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云南经济发展动力变革的思路研究
2020-07-06孙静
孙静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然而目前创新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要着力打造创新驱动作为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推动动力变革;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为动力变革开掘源头活水;构建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及创新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创新驱动;动力;变革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2-0228-0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成为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新常态”论断的具体化,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自2018年,云南省明确提出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着力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创新驱动经济动力变革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主要指经济增长动力的调整优化。一般认为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如,刘世锦(2017)认为,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迟福林(2018)认为,经济增长根本取决于动力的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在动力变革方面,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推动动力转换。如,陈昌兵(2018)认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转换到创新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转换动力机制。从供给层面看,经济增长来自于由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产生的产业产出。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概念,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首次提出创新驱动概念的内涵,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国内学术领域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阐述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发展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投入,以打造经济发展优势;三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内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进步、知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持续动力。
2云南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的现状和问题
2.1产业体系实力仍然薄弱
2015—2018年,云南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5.0:40.0:45.0调整为14.0:38.9:47.1,第一、二产业占比均下降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则上升2个百分点;相比全国产业7.2:40.7:52.2的结构而言,农业占比高出1倍、服务业比重低了5个百分点,反映出云南还处在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特征。一是经济发展动力过于依赖电力、石油、烟草、冶金等支柱产业,资源依赖强、产业链较短的工业发展格局尚未改观;二是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不足5%,而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原材料产能长期过剩;三是工业效益亟待提升,2018年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仍有13个行业存在大小不等的亏损,见表1。
2.2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
2010—2018,云南省服务业、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均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约5、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最终消费贡献率8年间提高了13个、5个百分点,但均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了23.4%,但仍高于国家15.6%。从经济结构反映的增长動力来看,云南尚未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消费也未起到“主马”作用,城镇化率尚未过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发展不足。总体呈现“纵向与自身比进步很大,横向与全国比差距更大”的动力转换特征,见表2。
2.3“三驾马车”传统动力亟需增强
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看,云南基本还处于投资拉动为主的阶段。在全国31个省市中,云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排名非常靠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体处于中游水平,但“动力不强”与“结构不优”同在。拉动云南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常年占比在40%左右。2018年,云南工业投资占固投的比重较全国低20多个百分点。从消费发展看“动力增强”与“动力损失”并存。2018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5.97亿元,同比增长11.1%,但消费对本省经济、本土产业拉动不足,生产过程中大量中间消耗物质依赖省外调入、约80%的日用消费品需要从省外输入。从对外贸易看“动力外溢”大过“动力输入”。作为沿边开放重点区域,承载着“澜湄合作”主体省份和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两条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任务,但一直以来云南外贸占全国的份额非常小,外贸进出口在2017年由顺差转为逆差,且2018年全省经济外向度仅为11.1%。
2.4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从创新驱动能力看,云南创新能力连续2年排名逐渐上升,在科研投入、技术引进方面进步明显;有1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新建10家省重点实验室、6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3家。但云南在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方面仍然严重不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2018年,R&D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拥有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较低,且由2015年的13.75%下降到2018年的6.4%,增长率为-21.14%,见表3,表4。
3创新驱动推动云南经济动力变革的思路及对策
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云南,实现云南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突破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主攻方向,努力提升创新主体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根本转变,实现以创新为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3.1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1)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其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应用新技术扩展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转型。推进传统产业企业抛开过去的经验和路径依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2)以科技创新攻克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关。围绕云南省着力打造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找准延伸产业链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采用自主创新与“借用外脑”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着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3)以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数字云南”建设。构建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
3.2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制度创新。改变长期以来政府通过点球式、供给型、攀比型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的模式,将创新政策转化为制度创新,明晰政府、市场在创新发展中各自的定位。加强需求侧政策的研究运用与普惠型政策的实施推广,以制度创新稳定和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预期。
(2)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在云南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结构下,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发展价值观转到创新上尤为重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思维、科技、组织的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创新的企业价值观。
(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更多的金融创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包括银行信贷、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等在内的高尖端科技创新投资融资支撑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针对高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及产业化的专项金融信贷业务。加速创新要素的资本化进程,增加产业化、市场化等创新资本。
3.3完善创新驱动战略的体制机制
(1)正确发挥政府创新服务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政府由创新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制定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方面的具体奖励措施和激励办法,提升科技創新工作者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实现创新成果转移的积极性。建立有利于实现创新价值的市场体系,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合法利益,保障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
(2)充分发挥市场的创新导向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创新服务。培育与建设云南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3)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对云南产学研协同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培育合作共赢创新文化,引导和激励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市场与技术之间的合作互动,推进“制度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 让资源、人才、信息等自由流动,使各方都能按照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回报营造平等参与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世锦.推动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J].现代国企研究,2018(02):52-54.
[2] 张波,邓鹏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33):4-8
[3] 李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4] 张治河,郭星,易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6):39-46.
[5] 刘刚.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J].理论与现代化,2017(0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