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述祖受业门人考

2020-07-06沈明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嘉庆

沈明杰

摘    要:作为清代常州学派的核心人物,庄述祖治学研求精密,于世儒忽不经意者,覃思独造。庄述祖身为庄氏家学的重要传承者,平生著述颇多,不仅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生平亦授有不少门人弟子。通过对相关诗文集及行状、墓志铭等文献资料的查考,知其受业弟子至少有数十人之多,其中可考者有宋简、庄绶甲、臧庸、臧礼堂、丁履恒、洪饴孙、刘逢禄、宋翔凤、庄又朔、庄循博、张成孙等人。

关键词:庄述祖;常州学派 ;受业门人;臧庸;洪饴孙;刘逢禄;庄绶甲;宋翔凤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34-08

一、引言

庄述祖,字葆琛,号珍艺,晚号檗斋。江苏常州武进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选山东昌乐知县,调潍县知县。以卓异引见,檄授曹州府桃源同知,才一月以乞养归。所居室曰珍艺宧,后人称之为珍艺先生。生平著述包括《尚书今古文考证》《珍艺宧文钞》《诗钞》《弟子职集解》《历代载籍足征录》等数十种。作为清代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述祖不仅学问精湛,生平所授门人弟子也有很多,然而目前学界尚未对其受业门人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王逸明《武进庄存与庄述祖年谱稿》载:“据谢忱《张惠言先生年谱》乾隆五十四年(1789)称,张惠言之子张成孙(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字彦惟)亦曾从庄述袓学。可知述祖归里后所教不限庄氏一族。”[1]此处只对庄述祖门人弟子情况略作推断,然所记受业门人数目不详,也未有作更进一步的考察。其实,据洪符孙《敕授文林郎湖北东湖县知县先伯兄行略》推断,庄述祖受业弟子至少有“数十人”[2]444。本文通过对所见诗文集及行状、墓志铭等文献的查阅,知从庄述祖学而可考者有宋简、庄绶甲、臧庸、臧礼堂、丁履恒、洪饴孙、刘逢禄、宋翔凤、庄又朔、庄循博、张成孙等人,并对他们建立在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学术交流加以论述,以期从中窥见庄述祖学术传承之全貌。

二、庄述祖受业门人考述

(一)宋简

宋简(1757—1821),字粹心,又字长文,号西樵,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宋翔凤之父,庄述祖妹夫,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三甲第五名进士;署云南通海知县,补授丽江知縣;嘉庆七年(1802)改贵州,补玉屏知县,历署水城通判、平远知州;嘉庆十七年(1812)因疏防监犯自尽革职;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山东高密知县,卒于任。工书善画,写梅学金俊明,兼作墨兰。亦工白描人物、仕女,精篆隶,工诗文,著有《说文谐声》《浮溪草堂集》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宋简二十岁,娶庄述祖之妹庄孺人,从庄述祖学古文词。宋翔凤《朴学斋文录》卷四,《先府君行述》:“府君年二十,娶先妣庄孺人,日侍重亲之养,晩则一灯相伴,攻苦达旦。时场屋骛为声华炳烺之文,府君则从妻兄庄葆琛先生学为古文词。”[3]398宋简少壮肆力文史,学识所到,悉融合为科举之文,庄述祖对此评价为“纡余畅达,似欧阳子。”[3]401

(二)庄绶甲

庄绶甲(1774 —1829),字卿珊,江苏武进人,庄逢原之子,庄述祖侄,以附监生考取州吏目。庄存与所著诸书,多未刊布,绶甲次第付梓,已刻者则续补未备,惜刊刻未竟而卒。著有《尚书考异》三卷,《释书名》一卷,所撰《拾遗补艺斋文钞》一卷、《诗钞》一卷、《词钞》一卷,辑入《拾遗补艺斋遗书》。

庄绶甲“少受业于述祖,日从讲论”[4],诸子当中属绶甲“得之最详”[5]3110,尽通方耕《公羊春秋》《毛诗》《周官》之学。由于庄绶甲为后辈中学术表现尤为突出者,所以“尤为珍艺先生所爱重,凡所著述,常与上下其议论而资其佽焉”。[6]36李兆洛又在《附监生考取州吏目庄君行状》中说:“珍艺先生于诸子行尤器识君,有所得辄相披示,君亦能以颖悟之思,出所见相佽益。”[6]236可见,庄绶甲颇受庄述祖的赏识。

在与庄述祖的日益密切的学术交流中,庄绶甲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与启发,其所著《尚书考异》和《尚书集解》,与庄述祖的督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庄绶甲《尚书既见跋》:“从父于诸兄子中,尤好为绶甲讲论,令为《尚书考异》;绶甲又私述所闻,为《尚书集解》,以《诗》《书》通《春秋》之大义,冀承先业而未能也。”[7]402因此,庄绶甲对《尚书》学的理解及观点很大部分都源自庄述祖。

此外,庄绶甲于古文篆籀之学,亦与述祖常有交流。庄绶甲以古文大小篆请教于述祖,述祖撰《复从子卿珊询古文大小篆书》[8]118-119,对大篆之所以有籀文之别称,作出详细解答。庄绶甲在随后的回信《再答从祖叔父保琛先生》[7]408中,对述祖的观点表示钦服。

