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在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2020-07-06王国芳郎华王玉娟
王国芳 郎华 王玉娟
【摘要】
目的:分析氨茶堿注射液联合氧疗在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氧疗治疗,而观察组采用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其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患者,能有效调节其T淋巴细胞。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T淋巴细胞;氨茶碱注射液;氧疗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6-051-02
前言
小儿呼吸衰竭是一种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肺换气功能障碍,使肺部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异常与代谢紊乱的综合征[1]。小儿呼吸衰竭在临床儿科较为常见,该疾病具有发病急,且病情进展快等特点,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可会危及其生命。故本次研究分析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在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小儿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5.37±1.24)岁。观察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16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年龄(5.22±1.17)岁。经统计学计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学》[2]中相关小儿呼吸衰竭的患者;②患者家属已经表示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功能衰竭的患者;②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史的患者。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氧疗治疗,予以患者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湿化器为新西兰的Fisher Paykel,将吸入氧流量调整为2-10L/min,吸入氧浓度为30%-40%,一天一次,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则停止治疗。
观察组采用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治疗,氧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氨茶碱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987):为静脉推注,每次注射剂量为5mg/(kg·d),一天一次,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则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采集患者的腹主动脉血,采集量为4mL,在分离血清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并计算CD4+/CD8+。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20.0,(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如表1所示,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CD4+、CD8+T、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其CD8+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针对小儿呼吸衰竭多采用氧疗方案进行治疗,该方案主要是为了纠正患者的呼吸紊乱症状,以控制病情发展。但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其耐受能力低,导致临床效果欠佳,因此,临床需要一种联合治疗方案,以弥补单一氧疗的不足。据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其CD8+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提示,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治疗小儿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氨茶碱注射液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茶碱是该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其能放松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使得其支气管粘膜水肿等症状得到缓解,从而纠正呼吸紊乱[3]。同时,该注射液能增强患者的膈肌张力,与氧疗的有效联合能进一步改善其氧气供应不足。此外,小儿呼吸衰竭的发生会破坏患者机体的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平衡,CD8+可出现增多情况,而CD8+增多可导致免疫答应而引起患者肺自身抗原-抗体反应,从而损伤肺部。当氨茶碱注射液对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调节使,则能纠正其免疫系统紊乱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氨茶碱注射液联合氧疗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患者,能有效调节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
参考文献:
[1] 罗海标.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在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2):106-108+132.
[2] 蔡大星.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0):95+97.
[3] 梅忠卓.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76例的临床疗效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