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改下医院运营成本管理措施

2020-07-06汪晓丹

财经界·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运营成本新医改精细化管理

汪晓丹

摘 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运营压力也随之凸显。本文从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卫生材料跟踪管理、全成本管理、绩效精细化管理以及核心流程改造六方面出发,对医院运营成本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医改  运营成本  精细化管理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药品加成差价取消,DRGS支付方式的改革,两票制的强力推行,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行,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被破除,医院的价值化缩减,人才面临着流失的问题。

一、医院的运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预算管理单单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编制预算任务而预算,没有真正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 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没有预算支出或者超预算支出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科室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预算的整体。

公立医院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大多医院的管理层面重视医疗质量、新技术新项目,轻视成本管理;注重医院的医疗收入指标,忽略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利益。片面地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科室无关,简单地把医院的运营成本管理看作成本核算,没有把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缺乏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卫生材料管理制度欠完善。在日常工作中,未将卫生材料与患者相对应,使材料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易造成卫生材料的流失和损坏。

缺乏系统的运营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医院重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管理和考核,轻视医疗辅助部门和行政后勤部门管理活动,对医辅和后勤部门的成本缺乏考核指标,影响了医院的成本控制。特别是科室的成本归集范围、费用的分摊方式不统一,如房屋折旧费等,仅以诊室的数量来分摊,没有按准确的占用面积来核算;由财政补助收入及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未将其折旧费调整至相关科室成本核算中,都影响了成本的准确性。

二、由片面预算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转变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医院战略目标,引领医院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传统的“以药补医”的机制,造成医院的成本意识薄弱,认为预算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医院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的现象大有存在。传统预算方式上仅采用增量方法,未树立成本效益意识,造成成本增长过快,收不抵支。

首先,全员提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将全面预算指标纳入年度考核中。

其次,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科室管理与归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相关科室要到临床了解需求与困难,指导科室与部门预算,科室将建议向部门反馈,从而形成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推行的困难点在于执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委员应运用全面预算系统,使各科室相对孤立的业务数据得以整合。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将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细化分解, 通过下达预算并在执行中形成控制。根据科室病区的业务情况和医院情况,采取每月定期分析考核如药占比,百元医疗收入的卫生材料占比等的方式,将预算执行率的考核要素下达到科室、病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整改。

三、由“重采购轻管理”向 “重管理重分析”轉变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

特别是部分投资额大的医疗设备,医院的采购程序尚规范,但采购后对该设备的管理不到位,造成资产闲置、丢失、损坏不维修、到期不报废等现象。

这种静态的资产管理方式,加大了医院的运营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加强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利用信息化手段,编制固定资产目录以及统一编码,每台固定资产附以使用条码或者标签,以便建立电子档案,实现资产的采购、入库、调拨、维修的规范管理,使固定资产得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监控。

(二)建立管理职责,重视日常管理

借助固定资产的台账平台,准确登记固定资产价值,确定合理的折旧方法,为资产的管理、分配、购置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及时分析设备的更新成本与维修成本,以降低资产的运行成本。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开展综合成本效益分析,使管理者及时了解设备利润情况,从而为提高资产利用率提供帮助和措施。

(三)完善处置机制,准确反映价值

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盘查工作,层层落实,以保证固定资产明细账、总账、固定资产卡及实物相符。 对医院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人,做好账务处理。已超过使用年限未报废、已毁损未报废和已捐赠未处理等固定资产的价值,严重影响了医院资产价值的准确性。

各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清理报废资产,按规范的报废流程,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经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批示后报废,以降低存放成本,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由总额管理向定额定量管理转变

卫生耗材支出是医院支出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卫生材料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疗需求的增加,主动要求使用高品质、高价格的材料,从而使卫生材料的成本不断上升,卫生耗材在医疗总消耗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

按照传统的科室从库房领用作为支出的一级库管理模式,既不能反映卫生材料支出的真实性,偏离了权责发生制,也不符合收入配比的原则。有些物资因未及时办理入库,造成账实不相符。同时,还特别容易引起物资积压,增加医院资金成本。

加强医院卫生耗材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从耗材的采购、入库、领用等多环节着手。卫生耗材要根据“计划采购,定量定额领用”的方法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科室依照各科情况、患者数量及每位患者的用量等,设定合理的储备定额,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

