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精神永传扬

2020-07-06于报生

时代报告 2020年4期
关键词:林州红旗渠

于报生

傅玉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十大文化新闻人物,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林州市文化馆原馆长。他长期坚持文学艺术创作,笔耕不辍,与红旗渠结下不解之缘。

50年前,父亲每次从红旗渠工地匆匆回家都在晚上,他不解地问父亲,父亲说,怕耽误干活儿,他从此牢记心间——红旗渠的事是大事;15年前,为创作红旗渠音乐剧,他怀揣使命远赴北京,千里求教未果,责任驱使下,他赶到郑州,与作曲家王志敏一拍即合,鏖战七个昼夜完成初稿;2018年,机遇再现,他夜以继日,带领120人奋战七个月,终了夙愿,献给红旗渠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时,10岁的傅玉生就跑到了现场。4月5日这天,上小学三年级的他一口气徒步10多里,随着潮涌般的人群奔向“分水岭”。庆祝大会会场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他急中生智爬上东边的山头眺望,只见盘绕在群山峻岭之间的水渠弯弯曲曲,宛如一条长龙,蔚为壮观,激动人心的场面在他的心里涌起波澜。想起父亲在山上修渠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也是晚间,半夜就起来在大街上吆喝攒粮食。各家各户把一些粗粮和仅有的蔬菜集中到大街上,大人们装袋的装袋,打包的打包,然后用扁担挑着,天不明就走了。后来他便把这些情景写进了老师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中,老师在作文后边批了个大红的“好”字。

这次激励,让正值青葱岁月的少年,点燃起当作家的梦。一梦就是50年!

通水庆典只是总干渠,之后又陆续修了干渠、分干渠、支渠、毛渠,一直修到了村子的田间地头和百姓心头。前前后后,十多年时间,他家村西的旱地就变成了水浇田,他也经常和大人们一起半夜起来去改水浇地。

从此,人们口中,傅玉生心中,红旗渠就是生命渠、幸福渠。敬重红旗渠,敬重老一辈修渠人,在他幼小的心灵就烙下深深印记。

上中学时,他加入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涉足了音乐、戏曲,还学会了拉一手好胡琴。胡琴独奏《公社春来早》,让他在全县教师大会上一举成名,县剧团到学校招人,他顺利成为一名乐队演奏员。

他写作的情结一刻也没有放松。除了练琴演出外就伏案写作。1982年,他创作了一部古装戏剧《秦香莲后传》,首演在山西省长治市获得巨大成功,一连几天在长治市的露天莲花池剧院演出,能容纳七八千人的院子里,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一票难求。紧接着到太原市红旗剧场演出,整整四十天,场场爆满,当时的《山西日报》《太原日报》都给予了报道。后来在河南各地演出,还出版发行了剧本、唱片、条屏年画、盒式磁带等。

有一段时间,他心中总为一件事感到遗憾。那时候县剧团正排练一部反映红旗渠的大戏叫《战山河》,前前后后改了很多稿,还从省里市里请了好几个专家一起创作编排,碍于“文革”时期,创作受到政治的束缚,很难突破,最后不了了之。小时候他对红旗渠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参加工作后看了很多红旗渠的书籍,知道了红旗渠的很多故事,对红旗渠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红旗渠原来是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勒着裤带、吊在悬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锤一钎、敲山凿石、一点点抠出来的大渠,太伟大、太震撼、太了不起了,可从来没有听父辈们口中喊过苦叫过累。《战山河》的夭折,实在令人痛惜!把红旗渠宣传好,把老一辈修渠人宣传好,把他们那种精神传承下去,是戏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时间越久,这种情结越深,他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烈。

拐点出现在2004年。

這一年,红旗渠精神图片展在全国巡回展出,获得巨大反响。2005年春节刚过,林州市委给市文化局提出一个新的任务,排一部歌颂红旗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准备到全国巡回演出。这一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这个时任文化馆馆长的肩上。

心中夙愿得遇良机,他暗暗祈祷:这一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重任在肩,他心里却沉甸甸的,之前他虽然创作过几部古装戏剧,也写了十多首歌颂红旗渠的歌曲,还创作了两部电视连续剧《山情》《天上下雨地下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但从未写过歌舞剧。面对浩如烟海的红旗渠素材,如何取舍,如何提炼,一连几日,他陷入深深地思索,不敢轻易动笔。

