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就是永远,再见已成惘然
2020-07-06孟东岳
孟东岳
摘要:张爱玲清亮透彻,灵魂干净,拜读她的文章,欣赏故事的同时又能产生对生活的思考,看见不一样的人生。《半生缘》的语言精妙绝伦,让人回味,美似霞光入目不可言,用感伤的口吻叙述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的相爱却不能相守,却各自与不爱的人结了婚。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最终没能成为眷侣,心如死灰的曼桢最终嫁了祝鸿才……那些曾经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逝去,最终都消失不见;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关键词:半生缘;张爱玲;顾曼桢;悲剧
“没有一个女子是因为她的灵魂美丽而被爱的。”[1]多么的简单,多么的直白。张爱玲的文章干净、简单,人也是一样的清亮透彻。
1951年,《十八春》初现大众视野就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这可谓是张爱玲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文章在作者旅美期间经过删改,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半生缘》[2]再现文坛,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呈现在荧幕上,足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张爱玲,这位出生在上个世初的中国女作家,与丁玲、冰心、萧红等女性作家同处在20世纪初,在她的作品中诞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却鲜有国家的改变和抗日救国的话题,她善于围绕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及处境等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思考这个世界散发的社会改变,展开无尽的遐想。她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展现着爱而不得的无奈与薄情寡义的背叛,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纯情女子的唏嘘感叹和对富家子弟或懦弱或绝情的厌弃和鄙夷。相比丁玲她们,张爱玲真切地站在女性自身的角度,同情和关注点多是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通过描写她们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对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进行揭示,直触女性精神世界,由女人原罪意识深入到对人格弱点进行思索与批判。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的小说将女性主义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张爱玲用真实创造着艺术,赋予它们生命,张爱玲的真实恰是源自她的出身。张爱玲出生在1920年的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幢没落贵族府邸里,她家世显赫,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型少爷,而母亲黄逸梵却是新式女性。追求新时尚,大胆反抗命运的母亲与不思进取的父亲性格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这段感情最终以离异收场,[3]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席,也给张爱玲的童年带来了独特的经历,塑造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她刻画人物的独特视角。
有人评价张爱玲的小说,称她塑造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某种层面某种意义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人物形象,无论其所处的时代还是其人物命运的走向,都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其中尤以《半生缘》中人物的情感更为引人情牵梦绕。
