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效应研究

2020-07-06郭会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进展

郭会君

[提要] 目前,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项政策,在理论基础与政策上提出新的发展观点。本文论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环境系统中应用的多元整体治理形式、理论层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协同测度指标体系,并实证研究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关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耦合;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3日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界定

作为一项新的概念,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的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是对改革开放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再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依然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守,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必然路线,同时也是我国在发展中对发展思路的明确、新发展政策的制定、实现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以及生態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外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未进行研究界定,但是我国的研究学者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民日报》的社会评论中明确地指出“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精准的解决方案,是经济发展理念在新社会国情下的体现,同时它也是第一的创新动力、内生特点的调节者、普遍的绿色发展形态、实现开放的必经之路、以共享为发展目标”。它同时还是党中央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的新发展形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学者任保平等在内容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同时在评判体系中提出观点,所谓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体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刘志彪在研究中提出,坚实的发展路线与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政府在此种发展中不应当过多干预,在职能增加方面,要对文化、民生、社会职能、生态等几个层面进行加强,全面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职能。以上的概念定义是从列举法的角度出发,缺少的内容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导致在政策建议提出上存在局限,无法理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观点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融合生态保护理念是界定概念内涵的方法,同时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界定也十分重要。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为加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进行测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充分保护,目前主要形成了四种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为增长型、生态型、综合型和可持续型。(1)增长型测度指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增长,并将二者等同,对经济发展测度的唯一指标设定为GDP。这一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差异,对效率、结构、动力、环境的问题忽略掉。这是错误的理念,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失衡。(2)生态型指标体系。相比于上种体系,此种指标体系加入了对经济的增长、今后发展的更多关注,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交流互动,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的指标。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为减量化、再循环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其中指标系数中还包含了能源强度、排放二氧化硫与碳的强度、森林覆盖率、农药以及化肥的施用强度、秸秆利用率、GDP中环保投入所占据的比例、建成区绿化率、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考核。但是在这一指标中,缺少对内容经济发展指标的衡量,过多的关注环境。(3)综合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对前两种指标体系进行了补充,并且加入了发展质量指标。涵盖层面广,有社会与经济两个层面,但是重心偏向经济,缺少了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的考虑。

综合以上三项指标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性指标。覆盖层面有环境、经济、社会,并考虑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的范围更为广泛,有就业与产业结构、污染排放与能耗、环保投资的GNP占比、人口城市化水平。使衡量与评价体系更加全面,这一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对高质量经济与环境神态的耦合关系进行评判测量。

三、多尺度空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效应

(一)国别层次。多个国家与地区对此进行了研究。Rennings对德国的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切入点为自愿协议的调查情况,在研究中发现,即使对不采取激励经济的自愿协议,对行业的发展来说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学者王玉明、刘湘云针对美国对经济与环境的做法认定为协同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背景之下,需要互相监督协作的部门有联邦政府、区域或流域环境保护、联邦环保局。范仓海、周丽菁进行了针对澳大利亚的研究,重点放在水环境治理上,提出主要依靠政府之间的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非政府组织的积极配合等交叉的治理形式。宫笠俐对日本的环境治理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治理模式为多中心的,其中包含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公民,独立为中心进行自治。以上这些针对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关系,将重点投放在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对我国的研究发展有参考意义。

(二)大区和省域范围。在省与区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理论主要以我国学者为主。学者马丽等在实践研究调查中发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耦合度最高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并且东中部偏远以及西部地区最低;周成等在研究中,研究对象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共计11个,在耦合的研究中表明,长江区域内在三大系统,即经济—社会—环境中,大部分省份地区在未来预测中会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彭博等在研究中发现,在三大系统中,我国整体来说呈现的效果是偏低的协调度。刘德强等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经济与环境。耦合度呈现持续上升的年份是2000~2015年。从总体层面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不高,呈现出较低的状态,但是存在逐渐增长的趋势。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生态化发展政策工具和路径

市场在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发展中要坚定地发挥决策性作用,研究学者目前的主要方法是经济政策与其他手段辅助的发展工具与路径,其中前者为主。学者黄志斌、王晓华在研究中提出观点,对生态环境的资本产权进行明确,利用财税政策与价格效应解决在产业生态化中的问题,其中污染收费、环境津贴、绿色信贷政策为常用的财税政策,污染物定价、可回收资源押金制度为价格效应。在政策工具上,以下学者做出了研究论述,吴玉萍、董锁成、李勇进、王国均认为应当发挥科技后发优势,加强环境上的投资。学者蒋金荷、陈诗一提出降耗节能,学者郭立伟和沈满洪认为环境准入标准适当提高、提出管制政策,即转移产业梯度、考核政绩的政策、改革自然资源产权、激励企业清洁生产、政府主导绿色采购、对绿色消费进行鼓励、开征环境税。

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奠定起生态社会与高质量经济,形成一种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在后续的发展中,应当秉持以“五个大发展理念”为理论概念指导,引申出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综合多学科理论的方法,应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高质量的内涵概念进行界定,测度评定以及体系设定,其中涉及的学科主要有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科学、法学,建立起适用于全世界层面的,针对各个国家绿色生态价值链的分工工作,明确绿色生态在发展中的位置,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第二,在政策目标的制定上,应该以国际化的眼光,并结合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政策目标的加强,提炼分析获得政策在国家与地区的实施成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责任落实到企业。第三,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建设中,将社会的公众组织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建立起生态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路线,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水军,包群.环境污染、内生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

[2]李仕兵,赵定涛.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模型[J].预测,2008(1).

[3]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资源消耗、污染控制下经济可持续最优增长路径[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1).

[4]刘志彪.强化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8(2).

[5]殷宝庆,刘洋.GVC下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4).

[6]郑怡林,陆铭.大城市更不环保吗?——基于规模效应与同群效应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蒙中西医防治脑卒中(萨病)新进展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014医改攻坚新进展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