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加快其“产业工人化”进程

2015-05-11张芬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创新机制新生代农民工

摘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需要依靠制造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安身立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加快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是一条决胜之道。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简单的“三农”问题或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个主体共同努力,有待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细细梳理,尽快解决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是农民工实现“产业工人化”最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产业工人 教育培训 创新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要依靠制造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安身立命。”这其中,必须有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大军作为支撑。然而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目前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人口红利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优势弱化、国际竞争力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还未提升到制造业大国所需水准。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调查报告”的数据,在全国2.69亿农民工中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只有约32%受过专门技能培训,高技能技工仅占技工的3%。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持续几年的结构性用工荒也已经多次发出相同警示。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加快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在我国,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生代人员的代际特征,简单说“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但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同时又具有农民工明显的群体特征。

有学者从转型期下新旧农民工的对比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点,认为:首先,外出动因方面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转变。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把挣钱作为外出务工的唯一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在身份认同方面,从农民身份向工人和市民身份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工人群体,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在维权意识方面,从被动接受向追求权利平等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受过初、中等教育,对农村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太多的切身体会,他们的参照系多是城市的同龄人,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因此他们敢于主动追求劳动平等、收入平等、生存平等的权利。在职业选择方面,从苦脏累工种向体面工种转变。在选择工作时,新生代农民工首先看重工作环境,其次才是工资待遇。而在发展取向上,从关注工资待遇向更多关注自身发展和前途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等。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前农民工阶层正处于边扩大、边分化、边整合,并逐步由以分化为主转向以整合为主的过程之中。目前,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积极地融入城市。但从产业发展、技能水平的视角看,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要求比农民工要高得多。由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段时期内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收入待遇低、权益保障低、社会地位低仍是当前农民工的主要现状特征,必须加快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步伐。

未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将发生重大转变,对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仍将急剧增长。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要继续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简单的“三农”问题或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需要城乡两个方面、政企两个主体共同努力,有待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细细梳理,尽快解决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是农民工实现“产业工人化”最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角色的缺失

这里讲政府角色的缺失并不是指政府对此问题在思想认识和态度上的缺失,个人认为政府对此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多次对该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做出具体部署,从中央政府开始,就有很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有统计显示,中央政府层面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达到100亿元。一些部门的具体措施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先后启动,取得一定效果。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执行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在经费投入上不够,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是关注了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和基本生活的补贴,更多的关注了“输血”而不是“造血”。多头管理,造成培训资源浪费,补贴标较低,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个恶性循环:培训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就业机会少,农民工觉得学了白学,更加不愿意参与培训。而政府部门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时候就得采用一些行政手段。到时不管老的、少的都叫来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其实就是为了政府的考核任务,是流于形式的。其次,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于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二) 企业缺乏积极性

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上一直不愿意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对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况且,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7%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企业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原动力,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单靠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在整体知识水平上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知识水平仍处在较低的层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教育培训的态度。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能力有限,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为了支付教育培训费用和自身的生活费用,他们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这将导致一方面削弱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且工作时间也过长,居住城乡结合部等,这些都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自主程度高、分散性大、流动性强、意志薄弱,培训工作难以有效、集中开展。培训工作需要制度、人力等多方面的要素投入,且不同群体之间的培训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整合起来较为困难。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事业。因此,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共同推进的阶段,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仅靠市场本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中央政府要为培训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来消除制度性障碍。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形成培训管理的文件、章程、法规、制度和评价体系,划定区域、分清主次,形成框架清晰、层级分明的培训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积极协调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之间的资源要素,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投入。建立培训的监督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塑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培训氛围。

(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活动载体,应该承担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责任。坚持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根据自身需要和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充分发挥企业地处培训一线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很多农民工最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直接到企业接受用工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实践操作性强,培训后就业岗位也有保障,学习时也就能更加安心。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这将是"多赢"的效果,既鼓励企业多招用农民工,也有利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对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是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利益分配中的比重。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分成原则,切实维护职工合法利益,实现劳能获酬、劳有所值、劳能共享,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职工入股、增加福利等形式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二是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是坚持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年龄,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启发点燃产业工人的上进之心。四是努力倡导边干边学的学习风气和敢想敢试的创新氛围。

(三)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一是手段创新。积极采用远程教育、有针对性印制宣传册、建立就业培训基地、采用模块化课程等手段。二是模式创新。以培训方式和机制为标准,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分为订单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和培训券模式等,还可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新模式。如校企联合模式、志愿者模式、个性化自学模式。三是激励方式创新。将培训纳入就业准入制度的范畴。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激励政策,用人单位可以将工资标准与职业技术等级实行挂钩。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减免、颁发荣誉证书、开辟绿色户口通道等奖励措施。用人单位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比例计入经营成本,在税前列支。

例如:可在农民工转移培训上采取培训券制度,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提前发放培训券,培训基地由农民工自主选择,农民工对培训满意后将培训劵交给培训单位,培训单位持培训劵和学员登记表获得拨款。其次,政府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实行严格的订单培训,培训基地培训前必须签订培训就业订单,方可准许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对学校来说,能够确保培训、就业有效链接;对农民工来说,针对性较强,学有所用,而且不用为找工作发愁。此外重点加强培训基地认定、培训时间、培训资金、培训质量和培训输出等关键工作。此外,借鉴“志愿者模式”,通过低偿或无偿的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灵活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这既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也可以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北京大学平民学校采用“高校教学资源+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既有的专业教育培训资源,借助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力量,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培训,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大力宣传和普遍推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转变,决不是简单回归“美国制造”,而是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完善其先进的教育体系,让产业工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创新、研究、交流等活动。高素质产业工人直接关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如何赢得国际竞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加快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是一条决胜之道。

参考资料:

[1]吕莉敏,马建富.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J].人口与经济,2011(4)

[2]段成荣,马学阳.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3]农民工培训调查[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9

[4]支撑中国制造业大国亟需优秀产业工人大军[N]. 新华网,2014—05—16

〔本文系新疆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项目“新疆重点工业领域产业工人紧缺状况与需求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JXKY13003)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张芬,1972年生,湖北武汉人,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创新机制新生代农民工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