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冠疫苗一些时间好吗
2020-07-06常如洗
常如洗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相关疫苗研发正加紧进行。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研制出能大规模使用的获批新冠病毒疫苗,至少还需要12至18个月。
我们无比盼望新冠疫苗的到来,但研发疫苗真的会如此迅速吗?要知道我们出生时打的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研制成功用了40年;这几年很热的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研制成功用了29年。
为什么疫苗研发如此之难?
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传染病具体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所以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具有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控制住任意一项都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疫苗的作用就是保护易感人群。
我们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外有皮肤、黏膜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内有免疫细胞这样的警察巡逻、站岗。当有细菌、病毒这样的不法分子偷偷进入城内以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歼灭,这就是人体对抗病毒的原理。
问题在于,体内的巡逻警察从发现病毒到组织警力消灭病毒,需要一个反应和组织的过程,就像你虽然拨打了110,但警察不会立即从天而降一样。恰恰就在“反应和组织的过程”这一空窗期,给了病毒疯狂繁殖扩张的机会,所以即便闻讯而来的警察奋力拼杀,还呼叫了外援(吃抗病毒药物),都可能无力回天。由此可见,对抗病毒的关键在于缩短“反应和组织的过程”,让警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毒并将其消灭,不给病毒兴风作浪的机会。
疫苗的原理,正在于此。
任何疫苗的基本操作,就是试图使身体省略掉那个“反应和组织的过程”,但组织警力的过程又几乎无法避免,要怎么办呢?
通常,警察局会给犯罪分子存档,人体也一样。体内的巡逻警察会记录病毒特征并记在“档案”里,当记录在案的病毒再次来犯时,警察就不需要“反应和组织的过程”,并能够快速地在第一时间扑杀病毒。正如得过麻疹的人以后不会再得一样,因为麻疹病毒已经上了“档案”,一旦出现,体内的免疫细胞瞬间活化,把麻疹病毒当场消灭,人就不会再得这病了。
疫苗,就是想方设法把某種病毒录入免疫系统的“档案”里。
人得了病,病毒才会被录入“档案”里,可得病的风险太大,万一病重不治呢?于是,人们就试图能找到一个方法,既让免疫系统响应,又不让自己真得病。
专门找来经过处理且没什么反抗能力的病毒,再将其带进城里,巡逻警察发现后按正常程序进行逮捕,同时记录在案。等同类病毒真正来的时候,警察会立即行动,不给它们存活的机会。像这种“专门找来处理过的弱势病毒”的操作,就叫做疫苗。这个操作过程,医学术语叫做“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通俗来讲,就是忽悠自身免疫系统,让它在并无真正入侵的情况下认为有入侵,从而为以后可能的入侵做好准备。
所以说,疫苗的关键,就是忽悠。
比如预防天花,就是采集些牛痘(牛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对人基本没有危害)溶液涂在伤口上,相当于凑一些残弱的假货忽悠免疫系统启动,做好应对此类病毒的准备。后来的疫苗工艺,是先培养出病毒,再将其灭活,然后注入人体,这叫灭活疫苗。
通过研究,科学家渐渐摸清了巡逻警察,即免疫细胞的特点:只要关键性特征符合,就开启抓捕行动。
我们暂时把病毒比喻成一只老鼠,警察在城内巡逻时,哪怕只看到了老鼠的头脸、胡须或尾巴等特征,并没有看到整只老鼠,警察也会认定有鼠患,然后展开行动。于是,科学家就充分利用巡逻警察的“愚蠢”来忽悠它。
比如,砍下些老鼠尾巴、老鼠耳朵之类的部件,套在玩具老鼠身上;或把仓鼠之类没有危害的宠物做个整容,打扮成老鼠的样子。这样就可以低风险、高效率地忽悠住巡逻警察,从而启动灭鼠机制。前者,就是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的原理;后者,就是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它们加上前述的灭活疫苗,就是我国当前新冠疫苗紧急研制的5条技术路线。
目前,陈薇少将带队取得重大进展、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就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当然,以上种种,都是忽悠免疫系统的理想情况。谁都知道,忽悠这事儿,往往是设想很美好、实操很惊险。疫苗的难度正在于此。
一方面,是细到微米级别的忽悠操作。病毒的大小,差不多相当于一粒米缩小几十万倍,要把病毒打残同时又能辨认,或者想要砍下它的某一个部件,成功骗到免疫系统的识别,难度系数恐怕要比“焊雷管、锯灯泡”这样的民间绝活儿高得多。当然,事实上也不可能真的用焊、锯,而是得通过基因编辑、传代培养、化学合成等复杂且非常费工夫的操作,既需要水平,又需要运气,更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是弄假成真的风险。疫苗的本质,其实就是弱化残化后的病毒,万一处理得不彻底留下了活口,或者病毒一时蛰伏装死,或者它像蛇一样砍成几截还会咬人……岂不相当于开门揖盗?历史上因注射疫苗而致病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因此,需要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疫苗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说,即使已经研制出了疫苗,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必须经过大量样本的实践支撑,既检验它的忽悠本领,又考察它的安全性能,只有确定其忽悠精准有效且风险微乎其微,才有可能面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疫苗到底究竟有多难、有多慢。
诚然,应当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经验、教训、案例积累、研究水准,都是世界领先的,优势可以加快进度,决不能颠覆科学。
要知道,忽悠一个细胞很难,忽悠一个人很容易。比如,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搞出一些虚假宣传,用忽悠式自嗨来鼓舞所谓自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比如,对疫苗的进展程度,进行诱导性宣传,搞得仿佛已经大功告成、明天就能为全世界供货一样,忽悠老百姓的信心投资,以便在资本市场割一波韭菜。
再比如,针对疫苗研发的长周期,秀一波反向操作,质疑科学、鼓吹秘方。疫苗的面世,需要时间、需要运气、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就我们而言,不妨在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保持耐心和平常心,多给研发团队一些时间,多给科学规律一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