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秀菊:平凡生活涌现大爱
2020-07-06陈安源周菲菲
陈安源 周菲菲
师秀菊,女,53岁,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师庄村人,现源汇区人大代表,漯河师秀菊中医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从医30多年来,她秉承“弘扬中华医学,辉煌祖传事业”的理念,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她常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就更加能体会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和恩情。
师秀菊牢记“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担”的古训。她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中几代人都是祖传给病人看疮、疡、痔、瘘等疾患。她十几岁就下定决心跟父亲学医,她敬佩父亲的医术,更敬重父亲的医德和人品。父亲在整个漯河地区乃至河南省内外给病人治好病的“好医生”名声深深影响着她。父亲的日夜操劳,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决定替父亲分担责任和担子。她勤学好问,父亲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在父亲眼里,这个三女儿是个可塑之才,没几年,她的医术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有了很大提高。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父女俩爬坡过坎、齐心协力给病人解除痛苦的关键时刻,父亲被查出患了癌症,听到这个消息,她感觉天都要塌了。师秀菊共有兄妹6个,父亲对她格外偏爱,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有所成,她用这种特殊的爱表达对父亲的另一片孝心。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 ,师秀菊强忍痛苦,先后陪父亲到漯河、郑州等地为父亲求医治病,在病榻前为父亲端饭、倒水、换洗衣服、喂药。父亲在去世的前几天被抬到家中,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回天乏术,想要放弃治疗,但她心有不甘,她不想放弃,为父亲熬中药、输液、打针。弥留之际,她趴在床头呼唤着父亲,希望上天有眼能挽回父亲的生命,听着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对着闺女说“以后就靠你自己了”,她的心都碎了。父亲病逝于1989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时年66岁,泪水模糊了师秀菊的双眼。
父亲的去世对师秀菊打击很大,她一度痛苦万分、彷徨犹豫,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走向何处?很快她从悲伤中清醒起来、振作起来,在她心中已经有了目标和方向:沿着父亲的足迹勇敢走下去。于是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
当时,兄妹6个只有她还没有成家,她带着60多岁的母亲,一起离开家乡来到当时的郾城县孟庙镇小郑庄村,在叔父师天庆的帮助下开了一个诊所,又到麻纺厂找了一份工作。万事开头难,她除了上班,晚上抽空给病人看病,还要为年迈的母亲做饭洗衣、按摩腰部(母亲患有腰疼病)。她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多年来,从郾城孟庙到漯河闫庄村、从闫庄村搬到后谢乡黄岗村、再从黄岗村到干河陈村。从最初的小诊所到痔瘘专科再到肛肠医院,不管地点变换了多少,时光流逝了多久,她走到哪母亲就跟随她到哪里。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住哪儿都没有在我三闺女家住的舒服、得劲。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从2009年到2012年,母亲发生了3次心衰,呼吸急促喘不过气,她是医生,有时来不及送医院就在家用吸氧机给母亲吸氧,然后送到大医院进行治疗。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母亲吃,把最暖的衣服给母亲穿,把最动听的语言说给母亲听。她经常说:“母亲养我们几个兄妹不容易,把我们养大成人更是费尽了心血,不管其他兄妹如何做,我要用自己的孝心,用我的爱去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2013年5月的一天,母亲不慎跌倒,不能动弹,那时母亲已90岁高龄,师秀菊急忙让丈夫把她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师秀菊白天给病人看病,晚上就到医院守护老人,近两个多月,她几乎很少睡觉,亲手给母亲做饭送饭。虽然她自己办的诊所离不开她,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2013年农历8月3日,母亲因心力衰竭走完了90岁的人生,弥留之际她对师秀菊说:“这辈子我没有什么遗憾了,我这三十多年大部分都在跟着你过,老家很少回,你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吃穿都不缺,过得比别人好,我死而无憾了。”师秀菊用泪水送走了年迈的母亲。失去慈母的爱,但她的爱心和孝心仍然在持续着。