宣传部领导提议到北京找专家来写,一行三人提上满满一包红旗渠的资料赴京。专家翻看了资料,两天后答复,剧本创作费要35万元,一下子把他们给吓住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红旗渠的剧本还得靠发扬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来完成!”傅玉生牙关一咬,狠下心来。

傅玉生躺在床上,如卧针毡,心里似有一盆火在燃烧;索性披衣,点燃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忽然,似乎又从他吐出的一圈圈盘旋上升的蓝色烟雾里看到了一幕幕画面:从林县旧社会缺水的苦难,到杨贵老书记带领全县人民修渠的艰辛;从父辈们战天斗地、劈山修渠的激情,到渠水欢歌、群情振奋的喜悦;从旱地变成水浇田、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人民安居乐业、感谢共产党的恩情,脑子里的灵感把这些联想串了起来。兴奋乍起,欣然提笔:太行悲歌——太行壮歌——太行欢歌——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夜深人静,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他一口气写到天亮,把剧本的结构拉了出来,定名为《红旗渠颂》。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傅玉生从此拉开了《红旗渠颂》的创作大幕,点燃久久积蓄在心头的那团火!通红通红的火焰里,是他舞之蹈之、醉哉狂哉的身影和喜极而泣的面庞……

春天的郑州,生气盎然。郑州工学院宾馆房间的灯光彻夜通明。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在废寝忘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剧本的每个情节。有时候为了一个词,憋的俩人用被子捂着头、撅起屁股、趴在床上苦想;半夜里饿坏了,他俩满城去找夜市小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昼夜营业的烩面馆,满满地要上两碗,吃饱了回到宾馆继续创作。这两个人,一个是傅玉生,另一个是河南省歌舞剧院的作曲家、国家一级导演王志敏老师。

原来,在北京拉出剧本结构后,傅玉生提议,宣传部领导同意,决定直接返程郑州,找王志敏老师商谈合作事宜。王老师对红旗渠情有独钟,多次来过林州,对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怀有深厚的情感。加之傅玉生和王老师合作了多首歌颂红旗渠的歌曲,关系相当融洽。王老师多才多艺,作曲、写词、编导样样了得。王老师作曲的《推车歌》在林州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成为林州的市歌。一谈合作,王老师十分高兴。于是,说干就干,就有了这俩人朝夕相处,吃住在宾馆,专心致志搞创作的这一幕。

郑州的街头记不住傅玉生,可傅玉生对郑州夜晚街头的面,永记心头。那热腾腾的烩面里,有滚烫的热汤,那是傅玉生沸腾的激情;宽宽的烩面片,是经过拉伸后的涅槃,更是傅玉生积淀多年的情愫爆发后的呐喊!

回忆当时情景,傅玉生对王老师竖起大拇指。王老师看了他写的结构大纲,看懂了这个林州大汉严谨的结构中蕴含的深思熟虑后的脉络,当即同意就按这个思路搞。傅玉生一边把所带的资料让王老师看,一边动情地给王老师讲述红旗渠的那些往事。

讲“太行悲歌”,选取了“一桶水夺去一条鲜活生命”的真实故事:“大年三十的晚上,桑林茂老汉从几十里地之外挑来一担水回家过年,新过门的儿媳妇到村头迎接,不慎被山石绊倒,一担水洒了个精光,儿媳妇又气又愧,悬梁自尽,桑林茂一家悲痛欲绝,逃荒上了山西,从此杳无音信。”展示了旧社会林县缺水的悲惨;

讲“太行壮歌”,从不同角度凸显修渠的艰难和林州人的豪迈气概,于是就有了“天当被,地当床,一天只有六两粮;吃野菜,咽麸糠,牵着漳河上太行。十年艰苦把业创,英雄故事永传扬”的太行传奇;

讲张买江父子两代前仆后继修渠的故事,于是就有了“鹦鹉崖、鬼门关,登山更比登天难,前仆后继修大渠,老子倒下儿子干。别嫌年纪小,别嫌身子单,修得清泉滚滚来,爹合眼、爹合眼”的唱段。张买江的父亲牺牲在了修渠工地,13岁的他子承父业到工地修渠,整整修了9年;

讲艰苦创业,讲自力更生,讲林州人不服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生性倔强的战天斗地情怀,于是就有了“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工具自己锻,钻头磨秃咱会补,钢钎打断咱会焊”的工地赞歌。

