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方案研究
2020-07-06张中天赖沁泠巫资震吴鹏李泽妍
张中天 赖沁泠 巫资震 吴鹏 李泽妍
摘 要:本文旨在针对地下轨道交通车站的应急疏散问题,基于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广州地铁嘉禾望岗站为例,研究我国地下轨道交通车站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对站内人群的疏应急散方案,对公安部门在此类事件中的处置工作进行探讨,为实际的地铁公共安全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铁车站;公共安全;地铁疏散
中图分类号:U293.5;U2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2-0251-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地铁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运输便捷、服务可靠、承载客流量大、服务舒适等优点,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地铁已成为城市居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省会——广州市,在较内地许多城市优越的职业发展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下,不断吸引着外地城市的居民来广州生活、工作,随着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多,地铁因其特点在广州城市交通中承担着愈来愈重的责任,保障其正常营运对全广州市乃至全广东省的稳定都有着重大影响。
目前,随着广州地铁线路的迅速发展,广州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客流量不断增多带来的是地铁内人群愈加密集的后果,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温床。近年来,地铁内的治安和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相关处置部门对于群众的应急疏散工作呈现出了其重要性与困难性。
在现实的客观环境下,针对危机发生时的群众应急疏散问题,如何打破瓶颈,施行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地铁线路与地面的重要连接口——地铁车站,是危机发生时群众应急疏散的主要场所,当属关键的研究对象。
1.1国内现状
国内研究地铁车站应急疏散问题的起始时间较国外稍晚,但国内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广。较少学者结合公安工作对应急疏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未形成高度协调的各单位间合作处置机制。
1.2国外地铁疏散研究现状
中国《规范》与美国《标准》在可利用的疏散设施规定方面基本相同,但美国对于各类疏散设施的疏散步行速度和相应等级指标做出了更加准确的规范。
同时,美国《标准》明确各类设施疏散时的速度取值,对设施通行能力对于实际地铁车站的设施布局和组合的考虑较为明确,《标准》中并给出各类设施的步行速度及通行能力,考虑的系数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国外关于应急人员疏散方面的研究比我国至少要早40年,英、美、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本国的人员行为特征数据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与统计分析,为本国今后的应急人员疏散方面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1]。
1.3公安部门处置工作现状
目前国外的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普遍,很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但在我国,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才发展不久,各地信息化水平和轨道交通发展尚不一致,目前国外的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普遍,很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为了主动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警务效能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和整合轨道交通治安管理部门各类信息,构建地铁警务专业信息化平台。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地铁区域内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力度,提高重大案(事)件的预警和研判水平,提升现场执法执勤效率,提升各类情报的搜集、研判能力,確保轨道交通区域治安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纵观国内,郑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整合及运用公安和地铁的各种信息资源,利用三维GIS技术、JAVA技术和面向对象设计思路,建设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并与市局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民警高效办公、治安防控、指挥调度、应急处突、情报研判等地铁公安业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
天津市公安局公交分局依托公安网,采用符合J2EE标准设计规范,建设地铁公安警务管理系统,利用查询引擎、可视化分析,应用配置管理、数据管理、安全控制等平台化组件,实现对公交、地铁、长途、出租、地方铁路等业务信息汇总并拓展应用,建设公交治安管理数据库,将公交分局内部各类数据以及外部获取数据集中管理,并进行数据挖掘,支撑研判分析。
2 地铁疏散路线分配
2.1疏散路线分配和交通路线分配的相关性
交通路线分配的前提是可以通过流体理论对道路上的车辆状态进行描述,从宏观的角度将不同车辆以车流的形式描述为一个整体,车辆之间以相近的车头时距保持成为一个连续的状态。因此,在行人人群流体化的前提下,是可以通过交通流分配的手段对人流整体进行分析的[2]。
2.2疏散人员总数
在城市轨道枢纽中确定疏散人员总数则需依据客流特征选取高峰期客流量,客流量可从地铁售检票系统中获得。在确定疏散开始时的人员总数时,仍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2.2.1疏散人员范围的选取
疏散研究的范围应该涉及到整个地铁站内,包括地铁站台、站厅以及连接站台和站厅的通道、站厅和出口的通道。对于不同的车站或是不同的时刻,人员构成会有一些不同,从地铁设计规范以及一些研究表明,地铁站疏散的核心范围是站台上的人员,因此,在本研究中,也将疏散人员的范围定义在车站站台,疏散过程的范围是从站台到地铁站的出口。
