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7-06秦永丰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身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将辅导员定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保障高校稳定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辅导员传统培养模式,实现由专才向通才的转变
高校现有辅导员培养模式基本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中培训和经验交流,主要传授共性意义上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拓展辅导员眼界,提升其深层次内涵,从长远意义上讲是有益的;二是专项性的能力提升,如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等,但仅仅个别方面的培训无法满足辅导员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二级学院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多数辅导员终究是要进入二级学院开展工作的,而辅导员一进入学院,往往被给予专业化的分工,而且一分工几年不动,颇有一分定终生之感,从短期来说是有利的,辅导员能迅速进入角色,发挥作用,但从长期角度来讲,固化其岗位职责,只知一不知二,一旦岗位出现缺失,需扩充其岗位职责时,往往手足无措,怨声载道。再者,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来一面优秀的辅导员,不利于人才选拔和考核,一旦被赋予重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学院在辅导员培养中的主体职责,实现辅导员岗位职责在学院内部的轮转,使每名辅导员在两至三年内都能成为学生工作的通才,并在此基础上鼓励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总结经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质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二、辅导员队伍灵活调整,实事求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线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辅导员工作要求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这都离不开一个基本问题,辅导员人员配备是否齐全、是否合理?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既说明辅导员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突显出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如果工作强度一直居高不下,往往就会伴随出现职业倦怠甚至离职等行为,而科学合理配备辅导员,正是缓解工作强度过高的有效手段。再者,高校应建立合适的辅导员流动机制。二级学院学生人数每年随新生入学人数报到而出现变动,辅导员人员配备也应如此,以保持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在辅导员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尽量以客观因素分配辅导员,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尽量以实际人数等客观因素分配辅导员,不能以工作能力等主观因素定辅导员数量,以保证心平气正的辅导员工作氛围,引导辅导员工作作风,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嘴挂辛苦为耻,以责任担当为荣,以玩忽懈怠为耻。并且原有辅导员在进行流动时,学院应至少保留两名通才老辅导员,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院学生工作前后相续,不断进取。
三、完善准入准出制度,优化队伍结构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愈来愈大,为增强辅导员队伍力量,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各高校纷纷开启绿色通道,降低辅导员选聘标准,按照1:200的比例要求,在短时间内补充了辅导员的数量。但辅导员数量的骤增并未带来预想中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反而造成工作的混乱、战斗力的降低。这从侧面反映出,严格辅导员选聘标准,提升辅导员准入门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定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因此,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应完善辅导员准入机制,严把入口关,严格按职业标准选拔人才,坚持宁缺毋滥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选聘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辅导员。同时,应结合辅导员年龄结构、综合素质、专业背景、绩效考核、责任意识等方面,完善辅导员准出机制,畅通出口关,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时刻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辅导员准入准出制度的完善,有效地保障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保障高校育人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团学分开设岗,完善晋升渠道,缓解工作压力
随着团中央从严治团工作的深入开展,今时今日的共青团工作,无论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压力,已大不同于往日,尤其是伴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从严治团督导工作的开展,大批不作为、胡作为、慢作为的共青团干部被通报处理,更是给共青团干部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共青团工作强调专干性,更是加重这一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校原有的分团委书记兼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安全稳定重于泰山的大背景下,一名辅导员身兼两大要职,往往力不从心,工作常常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而另一方面,因科级岗位设置有限,无法满足优秀辅导员的职业追求,大量优秀辅导员出于对未来的向往,往往选择离开辅导员岗位,于是,优秀的老辅导员越来越少,有待培养的新辅导员越来越多,更是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因此,高校团学科级岗位应分开设置或者增设副科级岗位,完善辅导员晋升渠道,给辅导员以足够的晋升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实力,促进学生工作深入细致开展。
五、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内部分工
各高校基本都对各部门岗位职责进行清晰地划分,这种划分主要站在学校工作层面,用于指导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但各高校普遍缺乏对各部门内部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致使各部门内部岗位职责,尤其是工作具有关联性的岗位职责模糊,加之部分二级学院也未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在工作中,因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几乎都是优先考虑安排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致使辅导员岗位工作压力明显大于学院其他岗位。但从学院教工构成来看,辅导员仅占教工的一小部分,以微弱的人数承担几乎除教学外全部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工作强度显而易见。因此,高校应对学院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理顺各工作岗位关系,减少工作中的推诿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将辅导员精力更多用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上。
六、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严肃追责与问责机制
辅导员队伍的强大是内外两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再好的外部因素离开了辅导员自身思想觉悟这个决定性内部因素也发挥不了作用。而责任与担当意识又是思想觉悟中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辅导员只有具有责任与担当意识,才能具有工作主动性,才能不为失败找借口,而为成功寻办法。如果没有责任与担当意识,在工作中往往就會呈现出混日子的状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培养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放在首位。只有思想建设搞好了,辅导员有责任,敢担当,其他建设才有更好的效果。正所谓德艺双馨,德在艺前,没有德,艺再好,也只能发挥反面效果。而追责与问责机制是对责任与担当意识最好的保障和支撑,是对工作作风的正向引导。只有严肃追责与问责机制,干一行爱一行,在其位谋其职才能成为常态。只有严肃追责与问责机制,辅导员才能沉下心,稳住脚,深入细致开展工作。
新时期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重视,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流,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健康成长,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只有队伍建设好了,辅导员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取得新的更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樊泽民,陈怡琴.对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52-54.
[2]张彦.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06-108.
[3]王飞飞.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45-147.
作者简介:秦永丰(1983-),男,汉族,山东乳山人,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宗教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