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森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2020-07-06刘华夏栗侯金波张明龙刘振华
刘华 夏栗 侯金波 张明龙 刘振华
摘要:榆树新品种——‘泓森榆,生长量大,生长速度快,主干直,稳定性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种植,是北方广大平原、干旱草原、滨海盐碱地、沙荒地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的重要树种。
关键词:泓森榆;良种选育;性状
白榆(Ulmus pumila L.)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自然分布区域广泛,北自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各地及青藏高原均有栽植。白榆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树形优美,是速生用材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树皮富含纤维素和果胶,树叶和嫩果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根系发达,抗大气烟尘及有害气体能力强,是多价值多用途树种。由于榆树的抗虫性能较差,而且在逆境条件下群体内分化程度大,影响其开发和利用,致使白榆的育种改良及其生产栽培相对停滞。近几年,榆树资源开发利用得到了普遍重视,新品种选育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国内白榆授权新品种有‘美人榆、‘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阳刚、‘旭日等,这些新品种主要用途是彩叶和观赏。与此比较,‘泓森榆主要特性是速生、干形好、抗虫害能力强,并于2019年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审定,品种权号为:20190305。
一、试验地概况
品种选育地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平均海拔 26.5-33.5m,呈现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1℃,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851.6mm,年温差较小,≥10℃活动积温4700℃左右,年日照时数1822h,无霜期210d。
二、选育过程
2012年在自然杂交的3个品系中选出优良单株462株,对优良单株再次筛选,确定优株113株,复选淘汰37株,剩余76株;2013年,决选优株28株;2014年,采集28株决选优株的根段或硬枝,进行无性系扩繁,并建立无性系测定试验林,以‘阳刚作为对照,测定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及稳定性、一致性等指标,最终筛选出榆树优良无性系。
从表1可以看出,该优良无性系干型通直,树高平均值为4.14m,胸径平均值为2.93cm,与‘阳刚相比,在生长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见,该优良无性系生长特性优于‘阳刚。
通过区域性试验证明,该无性系适应性强,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具有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命名为‘泓森榆,2019年底,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审定,品种号为:20190305。
泓森榆树体生长旺盛,树干高大挺拔,上部微弯,树高可达25m以上,胸径可达1m以上。泓森榆树冠卵圆形,树形优美;树干呈灰白色,树皮不开裂;叶片为椭圆形,长3-9cm,宽1.5-4cm,顶端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叶片边缘具单锯齿,叶面和叶背无绒毛或有极少数绒毛,叶片平整;叶柄长5-12mm,通常仅上面有短绒毛;花先叶开放,在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泓森榆枝条笔直,分之角度较大,枝条伸展平展,无木栓翅;翅果稀倒卵状圆形,长1.3-2.2cm,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短柔毛或几乎无绒毛。
三、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采用细根段催芽和工厂化育苗技术。
栽培技术:喜光,只有在阳光充足处才能生长良好健壮。防积水过湿:泓森榆最怕土壤过湿。夏季也一样,稍干无妨,过湿害大,泓森榆耐旱力比耐湿力强,水多温度高或施肥浓度掌握不当,造成根系慢慢腐烂而导致死亡。
合理追肥:生长期4-10月(霉雨天除外)每15-10天施一次稀簿有机肥或饼肥水。氮磷钾配合使用,修剪后2天左右,叶喷尿素,冬季入室前10天左右,浇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的有机肥或饼肥水,入室后施一次饼肥屑。
修枝:生长期经常修剪剪去细密枝、交叉枝,全年可修剪,但雨天不能剪,以防流液枯枝,注意病虫害防治。
四、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各大省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立足优良品种的选育,已先后选育出一批优良的榆树品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这些优良无性系的推广适宜区域有限,许多后续问题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证明。目前,生产中历经长时间和多区域实践证明,品质优良的榆树审定品种仍十分匮乏,因此,选育出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适生区域广的优良榆树品种十分必要。
泓森榆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抗风力、保土力强,榆树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强,在降水量不足2000mm和相对湿度50%以下均能正常生长;其苗木在深厚肥沃、温润良好的沙壤土、轻壤土生长最好。泓森榆的区域性试验说明,泓森榆在不同地区不仅生长良好,而且各生物学特性稳定一致,基本保持了该品种的优良特性。
参考文献:
[1] 黄成就. 中国植物志[M]. 22 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 刘立品. 子午岭木本植物志[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3] 张培,吴晶,余本渊,等. 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J]. 江 苏林业科技,2014,41( 1) : 46- 49.
[4] 王景胜,梁宏斌,王丽华,等. 东港地区榆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及 治理对策[J]. 辽宁林业科技,2000 ,27( 2) : 23- 24.
[5] 李晓飞. 榆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J]. 江西农业,2017,10( 13) : 88.
作者简介:
刘华(1976.07-),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相关研究。
項目基金:林业和草原局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项目(合同号:2020133123)、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903b06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