瞬间闪回,两人穿越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段艰难岁月,闻着红旗渠工地的土腥味,看着漫山遍野招展的红旗,感受着壮汉和铁姑娘们血脉贲张的战斗激情……以青山为背景,工地上流动着一幅幅鲜活的瑰丽画卷,血汗里浸透了林州人的情和爱……

吴祖太的事迹是他们重点选取的一个情节。吴祖太是河南原阳人,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林县工作,担任红旗渠工地的技术员,新婚过后一头扎在工地上,很久没有回过家。媳妇来看他,在路上发生了车祸,为救一个小学生不幸身亡。吴祖太听到噩耗,强忍悲痛,把心思全用在指导修渠上。不久因为进山洞查看险情遇到塌方,被山石掩埋,献出了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他们完全按照真实的情节加以艺术的烘托,尽情地把人们对英雄怀念的情感挥洒出来,塑造了人物,抒发了情感,引起了共鸣。

《推车歌》把林县人不甘落后的犟脾气展现得活灵活现;《山水美如画》,描绘了红旗渠给林州人民带来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红旗渠,你是林州的象征,你是中原的榜样,你是民族的骄傲,你是共和国的荣光,你的精神永放光芒。”犹如壮竹拔节,犹如山峰叠翠,层层推进,句句冲顶,铁锤钢钎奏响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恢弘慷慨壮歌,把全剧推向了收不住的高潮。

一個多星期,他们饱含真情、热血澎湃地用“红旗渠精神”创作出了《红旗渠颂》的初稿,又马不停蹄回到林州,先是在文化系统组织的座谈会上诵读,又给有关领导审核。经反复修改后他们把本子托人送给国家著名剧作家阎肃老师指教。阎老在百忙之中,认真看了剧本,亲笔回复了一封长信,给予了高度评价。阎老说:一、主题立意很好,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二、结构完整。悲歌—壮歌—欢歌,清爽严谨,章法有致,提纲挈领,张驰有度。三、语言流畅,文字清新,明晓通达,干净利落……信的末尾,阎老真情地写道:“我到过红旗渠,我尊祟红旗渠精神,我敬佩林州父老。编演好《红旗渠颂》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阎老还给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整整四页阎老的手稿,傅玉生奉为圭臬珍藏至今。

八月的天气,酷暑难耐。剧本根据阎肃老师的建议,前前后后又改了八稿才基本定型。然后开始由王志敏老师进行谱曲和联系舞美制作,傅玉生开始筹组演出队伍进行排练。

王志敏老师呕心沥血,谱曲、找歌唱家演唱,找乐队演奏,找录音棚录音,到北京找人制作。为了节省开支,住地下室、啃冷馒头,日夜操劳,直到十月份基本完成。

筹组舞蹈表演演员一波三折,由设计100多人缩减到60多人。外聘演员费用太高,除外聘几个主要的舞蹈演员,其余全部就地取才。11月份正式进入排练。

排练场上,宽红布、大白字,如火如荼的感叹号:“奋战六十天,汗珠摔八瓣,我为《红旗渠颂》做贡献!”

舞美在郑州制作,两座能对拉开的“太行山”又高又大,装了整整一大卡车。小道具自己动手制作,像沙包、锤子、钻子、钢钎等。傅玉生的姐夫是个木匠,这几年一直当门卫,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重操自己的木匠家具,每天在文化馆的院子里锯呀、砍呀、漆呀,做成了一大堆锤钻钢钎,还有风箱、铁砧等物件,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2005年12月31日晚上,林州人民剧院,楼上楼下,1500多个座位,坐的满满当当,连两边走廊和后排的空当都站满了人。

随着雄壮浑厚的音乐,特邀河南省话剧团男主持人深情道白:这是一部史诗,一部关于红旗渠的史诗,一部关于红旗渠立体的、多元的、全景式的、艺术化的史诗。因为是史,创作中他们将用真实的声音,去咏叹太行儿女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因为是诗,他们将用人本的视角,去探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无坚不摧的精神内核……

大幕徐徐升起,苍莽雄伟的太行山展现在人们眼前。40名女舞蹈演员身着蓝裙装,组成蜿蜒的红旗渠形象,时而移动,时而漂流,时而变幻,高高地站在山头的男女独唱演员引吭高歌:

