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超常儿童教育初探
2020-07-06苏爱美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这既是人类的教育梦想,也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不同个性特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大众往往认为超常儿童就是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无人指导、无人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优秀成绩,容易受到同辈的欢迎等。其实,如果缺乏他人的教导和支持,他们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有时候,超常儿童并不一定能实现普通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当他们无心向学时,他们经常被排斥。为使超常儿童保持高水平的学业成就,教师必须对学习内容或者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容易引发他们的問题行为。超常儿童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他们应该接受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教育。
一、超常儿童的主要表征及分析
1. 智力超常,记忆力强
他们的知识面超越同龄人甚至胜于成年人,对于普及教育的课程学习不费力气。如一位学生能熟练地背出深奥枯燥的法律条例,熟悉世界、国家时事,医学、医药方面的知识也较为丰富。
2. 难以理解人际关系,难以理解社会习俗中所包含的规则
交往能力较差,不易正确表达意见,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对不熟悉的人群有敌意,容易采取偏激行为而造成对方伤害,如对环境中的应激物高度敏感。
3. 极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不能理解笑话、讽刺或隐喻;注视和躯体语言的运用不恰当;自理能力差,行为举止不得体;不能判断“社会距离”;语言发展良好,沟通却很差。
4. 缺乏应付课堂要求的情绪资源
这些学生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自尊心强,常常苛于责己,不能容忍犯错误。他们在遭受应激或挫折的时候,常常会大哭、发脾气、感到愤怒。
二、科学识别超常儿童
1. 识别超常儿童的原则
一是在动态中进行比较研究。超常儿童智能是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这种发展是受文化条件、环境和教育所制约的。因此,需要把超常儿童的研究和鉴别,在与相应年龄的常态儿童的动态比较中来进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比较,从教育与发展中识别。
二是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种方法鉴别和研究。超常儿童的识别主要是运用推荐、调查、测验等方法,采用这些方法时要关注其信度和效度。由于任何识别方法和测验的信度、效度都不很理想,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信息,信息依据包括主观依据和客观依据。
三是兼顾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由于考虑到超常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某些个性品质(如认知兴趣、求知欲、坚持性等)是超常儿童取得成绩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因而,在鉴别和研究时,不能单纯考察智力,也要重视考察个性品质,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研究。
2. 识别步骤
对超常儿童的识别包括3个步骤:初步评估、测验和综合评定。
初步评估以教师观察与向家长调查为主。教师观察的标准,可参考我国研究超常儿童的心理专家提出的鉴别标准,也可在学科竞赛和发明创作等活动中进行观察,选取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向家长调查时,教师可采用《超常儿童心理学》(查子秀主编)中的“超常生甄别表”,向家长了解学生进一步的情况,以及进行甄别。
测验是对教师观察且通过对家长调查发现的,符合观察标准的,可能为超常儿童的学生进行一系列测验,以进一步甄别出真正的超常儿童,具体的甄别标准可参考“瑞文智力测验”、广州市捷和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资优生量表”、学生学科成绩排名等。
最后,根据教师观察、家长调查、测验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超常名单及分类。一般可分为2类:存在心理行为问题、能力超群的超常儿童,以及心理、情绪、行为恰当,且能力超群的超常儿童。
三、个性化分类辅导
识别超常生不是最终目的,识别是为了了解超常儿童的教育需求,以便因材施教。
1. 对有心理行为问题、能力超群超常儿童的辅导
首先从心理学介入,针对心理健康、行为异常,但智力超群的学生进行训练,使其行为逐步正常。例如,可以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驻校辅导,让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辅导内容。这类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合群能力非常低。因此,辅导时首先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在学生融入集体后,再根据他们的优势或者爱好,进行个性化辅导,增强他的合作能力。
运用“体验学习圈”对学生进行体验辅导。辅导时遵循“体验参与—交流明理—感悟自省—应用提升”的历程。“体验学习圈”具体见下图。
学生通过活动,不断地体验、交流明理、感悟内省、应用提升。经过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集体或者团队带来的温暖与力量,感悟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融入集体,融入团队。
2. 对心理、情绪、行为恰当,且能力超群的超常儿童辅导
这类儿童,可以根据其爱好或者特别的表现,进行创新性项目学习,辅导参与各项竞赛,促其成为优秀人才,帮助其超常发展。活动主要有层级式的STEAM活动和PBL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小课题研究)两类。
层级式的STEAM 活动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可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观点,使其尝试不同的想法,在不断试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STEM活动可以提升同伴间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 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知识融通,在孤立的学科体系中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给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某项具体的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及自身的智慧生长。
在STEAM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善于与同伴交流或交换思想意见,尤其在动手过程中力求解决问题,让他们尝试在一个小群体中体验创造的乐趣,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把这股创造生命力持续下去。团队成员如何分工,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处理,意见不一致时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为了团队的最终目标,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及时交流合作进展,分析经验教训及目标达成度,协商制定今后的改进措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包容他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尝试以新的方式做事,把有创意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对于改进实践作出贡献;必要时通过协商或者妥协,求同存异、建立互信,富有建设性地协作以实现共识性目标。
PBL项目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研究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小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以及整合资源、整理资料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对于中低年段的超常儿童,可以开展体验式学习,重点关注他们的体验与口头表达。对于高年级超常儿童,则可以通过撰写研究报告,促进学生思维逻辑化。通过报告的撰写,使他们批判性地反思学习、制作的流程,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进行思考,能够把整个活动的各个部分进行系统思维,促进思维的逻辑化。通过研究报告的撰写,学生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学习,在小学毕业时,他们已经懂得如何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去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思路也更加清晰,行文更有逻辑。
参考文献:
[1]蘇爱美. STEM教育扎实落地策略初探[J]. 广东教育(综合),2019(02):54-55.
[2]苏爱美. 小学生跨学科小课题研究之美[J]. 广东教育(综合),2013(Z1):99-100.
[3]陶西平. 超常教育琐谈[J]. 中小学管理,2018(08):1.
[4]褚宏启. 不用扬鞭自奋蹄: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管理,2018(07):58.
[5]褚宏启. 走向理性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 中小学管理,2018(05):60.
[6]陶西平. 借鉴STEAM教育理念的中国科创教材[J]. 中小学管理,2018(09):59.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