由于卫生耗材具有品种杂,数量大,占用资金多的特点,因此,医院对卫生耗材的管理可实施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实施分级管理是指为了改变传统的以领代消的模式,建立一级库、二级库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级库的建立细化了卫生材料的管理责任,有利于全面了解医院及科室的入库量、消耗量和库存量等,反映医院合理的卫生耗材支出;有利于医院借助物流管理系统,对采购量、使用量等作出分析,及时建立采购预算,确定最佳订货点,合理储备;有利于加强监督,解决卫生耗材易流失、难对账,难管理的问题。 卫生耗材的分类管理是指利用ABC管理法,按照卫生耗材的价值和数量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A类材料为专用类材料,单价高,价值大,占用资金多,如脑外科材料、心外科材料支架、贵重的牙科材料等。 B类材料是总金额大,数量多,使用频繁的卫生耗材,如检验科的试剂类、导尿管等。 C类为数量大,金额小的医用耗材,如棉签、纱布等。

对A类材料的管理可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高值耗材追踪系统,对高植耗材的出厂信息和使用患者的详细都要作详细地填写,动态追踪,从而实现由采购、领用、病人消耗到收费等所有环节的闭环式管理。 该管理既有助于保证患者医疗质量安全,也有利于规范高值耗材的合理使用。对B类材料的控制可借助分项设置,定期盘存等方式来反映库存状态。 对于C类价值低而数量大的材料可运用简单的总额管理进行控制。

五、由单一的成本核算向成本管理体系建设转变

良好的成本管理有利于规范成本行为,从而使医疗服务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

新形势下,成本核算由单一的、片面的成本方式向多元化、全面的核算方式转变,以便科室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对应,反应核算单元的经济全貌。

医院首先应明确成本核算单元的分类,  归集医疗业务消耗并将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间接成本可根据核算内容,确定分摊方式,如与科室大小相关的物业管理费、水电费、折旧费等可根据科室的面积分摊。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依托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以药品材料收入项目与药品材料编码为依据采集数据,归集相应的成本费用,实现成本与收入的配比原则。 按照科室发生的间接成本的相关性、重要性等原则,以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式实现摊销。 同时,应调整财政性资金、科教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并相应地进行分摊,从而形成全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手段。

以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科室间的成本效益,借助比较分析法,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科室加强成本控制;通过比较不同病种的成本报表,利用因素分析法,可以找出相关的管理侧重点;通过与同级医院相比较,可了解医院在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三)成本控制是成本核算的核心。

执行成本预警控制是指对超额的经济活动,建立预警系统和例外审批制度,以限制不必要的支出。 通过事后的成本考核控制,可有效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节约意识,推动医院的技术革新。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转变了单一的、片面的事后控制方式,可有效地促使医院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消耗,提高医疗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六、由简单的绩效考核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转变

医院可根据“多劳多得,优绩優酬”的绩效分配体制,利用平衡积分卡,建立双向沟通,科学、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平衡积分卡是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用平衡积分卡,应从多维度、多层次为着手点,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习成长与过去实际相结合,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院内与院外活动相结合。

定量的指标有工作效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工作量完成情况)、管理效能(均次费用、药占比)。  定性指标有服务质量指标(投诉率、表扬信及锦旗等)、医疗安全考核指标(医疗纠纷率)。 学习成长指标包括科研能力指标、科室发展指标等。 根据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将绩效考核人群划分为医生、护理、医技、医辅、后勤等五类。 借鉴海尔集团内涵质量的OEC精细化管理理念,全方位的对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与清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加强有效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有利于实现医院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双赢。

七、由粗放的管理方式向核心和标准化流程管理转变

医院流程管理是一种精细的、持续的管理活动。医疗服务流程的改善可利用信息化及时性、大容量性的优势。如从门诊患者导医、挂号、候诊、诊疗、检查、收费、取药等基本流程,对其实施实时监控,进行流程化管理。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叫号预约系统,改善就诊秩序,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借助电子病历、移动查房等信息系统共享性、完整性的特点,对每个病种的恢复过程及每个服务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更加细致、标准化的制定和控制。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有效利用率。 医院的后勤工作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优化管理结构框架,将管理责任落到人;健全后勤保障制度,严格控制后勤的成本支出,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认同感,凝聚力,使其追求的目标与医院质量目标一致。 综上所述,从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运营和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等,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及时反映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顺应新医改的要求,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元元,田立启,候常敏,操礼庆.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2]覃柳新.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金融经济,2016,(18):182- 184.

[3]李刚.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的实施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7,(1):123—125.

猜你喜欢

运营成本新医改精细化管理
等离子点火系统分析及其操作建议
物流企业成本管控
浅谈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
新医改政策下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工会工作的探讨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基于精细化管理视角,强化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对聘用人员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