在雄伟的太行山上,

红旗渠日夜流淌,

流的是金,流的是银,流的是一渠春光。

壮哉!红旗渠,人类智慧的杰作,

美哉!红旗渠,世间奇丽的风光,

地球上一条蓝色飘带,缥缈,飘逸,飘荡……

观众随着剧情,时而低泣,时而欢呼……悲情处可闻抽泣声,欢庆时掌声如惊雷。

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2006年1日7日,赴省里汇报演出。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省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到场观看,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红旗渠颂》给予了较高评价。王全书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旗渠颂》是继“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巡回展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又一力作。该作品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将交响乐、舞蹈、歌曲、诗歌朗诵、舞台影视等多种艺术手段融汇在一起,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希望通过在全国的巡回演出为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文化产业,宣传河南,解读中原,增辉中原做出新的贡献。第二天,又在河南饭店召开了座谈会,邀请了包括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及省戏研所、省歌舞剧院等有关方面专家二十多人参加,大家对一个县级市能够拿出如此规模的歌舞剧目表示由衷地赞叹。

2006年11月26日,应中宣部邀请,由省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带队进京汇报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连续演出了三场。孔玉芳部长开演前致辞,中宣部领导演出结束后上台讲话,杨贵老书记和演员们合影,祝贺演出成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解放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分别发了消息和报道文章,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为玉工,师友父兄。”傅玉生和全体演职人员,同心协力,如琢如磨,打造出一部厚重而庞大的史诗剧,再现了五十多年前十万太行儿女战天斗地的恢弘场面,擦亮了中华儿女永不服输的灵魂之光!

赴京演出的巨大成功背后,流淌着创作团队的血汗往事。

其中的无奈与心酸,《红旗渠颂》背后藏着多少故事里的故事啊!

《红旗渠颂》问世之初,领导指示要市场化运作,其中最大的苦恼就是经费问题。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剧本创作、音乐创作、音乐合成、制作、舞美设计制作、灯光音响运用、聘请导演、组织演员队伍排练演出,人员工资、吃喝拉撒、车辆费用、制作道具、购买服装,等等、都需要钱,而且不是一笔小钱。

钱从何来?他们先从企业转借了一点钱起步,成立了一个太行文化之声有限公司。文化局长王宏大胆设想,号召文化单位所有人员出资入股,许诺给大家将来演出盈利分红。文化馆压缩了大量开支,市财政拨给艺术团的15万元经费也全部垫上。中间由于几个月没有给演员发工资,外聘的主演和招收的社会上的演员,堵住傅玉生办公室的门要求工资兑现,不然就要散伙。临去北京演出时,外聘的几个男舞蹈演员突然要求涨工资,不然就罢工不去,气得傅玉生当即把他们开除,临时找演员替补。为“找米下锅”,他们派骨干赴山西太原、长治等地找有实力的林州建筑业老板联系,以每场8000至10000元的价格寻找演出台口。一次演出结束饮酒座谈,建筑业老板倒了满满两玻璃杯山西汾酒,说干一杯演一场,一场一万,局长王宏端起杯一口干了,足足有四两,傅玉生也不甘示弱,也端起杯子一口干了,就这样又给建筑队加演了两场,演出结束建筑业老板就把两万元现金拿到了台上。俩人虽喝得酩酊大醉,差点喝到胃出血,但为了艺术团的生存,他俩只好豁出去了,醒来只当没事一样。说起来林州的建筑工匠们常年在外确实也很辛苦,偶然能看到家乡人的文艺节目都很兴奋,演出现场欢声笑语,工友们把微笑挂在了脸上,把疲劳甩给了掌声,乡音乡情也把红旗渠的精神凝在了他乡,在谁都不容易中化为了无穷的力量!

世事难料,让人始料不及的是,2006年1月29日,大年初一,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临淇镇付村山坡旧庙旁的鞭炮库房发生了爆炸,正在参加庙会活动的群众无故受到波及,造成了一场严重的意外伤亡事故。这场灾难给市领导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有局一级的机关领导全部参与处理后事,原计划正月初八开始《红旗渠颂》的新一轮演出暂时告停,从郑州拉来的灯光音响等设备,没有卸车就原封不动地拉了回去,巡回演出也就此搁浅。为了保持演员队伍不致解散,中间他们又断断续续联系有实力的企业出资演出了几场,勉强给演员补发了工资。一直到当年的11月中旬,接到通知要进京汇报演出,才又重新做了精心准备。

在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时,傅玉生感慨万千,提笔抒怀:“文化人何敢穷折腾,转眼世事皆烟云。呕心沥血终不悔,后人评说过与功。”

多年后傅玉生说起这几句话,依然能听到他那沉重的扼腕叹息声……声声叹息里,饱含着对红旗渠的百般深情,也道出了机遇对于基层文化创作者的弥足珍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红旗渠颂》到全国巡回演出没有成行,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时不时想起,傅玉生总觉这件事没有完、也不会完。手里有剧本,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呈现,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等待,也是一种情怀!

