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分析
2020-07-06曹艳
曹艳
摘 要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和各项相关规范进行有效执行和监督的制度。随着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要求和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内控,使其发展得更好。本文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主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为了保障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安全、稳健、有效的进行,作为单位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部机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单位,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单位的管理行为,防范各种经济活动风险,更有效的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1.为单位财务提供了安全保障。内控制度为有效规范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安排合理,科学分配使用单位经济活动经费,加强对专用资金使用的监督,可以保证业务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财政资金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反映财政收支情况,并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对各个会计信息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才能使单位的领导能够更好地把握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做好决策。
2.保障单位资源使用的安全有效。为了使单位资金的安全使用有保障,内控制度需要监管到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行政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以及地方财政对每笔资金的保管和使用都是高度的重视,为了保证科学管理和使用好资金,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就一定要严格建立完善好单位内控制度,确保单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
3.更好地执行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遏制腐败的滋生。为保证国家政策的切实落实,需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有利于单位各岗位职能的落实,合理設立岗位,避免不相容岗位的设置,使各岗位人员彼此制约,更全面的理清单位风险,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其自身的日常工作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一旦出现问题会及时发现,从而避免了一切虚假,实现从源头预防腐败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意识淡薄,基础工作不完善
对于大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建设,由于领导思想认识不深,内控意识缺乏,思想上不重视内控制度,从而限制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使内控制度不能够有效落实和实施,无法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内控制度需要全员参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缺乏相应的部门来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工作,如果仅凭财务部门开展,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人员编制等实际问题,无法实现对岗位的合理设置,使人员配置不齐全。另外,尽管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能对单位的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作用。
再有就我国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还是靠财政拨款,不存在经济压力,经济的风险意识比较低,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不会主动地建立内控制度,也不会使用内控管理单位里的各项事项。一些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虽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是这些内控制度也只是局限于形式,并不一定切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也就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内控的必要作用。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事务的有效进行,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并没有将单位的日常活动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缺乏实用性,科学性,从而导致内控制度无法真正帮助单位更好地发展。另外,由于建立内控制度的工作是由地方财政部门向下级单位布置,因此制定制度主要是针对财务制度建立的,而主要的业务活动,相关监督审计的职能并没有相关的制度,严重缺乏对单位内部管理的制度的制定,非常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管理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很多单位并没有针对内控工作的专业人员,内控工作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进行。尽管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内控工作并不是十分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的情况下建立的内控制度必然缺乏全面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导致内控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
(四)缺少监督机制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使内控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就要切实做好监督工作,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是保障单位经济活动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很少有单位有独立的监督部门,大多数内部的审计工作都只是由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兼职进行的,无法做到独立性。这就使得内控工作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意义。
(五)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资金由财政统一调拨,因此不会面临经营的风险,正因如此也就对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防范意识不够灵敏,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设立风险评估部门。事实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风险,如财务风险,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如果一旦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不仅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使国家的财产蒙受损失,不但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更加会阻碍其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内控理念,完善基础工作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若要全面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就必须要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和重视程度,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的加强显得更加重要。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即要充分了解到内部控制为单位的发展带来的益处,还要让他们的认识和理念转变,更好地有助于内控制度的实施和开展。此外,想保证内控制度有效稳定的进行,一定要加大对内控制度建设的力度,体现出更为科学的内控制度,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的互相监督、协调合作,只有将岗位上每个员工都调动起来,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健全内控制度
为了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就应当充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从而有利于掌握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控制点,并利用内部控制制度管控、防范风险。同时合理设置相应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制。同时要增强监督职能,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在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规定的和规范的问题,保证单位内控制度有效的执行。
(三)注重专业内控人员的培养
注重提高专业人員的素质也可以帮助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拥有专业的内控人员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控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从财务方面进行培训指导,还应该对职业品德思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另一方面,增加面向市场公开招聘的力度,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尽可能多的招聘内控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建设带来一丝新的活力。此外,还应该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单位的发展需要,特别要加强内控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内控工作能力,使单位的内控制度更加有效地执行。
(四)提高强化监督意识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控制主要是依托于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监督,因此若想真正运用好内控制度来管理单位的内部事务和业务活动,必须要增强内部的监督职能,建立起严格,客观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内部的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单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规避。另外,还要适当地增加外部审计,做到内外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现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只有有效的、全面系统的监督机制的运用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一个更加稳定和良性的发展状态,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在国家建设方面的职能。
(五)增强风险意识
为了更好保护好国家资产安全,更好履行在公共事务中的职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建立完善内控风险机制。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增强风险的防范意识,设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将风险管理纳入单位的日常管理中,针对单位内部及外部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适应单位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辨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尽可能降低各种潜在风险给单位带来的损失。此外,还要对不断修正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使其适应单位发展的要求,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虽然目前行政事业的内部制度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个体系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内控的建立建设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长期的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慢慢解决。因此要积极的提高内控的意识,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使内控尽早完善,以发挥其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应对新时代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的挑战。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苗木生产供应中心)
参考文献
[1] 张玉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64.
[2] 金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3):102-103.
[3] 杨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研究[J].纳税,2017(36):117-118.
[4] 富昕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思考探究[J].财政界(学术版),2019(07):72.
[5] 杨策生.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探究[J].现在商业,2019(2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