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一书
2020-07-06袁牧
袁牧
2019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老师的著作——《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该书是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历时3年精心打磨的佳作。
《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一书选题新颖、论述有力、持论允当、创获良多,堪称是一本“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领域的力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说到“雕刻”,从字面上理解,它只是一个表示艺术种类和形式的单词,但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它同时还包含有表示不同艺术创作类型和过程的意思。“雕”和“刻”是两种并不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雕”更多采用分层次立体减地的空间表现手法刻画形象,而“刻”往往采用平面阴刻、浅表去底和线条刻画的方式表现对象。唐代工匠充分利用竹材特有的物理特征和在光合作用下竹青与竹肌变色的自然规律,将刻画有形象的那部分竹青表皮留下,铲除形象以外多余的青皮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称之为“留青竹刻”的装饰表现形式并开始流传。今天,当我手捧《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著作时,一种无以言表的释然油然而生,眼前不禁浮现出若干年以后的画面:当我们的后人再来探析留青竹刻的生成、存续、发展、传承和它的艺术载体、工艺手段、表现形式、风格样式、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时候,他们不再会有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因为在这本书里,作者认认真真地梳理辨析了留青竹刻的源起和發展历程,尽其所能地呈现了当下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以及工艺特征,并用详实的文字和较为全面的图片记录了留青竹刻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竹刻艺术家和他们的师承关系,更是对创新创意产品与当代生活以及未来发展路径作了深刻分析,对于传承人才培养的困境也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据悉,在写这部关于全国留青竹刻研究的著作时,作者不仅自己操刀学习留青竹刻雕镌技艺,还走访了各地留青竹刻界的一些新老艺术家、“非遗”责任保护单位、工艺美术研究所、竹刻博物馆、竹刻艺术作品展等,更是与业内专家进行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及建议。对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文史梳理和现象记录,也不只是对工艺手段和艺术表现的表述和概括,而是研究者对社会生活和人文形态的综合思考,探析其生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轨迹。工艺美术是一种物化的生活形态,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一固态的实物,去还原当时的人文环境和生活形态,同时思考它的生存现状、活态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路径。这正是本书作者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