失去了母亲的师秀菊又去照顾她的公婆。师秀菊的丈夫老家在禹州市鸠山镇,他兄妹三人,自己是老大,考上大学后被分在漯河工作,弟弟和妹妹在禹州老家。婆婆年轻时身体一直不好,患有支气管炎几十年的老毛病,近几年又患上了心脏病。师秀菊和丈夫虽然远在漯河工作,但她心里一直牵挂着婆婆,逢年过节就主动和丈夫一起开车去老家看望,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还给婆婆买金项链、金手镯和新衣服。师秀菊对人说:婆婆和亲妈一样,我有个想法,我给我妈买什么一定给婆婆买一样的东西,甚至更好些。2009年,师秀菊的婆婆因为脑梗出现了偏瘫的症状 ,她主动和丈夫一起把婆婆从禹州接到漯河,找最好的医院和医生给婆婆治病。从2009年到2015年,不下6次从禹州把婆婆接到漯河治病,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挤出时间亲自为婆婆端饭倒水,为婆婆梳头,给她喂药。婆婆一生不吃荤腥,她尽量安排婆婆喜欢吃的饭菜。婆婆病好一点想回老家时,她就和丈夫一起开车送婆婆回家。婆婆在2010年因为脑梗后遗症不小心摔断了腿,婆婆在漯河住时她细心照料。公婆在禹州老家不管是住在弟弟还是妹妹家,一切费用都由她来承担。师秀菊对丈夫说:“妈妈把你们几个养大不容易,弟弟妹妹在农村老家的条件都不太好,我们就把赡养老人的费用都拿出来吧。”当丈夫的虽然不太会表达什么,但是心里默默地感激這个通情达理、贤惠能干、善良温柔的妻子。婆婆在2015年农历五月初六离开了人世,善后工作包括下葬和“五七”办事,她和丈夫把全部费用拿出来,没有让丈夫的弟弟妹妹拿出一分钱,受到了禹州老家邻里乡亲的一致称赞,称她是“万里挑一”的好媳妇。都说婆媳关系难处理,但是在师秀菊身上,婆婆确实把她当亲闺女看,她把婆婆当亲娘赡养,她们的关系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
老家的叔父师天庆和师秀菊父亲的关系非常好,师秀菊也很敬重他的能力和为人。1989年他在孟庙一个工厂里当销售科长,师秀菊的父亲去世后,他看到师秀菊一个未成家的闺女怪可怜的就把她安排在了棉麻厂工作。师秀菊一直心怀感激,虽然在工厂干了不足一年就去办诊所行医,但逢年过节她都要去看望这位叔父。叔父和他的老伴从结婚时就感情不和,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下决心和老伴离婚重新找了一个老伴,可不到两年这个新老伴去世了。他又找了一个老伴,为此他的两个闺女在此事上对父亲颇为不解。当后老伴去世时她们劝说父亲和母亲复婚,但遭拒绝,为此,他们之间断绝了父女关系,谁也不理谁。2017年叔父检查身体时查出了肺癌,为了让他们父女相认,“百年”之后有个良好的归宿,师秀菊做了叔父大量工作,想尽了各种办法。经过师秀菊的不懈劝解和努力,叔父终于答应父女相见,她找了一家饭店让叔父和她们姐妹二人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父女关系最终缓和,骨肉相认,亲情再现。姐妹轮流照顾父亲直到2018年父亲去世,师秀菊主动把埋葬叔父的棺材和送老的衣服钱全部拿出来,大家都说师秀菊不是师天庆的闺女,却胜似他的亲闺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秀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父母者人之本也”的道理,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她对父母、公婆孝顺有加,她总是说“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在几十年的生活里,她用爱心帮助了许多她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给敬老院、军烈属、五保户、贫困户、不少患者等送去的爱心和捐助举不胜举。千言万语不如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行动,用心去孝敬老人比千言万语更有孝心。愿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愿千千万万的像师秀菊这样的有孝心、有爱心、有善心的人越来越多,愿一代一代的孝心之花永远开放在神州大地,愿一代代孝心的好传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