2.2.2高峰时间段的选取
在交通分配中,交通量以日交通量的形式进行计算,对于高峰期交通量,也有高峰小时交通量和高峰小时流率等形式,但从时间尺度来说,是以每天或每小时为时间段确定研究的对象。
针对高峰时刻站台上的人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下车的乘客,经过闸机 进站候车的乘客,经过换乘通道候车的乘客,以及工作人员。
在疏散的情况下,下车的乘客总量即整车的乘客,可以依据车辆的满载定员确定; 经过闸机进站候车的乘车可以通过列车间隔时间内通过检票进站的人员总数进行估算;换乘候车的乘客依据车站的不同需经过调查进行估计;工作人员信息可以由地铁站工作信息取得。
3 地铁内典型突发事件及处置的基础设施
现在对地铁比较容易造成威胁的紧急情况,主要是火灾、水灾、暴恐和微暴力袭击这四种情况,针对这四种情况所采取基础措施各有不同。
3.1火灾
由于地铁大部分是在地下通过挖掘的方法获得的建筑空间,外部仍有厚实的岩土介质包围,这样就形成它只有内部空间。地上建筑有门、窗、墙与大气相连,室内外光热交换容易。而地下空间与外部联系孔洞少,面积小,气热交换难,散热慢,能见度低,这使得地铁火灾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目前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有以下措施:(1)当发生火灾时,地铁站会启动排烟模式,站台层调整机械排烟的排烟量,站厅层调整送风量,两者的数值合适;(2)地铁站建筑采用耐燃性材料,减少内部空间的易燃物,并在各个重点位置配备有消防栓,可以帮助扑灭小火源;(3)在地铁的入口处设置安检点,禁止易燃易爆物体进入地铁内,同时地铁站内禁止吸烟。
3.2水灾
由于建立地铁站的地形不一,有些地铁站的地势较低洼,加上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容易造成地表水大量聚集,还有人们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和泥土的松软程度变化,地下轨道的压力也会随之变化,这些对地铁站内空间造成巨大威胁。
面对这些情况,现在地铁站的主要措施有:(1)在地铁出入口出设有挡板和沙包;(2)地铁内有自身的排水系统;(3)地铁自身的结构的密实性和防渗透性,确保车站表面防水。
3.3暴恐
在地铁环境下,人流密集,出入口有限,加上乘客进入一个地下空间容易产生惊慌的情绪,一旦有暴恐事件发生,一定会造成混乱的局面,现场的秩序难于维持,造成的伤害巨大。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措施有:(1)车站配有防暴器材,如盾牌、长棍、长叉、头盔等装备;(2)在出入口设置安检门,禁止乘客携带枪支、子弹类、爆炸物品类、管制器具、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等具有威胁性物品进入地铁内;(3)与警方建立联系,发生状况立即报警,请求警方支援。对于这类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主要是进行情报收集来预防和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
4 行人特性对地铁疏散的影响
地铁交通疏散时,由于不同时段行人数量,特征等差异性较大,应着重考虑行人特性都疏散的影响。根据笔者调查显示,超高峰时段疏散时人群密度大,应该注意在各个疏散口增加人员并保证疏散信息始终流畅;平峰时段疏散时由于携带大件行李人员数量较多,应通过站内广播或其他有效手段强调生命安全第一位原则,防止发生人员折返取物、为保护行李而推搡人群等行为;低峰时段疏散时,应在站台处增设疏散引导,将疏散人员分流至各个出口,提高出口使用率,减低疏散时间[3]。
5 对于地铁公安在应急疏散工作中的建议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地铁公安更是作为一种维护地铁公共安全,维持地铁公共安全秩序的核心要素。
宏观角度:
(1)快捷的出警速度和高效的案件处置处理需要依靠一个完整且完善的公共安全危机处置机制的建立与施行。地铁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高效处理需要联合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地铁内部的工作人员和驻站民警是处理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力量,地面公安以及消防部门与地铁车站部分要协调完善好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共同处置方案。
(2)模拟其他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流程结合当前公安机关的现状,地铁公共安全警情事件的处理核心应围绕着保护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进行处置,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处置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核心任务。
(3)危险源的及时控制是处置地铁公共安全危机案情的前提条件,防止防治危险的蔓延扩大,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公共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在危险源发生地设置警戒,包括警戒线和警戒牌等静态警示物,安全疏导和客流控制等动态警示。 隔离危险源后对现场的封控,避免围观群众对现场处置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在隔离后进行事故的处置,便于警方对案件性质的识别定性,采取具体的策略措施解决问题。
(4)舆论的控制对于地铁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具有重大影响力,不恰当的言论猜测和社交媒体的介入不利于此类危机事件的解决,在危机没有得到恰当处置前过度的舆论应该得到控制。
(5)科学划分警务分区,合理分布警力。根据地铁线路的覆盖范围和站点区间的人流量的大小,并根据警务区内各站警情数、治安形势和站外周边治安环境等综合因素科学划分不同级别的警务区,建立以地铁公安为主体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联合地铁企业和相关安全保卫部门实现信息互换共享。利用人脸识别和天网系统及时发现可疑嫌疑人,防范可疑人员在地铁车站实施危害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春雪,索晓,吕淑然.地铁应急疏散恐慌程度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02):171-176.
[2] 卢文龙.城市轨道交通應急疏散的研究[D].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
[3] 高童欣.城轨交通枢纽站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的计算实验[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