细品《半生缘》中的三位年轻女性:处在社会底层却积极向命运反抗的顾曼桢、为生计放弃爱情和尊严最终放弃一切的顾曼璐、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却最终被命运捉弄的石翠芝,其实都是“半生缘”的女主角,作者着大篇幅的笔墨痛诉曼桢不幸的同时,也给翠芝的爱情画上了半生缘命运,为姐姐顾曼璐的悲剧人生找到了支撑点,这三个人的命运,看似孤立存在,又都因为这其中暗含的感情线索而格外的扑朔迷离,每一段感情中也掺杂着其他的人的悲剧导火索。
品《半生缘》我最想说的还是顾曼桢。遇到沈世钧之前的曼桢是自卑的;油头滑脑的一鹏初见她时评价她是“自食其力的女人”,并且“和他对待有钱人家的小姐们的态度,毕竟有些不同”,不难看出在这个时代中,她代表的是与一鹏接触的那一阶层不同的女孩子,足见曼桢的特别,不似市井小民的无知,又非大家小姐们的物质;就连姐姐曾经的恋人豫瑾对曼桢也是充满好感的,他说她“脚踝是那样纤细而又坚强的,正如她的为人”,几次拜读都觉得豫瑾在曼桢身上似乎是看到了曼璐曾经的可爱,又更胜她一筹的坚强和自尊,也许是将曼桢当成了曾经纯情的曼璐的影子,因此,求娶之心也并没有那么坚决;而世钧眼中和心里的曼桢是纯真善良,懂得感恩的,是纯粹而全面的,他只是觉得曼桢的姐姐——作为舞女职业——不很光彩,即使曼桢倾心坦言,也仍是其内心中的障碍,足可见家族和出身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在张爱玲早期生活的记载中,她的初恋和初婚对象是中国曾经最著名的文化汉奸胡兰成,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与汉奸身份的人相识相知,最终生活在一起,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但是她却做了,抛开胡兰成的所作所为不讲,他在文学上对张爱玲的欣赏,在感情上对张爱玲的大胆和热烈,可能正是这个童年缺少关爱的少女最渴望的吧,以至于张爱玲可以抛弃一切观念选择和他在一起,但是胡兰成的不专一又是她所不能容忍的,最终结束了两年的婚姻,张爱玲爱的执着延续到离婚以后,还继续在经济上接济胡兰成。[4]这似乎就是作品中沈世钧缺少的精神吧,假使他有这份勇气,可能曼桢的结局也会圆满些。因为在曼桢被骗受辱之后,她内心并没有觉得是自己失节,因为她爱世钧的心是未变的,仍坚信世钧的爱也会如她一般。被囚禁的曼桢错失了爱情,错失了前半生追求的平等,一错就是半生。情侣间的不信任和世钧的不坚定恰好就是这段悲剧推波助澜的黑手,其根源也是不自信,出身穷苦的曼桢必不用说了,于沈世钧而言,父亲的用情不专带给母亲的不幸也恰是他内心的痛点,曼桢失踪的日子,他没有勇气去寻找,没有勇气去寻找究竟,他担心曼桢嫁给豫瑾,也苦恼如何面对顾曼璐……正是这种犹豫断送了曼桢对生活的最后的希望。一句“我们回不去了”是对这段感情最无奈的叹息。
曼桢终是败了,败给了命运的不公平,败给了爱人的不坚定;然而,翠芝也败了,她败给了叔惠的软弱和世俗家族的压力。
石翠芝,有钱人家的小姐,她的内心相较曼桢一定是自信的,她大方开朗,也时而任性。家人们极力撮合她与世钧时,翠芝的态度是不十分明朗的,直到遇见了叔惠,她情愿放下一切追求所爱,在经历了订婚、退婚后,大踏步地向她所以为的愛人奔去,而叔惠却躲躲闪闪,不敢直面这份感情。最终,迫于家人的压力,嫁给了世钧,从叔惠出国以后的几段失败的婚姻中可以窥见,离开了翠芝后的很多年,贫穷一直是叔惠不愿直面的,翠芝家人的冷言冷语对他的伤害,甚至延续到以后每一段婚姻,他选择的都是比翠芝家更富有的家庭,像是以这种方式向翠芝的家庭宣战。他有向这种不平等报复的勇气,却没有追求真爱的勇气,终究也只能是错过了,而沈世钧更是因不知情而错娶了翠芝,葬送了四人的姻缘。“愚蠢”的沈世钧和“懦弱”的许叔惠,其实都配不上石翠芝。
如果说曼桢的人生悲剧是人为的,罪魁祸首是顾曼璐,那么顾曼璐的呢?是生计所迫,还是她率先偏离轨道的人生?这个被现实欺负得体无完肤的灵魂,因为命运过早的扛起家庭重担,由被迫堕落到自甘堕落,即使嫁为人妇也没能如愿回归正常的生活,反倒更加堕落了,甚至变成了魔,一个摧残自己亲妹妹换取自己片刻残喘的恶魔。
小说《半生缘》成功地占领了读者的内心,也让张爱玲在文坛上被铭记;小说的成功也成就了张爱玲成功,更彰显了她笔下独特的故事和艺术视角,这大概还要感恩于她独特的经历和特殊的艺术感悟力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360doc个人图书馆[2019-05-06].
[2]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余斌.张爱玲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
[4]石白、玉扇倾城.中国才女的红尘旧梦 [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