外部审计的公平性,将组织机构的经营状况完整全面的反映出来。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同一家企业的审计业务应该设置一定年限,这样能够避免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形成过于密切的关系。结合之前爆发出财务风险的数家上市公司分析,多数都是长期雇佣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事务所出具没有保留意见的报告,这样很容易引发审计风险。近年来,财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连续承担同一家国企审计业务的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其不能超过5年,这个规定可以推广到所有的企业和单位。
(三)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审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和服务的效率。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警觉性,在工作中尽可能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而实践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备良好可行性的审计计划,对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制定出应对审计风险的有效策略,提出客观的审计意见,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另外,从保证审计工作效果的角度,单位财务人员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及业务能力,及时对税收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更新,时刻关注国家政相关政策的变化,切实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做好外部审计监督,同时健全内部控制,以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员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出审计机构需要依法做好审计工作,在现有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从业人员诚信公开体系,对现有监管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对于外部审计,则应该对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提升监管质量。同时,应该修订处罚条例,加大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审计环节未履职现象以及财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违规成本,以此来实现对于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与管理。
(五)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一方面,应该构建专业的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是审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基本信息进行保存,要求对数据库中收集的数据类型和每一类型的数据所要收集的数据量进行明确,同时还需要做好数据格式、数据类型等的合理选择,确保其具备实现各类功能所需的直接调用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做好对于审计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的软件开发。在对系统软件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如下基本原则:一是便捷可行,要求软件能够从审计工作的特点出发,方便操作和学习,其操作界面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二是兼容性强,软件需要能够兼容各类计算机操作系统,适应不同工程软件的运行需求;三是安全性好,软件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防护功能,满足涉密信息的安全要求,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审计风险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审计风险的分类与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桂香.探究企业审计风险及规避方法[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32.
[2]李廷勇.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研究[J].纳税,2020,14(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