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见的照片

2020-07-06大可

儿童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郭守敬视界引力

大可

黑洞,多次挑起人们的关注。

2019年4月10日,人类获得首张黑洞照片的新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预言

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推导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不久,另一位科学家史瓦西根据这个理论,经过缜密计算,预言有这样的天体:它有强大的引力,无论什么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逃离,所以从外面来看,就是一个绝对黑暗的天体。后来一位名叫惠勒的物理学家把这个天体叫作黑洞,大家觉得挺形象,于是这个还没法证实的天体,有了名字。

黑洞的边界,被叫作“事件视界”,物体能通过事件视界落入黑洞,但无法通过事件视界逃离黑洞。

半个多世纪后,著名科学家霍金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意思是黑洞不是完全黑的,也不单纯是个吸入洞,它可以吸进物质,也会向外发射物质。

对这个看不见的预言,人们越发半信半疑,管它黑不黑、吸还是射,总得眼见为实吧。

黑洞黑暗,没法直接看到,人们就借别的方式来确认。

科学家很明确,将要捕捉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黑洞事件视界边缘的“看得见的物体”,它们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圈光环,根据光环的轮廓来显示黑洞的轮廓。

捕捉

通过近百年的努力,人们终于能看到“真身”,哪怕是用其他物体“衬托”方式看到的,这至少说明,真有黑洞。

在崇敬科学家之余,觉得相对论、蒸发论、事件视界......深不可测的普通人,很自然地把关心的目标转移到了自己能懂的事情上:这张旷世照片,是用了什么照相器材?是哪位摄影师的杰作?

虽然答案也有点儿深奥,但毕竟知道了“照相器材”其实是“事件视界望远镜”。

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而要“拍摄”的黑洞属于银河系之外的M87星系,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实在太遥远,从地球上看过去,太小了。

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星星,比如金星、木星都是一“颗”一“颗”的,实际上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金星则比地球略微小一点儿,想想地球有多大,就知道那家伙也是个巨无霸。

而那么远、那么小的黑洞,不要说眼睛,一般的望远镜也看不到,需要一个很大的望远镜。要多大?像地球那样大!这可不好办,即便能造,也没地方放啊。人们想出了法子:由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多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虚拟大望远镜。一位身在德国波恩的科学家风趣地评价这个技术:如果用这个大望远镜,人在波恩能看清美国纽约街头报纸上的字,前提是,地球必须是平的。

“摄影师”是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200多名科研人员,他们用这些射电望远镜联合接收与黑洞相关的电磁波信号。

原来,射电望远镜并不能直接“拍摄”黑洞,它们的方法是收集海量的电磁波数据,用数据来描绘黑洞的长相。

经过近两年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才获得第一张黑洞照片。

照片上色彩鲜明,但原有的数据并不存在颜色的不同。

虽然“看得见的物体”发射的电磁波有可见光、不可见光,但这个大望远镜接收的电磁波属于不可见光,原来,它本是一张“看不见的照片”啊。科学家们只能感应到信号的强弱,为了让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才用颜色做了处理效果。

那火红的亮色部分就是“看得见的物体”,被称为“吸积盘”。

有人形容黑洞,强大的引力使它像一头张开大口的饿兽。其实,黑洞很绅士,并不是急吼吼地“吞噬”物质,它“吃”起来慢条斯理,吸积盘就是例证。

吸积盘是一些围绕黑洞旋转的物质。比如,如果有一颗恒星靠近了黑洞,并不会“欻(chu`)”的一下被吸入黑洞。

就像地球上有潮涨潮落,主要是受到月球的引力一样。同一时刻,地球各部位有的面向月球,有的背向月球,有的侧向月球,受到的引力不同,所以有的是涨潮,有的是退潮。

同样,黑洞对恒星不同部位的引力作用相差很大,这个引力的差别,会把恒星撕成碎片。这些碎片就环绕黑洞旋转,形成一个吸积盘。

因为黑洞的引力,这些物质旋转着靠近黑洞,在旋转中因为互相摩擦,温度上升,会发出大量的电磁波,所以吸积盘能被射电望远镜“拍摄”到。

随着旋转,一些物质会逐渐接近黑洞的事件视界,最终落入黑洞。照片阴影部分还不是黑洞的“真身”,它在阴影部分的中心。因为射电望远镜只能捕捉到超过黑洞直径三倍以外地方的物质。

这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60多亿倍,太阳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什么叫质量?告诉你它的计算单位就知道了——千克。

出身

“摄影师”中有我国的科学家。“照相器材”呢?基本没有,只是上海和新疆的射电望远镜参与了协同观测。

过了7个月,黑洞新闻又来了,而且爆炸性不亚于那张照片:郭守敬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大恒星级黑洞。

郭守敬?名字“很中国”啊。对,是中国的望远镜、中国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黑洞。

这颗恒星叫LB-1,质量是太阳的70倍。

咦?M87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60多亿倍,这个70倍的怎可自称“最大”?

哦,因为“出身”不同,它们俩属于两个“派系”,在各自“山头”论资排辈,称王称霸。

M87属于超大质量黑洞,这样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00万~100亿倍之间。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等所有星系的中心,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超大质量黑洞。M87黑洞就在M87星系的中心。这样的黑洞来历成谜,有一种研究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也就是宇宙诞生之际,就开始形成超大质量黑洞。

恒星级黑洞的出身很明确,就像它的名字,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

对,恒星会死亡。

太阳也是恒星。太阳发光发热,为地球源源不断输送能量,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需要燃料,主要是氢,还有氦等。其他恒星也是时时刻刻进行着核聚变,挥霍着燃料。燃料挥霍完,恒星就死亡了。

这么说来,太阳以后也会变成黑洞?

哪里,死亡后的“变身”也是有级别的。太阳算恒星中质量小的,它将成为白色、体积比较矮小的白矮星。比它大的将成为中子星。成为中子星之前,那颗恒星会发生大爆炸,极其明亮,很久才会消失,这便是超新星,爆炸剩下的就是主要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

原子已经够小了,可中子比它还要小,是组成原子的物质之一。

大质量的恒星才能成为恒星级黑洞。

刚刚提到了超新星,那么有没有新星?有,白矮星从别的星中“偷来”燃料再次核聚变,就是新星。

郭守敬望远镜从功能来说,叫“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为LAMOST,这次的发现被命名为LB-1,就是为了纪念郭守敬望远镜的贡献。

以前寻找恒星级黑洞,主要靠捕捉吸积盘发出的X射线。郭守敬望远镜发现的这个黑洞,X射线辐射非常微弱,所以用的是另一種方法:观测有可能是围绕黑洞转的恒星的光谱变化,来发现黑洞的蛛丝马迹。

各种可见光、不可见光都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光谱观测能将各种频率的光分开。分析光谱,可以获取宇宙天体中的化学成分、温度、气体运动等信息。

这样找寻黑洞,需要获取大量恒星的光谱,对一次观测只能获取数条光谱的望远镜来说前景渺茫。而郭守敬望远镜拥有4000根光纤,理论上每次都能获得4000条光谱,被称为“光谱之王”。

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在月球上有他们名字命名的地貌,太空中有他们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他们是古代天文学家的代表: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沈括、万户(陶成道)。答案可以多选:

1.名字用于月球的是___________

2.用于小行星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1.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

2.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沈括

猜你喜欢

郭守敬视界引力
突破20000000!郭守敬望远镜带来好消息
学究天人的大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治水成就及自主创新思想的当代借鉴
机视界
引力
感受引力
视界
视界
视界
聪颖好学郭守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