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教育之思考

2020-07-06欧耀辉

科技风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职业教育

摘 要: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推动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使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培训;产业工人;时代工匠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培训

职业教育不应等同于劳动培训!虽然他们看起来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是有实质性的不同,两者不能画等号。(1)从办学主体来说: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中、高职类职业学校,而劳动培训办学主体主要是企业或机构(教育类机构);(2)从服务对象来说:职业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初中(参加中考)或高中应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参加高考或高职类考试),劳动培训主要对象是企业员工或社会有“技能”需求的人员;(3)从办学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脱产学习(学校教育为主),劳动培训当以短期培训班或讲座为主;(4)从办学目的和要求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某种劳动技能或专业技术,不同的是职业教育还应承担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职责,这点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受教育者日后能否突破个人发展的瓶颈,能否有更大的发展前途,解决职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5)从教学目标来看,劳动培训只要求受教育者“会做”即可,而职业教育还需使受教育者“做好”即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我们不应把职业教育办成劳动培训,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短视的做法。比如现时提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提法就值得商榷,这往往使得我们的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却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度重视“技能化”则容易导致职业教育窄化为“劳动培训”,使受教育者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而沦为熟练的产业工人(注:这里没有歧视性质)。试想想——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某项劳动技能、“一技之长”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人文素养”,这与劳动培训有何区别?!如果通过“劳动培训”就能达成的目标,那么还有“职业教育”什么事?!

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产业工人,还应是时代工匠,其实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人(尤其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你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或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国家的工业2025就要靠他们了。

二、产业工人与时代工匠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早已由“三来一补”、粗加工转为精细加工,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劳动密集型转为劳动技术型,机器代替了人工,產业转型升级,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所需要的绝不是“会做”的产业工人,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工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应只是“制”造大国,更应是“智”造强国”。生产工序的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技术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无一不呼唤时代工匠。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时刻考虑这个问题,不应把职业教育简单地办成劳动培训;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替我们的学生们着想,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选择,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当企业转营或倒闭时,他们也是要有出路才行的,这也是社会的稳定剂啊!即职业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劳动者,这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对“够用为度”的一些看法

中职、高职学制大多是全日制三年,学生们要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除去半年或10个月的实习,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二年或二年半)学习二三十门课程,甚至更多,平均每个学期8-9门,这些课程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思政课、文化基础课、还有其他的一些课程,想想我们的学生也是“压力山大”啊!显然,学生们能多学一些知识,固然好,可问题是,他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个性和能力都不相同。学生既需要学习专业技能,又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要平衡好个中关系,这就要求有所侧重,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则为重中之重,所以才有“够用为度”一说!学生所学知识怎样才算是“够用”?打个比方:在生活上,一个人有10000块钱够用了吗?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想就目前来说似乎够用了,“吃”似乎解决了,还有“穿和住”呢?又似乎远不够用,遑论娱乐、出游了!我想每个人对“够用”的度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同需求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要解决其中的矛盾,我想应该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还学生一个学习“自由度”,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对普识课的学习时数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各校可以根据各自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习时数,而不是像现在各校各自为政,随意制定删减普识课学习时数,强化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普识课的学习。

四、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间的关系

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并行不悖,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比如语文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的提升;数学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演绎和推理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的提高,它们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无一不是学生个人后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他们的竞争力,我个人强烈反对一些中、高职学校为了强化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大量“削减甚至不开”文化基础课的做法,这将影响到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学生的后续职场发展,但话又说回来,职业教育重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无可厚非,不过没有必要因为“技能”学习,就忽略了文化理论学习,这虽然是一对“矛盾体”,平衡好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两端,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多数大学知识和高中知识都将被忘掉,只有其中的要义——即思想和方法还留存在我们的脑中,这是我们后续发展的核心。持续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我们职场发展的动力。

五、关于招生

我们国家现行的招生制度是“招考”,即通过招生考试——“中考”或“高考”。考生在考试之前需要进行艰苦的考前复习,当考生的考试成绩达到了招生录取分数线就可以被录取,只需凭考试成绩,不需考虑其他条件,比如说身体条件,智力条件等,一旦考取了某间学校,学生就可以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所以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杂志等等怪现象,到时这些学生一样能拿到毕业证,到了社会还可能混得“不错”(靠着家庭人际关系混进体制“单位”),这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这正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通病。想想不用过多的付出也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还会珍惜和付出吗!?

可喜的是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也看到了,所以教育部提出:“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都难起来,不能让学生一进了校门(主要是指普高、高职和中职类学校)就像进了保险箱,要让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学习证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自己心仪的学校申请报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展己所长;而各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资质录取自己需要的学生——择优录取,让学生和学校都动起来,严格的考核!当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达到了学习要求,就可以给他们发相应的毕业证了,这该多好啊!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这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我们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也真正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能扬长避短,国家也得到了需要时代工匠,我们国家成为制造强国就指日可待了!这是双赢,利国也利民。

作者简介:欧耀辉(1966-),男,汉族,广东惠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职业教育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调整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培育电力行业中国工匠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加快其“产业工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