2018年8月的一天,中州裕丰国际酒店董事长杨曙峰先生约他到办公室一叙。正是这次畅聊,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旗渠颂》有了重生的機缘。

杨曙峰目光独到,其远见卓识和儒商情怀,在林州有口皆碑。做企业几十年,一步步壮大发展,拥有酒店、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多种产业。叙谈中,杨曙峰说想涉足文化产业,问傅玉生有没有这方面的项目,他出口就谈了《红旗渠颂》,杨曙峰听了很感兴趣,当即拍板投资。

幸遇知音,喜出望外;接受重任,雷厉风行。傅玉生立即着手搜集资料、剧本、音乐、视频,紧接着便开始筹组演出队伍。十三年苦等,终于等到这一天!傅玉生仿若重生,喜极而泣!

只要能重圆梦想,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当年参演的姑娘、小伙早已结婚生子,大多早已改行或养家糊口忙于生计。傅玉生和杨曙峰利用微信、电视播发了招聘广告,10月15日组建了新的队伍重新排练。

傅玉生再赴郑州邀请王志敏老师合作。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谈起红旗渠更是滔滔不绝。一听说要复排《红旗渠颂》,王老师兴致极高,很激动、也很期待。

时隔多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视角、审美口味都在变。为了适应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们重新对剧本的结构进行了梳理。

序幕由原来的“地球上一条蓝色飘带”那种较为华丽的场面改为“水啊水”,把旧社会林县缺水的情景一下子推到观众面前,人们从崖石缝里接着一滴一滴渗出的水活命,干涸的土地张着大口,找水的人群扶老携幼排着队,有的提着水罐,有的担着水桶,有的推着独轮车,行走在长长的山道上,突出了水比油贵、水比血贵、水比穷人的命还贵的境况,为修渠引水做了有力的铺垫。

太行悲歌—太行壮歌—太行欢歌的结构依然保留,个别情节作了调整,突出了壮歌里的悲壮。比如鹦鹉崖一场,开山放炮,山崖崩塌,一下子死伤了多位民工,人们擦干眼泪,前仆后继,子接父棒,继续奋斗。吴祖太一场,一改原来夫妻二人对唱叠舞,生死相恋,深情倾诉的梦幻场景,改用纪实的手法,用群众悼念的方式烘托英雄的形象。一段气壮山河的男高音《山魂》,唱出了人们对英雄的不舍与怀念。

问一声苍天啊,为何这样无情,

问一声大地呀,为何这样不公,

修渠大军里呀,他是绘图的才俊,

十万民工里呀,他是设计的精英,

他是一个好人呐,他还这样年轻。

……  ……

英魂永远萦绕在红旗渠畔,

英名永远镌刻在太行山峰!

红旗渠通水庆典是他们此次改版的重点。他力求将少年时在山头上看到的壮观场面,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而让红旗渠通水随着“通水了”一声呼喊,在舞台上奔涌而出,他们确实费了一番工夫。从最初的设计焊接水箱,到最后在舞台前挖沟蓄水,几经调试,昼夜试验,终于达到理想效果,那一刻,掌声雷动,水声哗哗,全剧达到了高潮。舞美设计也颇具匠心,层峦叠嶂的“太行山”配以现代电子屏幕,亦真亦幻,大气恢宏,场面壮观。

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又是几个月紧张的排练,又是多少心血、多少汗水的激情流淌。2019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54周年纪念日,改版复排后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近紅旗渠》在新建成的剧场隆重上演。

又是一场盛宴,又是一次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宏大的演员阵容,宏伟的巨制场景,全新的舞美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观众颇为震撼。剧场里人们悲泣、感慨、兴奋、欢呼,群情振奋!

“通水!”

哗哗的渠水,顺着“分水闸”一直流到观众的心里。演员舀起甘甜的水,那举起的又何止是一碗水啊!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近红旗渠》,在“共和国的荣光”高亢的旋律中进入尾声,悬在傅玉生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这是他用15年献给红旗渠一份厚礼。站在舞台边的灯影里,他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红旗渠的情缘永远未断!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林州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项城市审计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传承红旗渠精神要有创造性思维
有你才算楚天阔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