(三)臧庸

臧庸(1767 —1811),本名镛堂,字在东,又字东序,后改名为庸,字用中,一字西成,室名拜经,江苏武进人。与弟臧礼堂同师卢文弨于龙城书院,尽得其学,并从钱大昕、段玉裁等讨论学术。精研经学,治学根据经传,剖析精微。擅长校雠,嘉庆初,助阮元编纂《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誉之为“校书天下第一”。一生困于场屋,以诸生终。著有《拜经日记》十二卷、《拜经文集》一卷、《月令杂说》一卷、《孝经考异》一卷、《乐记二十三篇注》一卷、《拜经堂文集》五卷等。

臧庸从庄述祖学始于1786年。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二《刻蔡氏月令章句叙》:“镛堂年二十,始知治经,即创端《月令》,据《吕氏春秋》以校《小戴记》,塾师郑清如、乡先生庄保琛见而奖异之,遂欣然有志于学。”[9]513臧庸“年二十”,为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年。可见,促使臧庸有志于治经,庄述祖起到了重要作用。又《拜经堂文集》卷三《与庄葆琛明府书》:“先生之诲庸读书也,庸方弱冠,知之最深且久。”[9]556“弱冠”即为臧庸二十岁之时。此后,臧庸对庄述祖学问有着逐渐深入的认识,对庄述祖之夏小正研究,臧庸“闻之庄葆琛先生说,以《夏时》为明堂阴阳经,《夏小正》为传”[9]514;对庄述祖之校书成就,臧庸同样佩服不已,宋翔凤在《庄先生述祖行状》中说:“今本《列女传》文王太姒条乙去数行,以为后人羼入,后吴门顾氏得宋本,则无此数行,臧文学庸叹服焉。” [5]3110

乾隆五十四年(1789)冬,臧庸从庄述祖那里借来明嘉靖十七年(1538)吴元恭本《尔雅》,用以校明天启丙寅(1626)郎奎金《五雅》本,“始知郎本尚多窜改”[9]516。又《拜经堂文集》卷二《书吴元恭本〈尔雅〉后》:“同里庄葆琛先生家藏此本,得借读相参校,缀数语于后以归之。”[9]521也是在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臧庸在写给友人顾文炳(字子明)的信中,以庄述祖书塾之名勉励其志。《拜经堂文集》卷三《与顾子明书》:“庄葆琛先生颜其书塾曰‘辨志,此二字仍学者顶门一针。足下欲从师,当先辨志。志在读书乎?志在科名乎?读书当先通诂训,始能治经。”[9]575言语中对庄述祖推崇备至。

嘉庆五年(1800),洪亮吉以言事获罪,遣戍伊犁,五月赐还,九月归乡。次年,居于家乡时,“其于庄大令述祖,臧明经镛堂,则时时相与商榷经义,屡有辩证焉”[10]。

嘉庆十四年(1809)十一月廿七日,臧庸致信庄述祖,举《论语·学而篇》首章为例,论古书用韵,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皆“单句首尾自为韵。”[9]556并且颇为自负地说:“学问之道,贵在虚已受益,亦贵独断不疑。庸之言韵,往往与嘉定钱詹士、高邮王观察暗合,而精密实过于二家。”[9]556认为他自己言韵之精密超过了钱大昕、王念孙。然而,以目前所见臧庸论韵之文,此语未免言过其实,臧庸之所以这么说,实因他“天性憨直,有言必尽,欲少宛委一字而不可得”[11]。同年季冬,庄述祖为臧庸《拜经日记》题辞,称其书“旁通曲证,精之至矣”,并给臧庸提出“论韵四卷,或另为编次”[12]的建议,亦不以其说为然。《拜经日记》卷首《赠言校勘里居姓氏》亦有庄述祖在内。

以上可见庄述祖对臧庸学术之影响,在臧庸去世后,宋翔凤在《亡友臧君诔》中即有“繄余伯舅(葆琛先生),绝学是追”[3]390-391一语。

(四)臧礼堂

臧礼堂(1776—1805),字和贵。江苏武进人。臧庸之弟。精小学,善校雠。精研《说文解字》,深受段玉裁、王引之推重。浙江巡抚阮元闻其名,延至杭州。嘉庆二年(1797)与兄臧庸助阮元编《经籍籑诂》。母疾,割股和药以进,竟早卒。后人私谥孝节先生。著有《说文引经考》十三卷、《尚书集解案》六卷、《三礼注校字》六卷、《春秋注疏校正》六卷等。

臧礼堂初从其兄臧庸学,后师事钱大昕,学问大进。除此之外,与其兄臧庸相似,臧礼堂亦曾师事庄述祖,并常与之论难。宋翔凤《忆山堂诗录》卷三《臧叔子礼堂挽诗》:“家传拜经业,夙昔师难兄,雅故耽吾好,小学殊有名。巫山亦卓荦,珍艺尤研精,往往揖让间,后起前师惊。”[13]271

嘉庆十年(1805),臧礼堂不幸英年早逝,其生前在小学方面用功极专,鉴于许慎《说文解字》“世所行系传本,残缺不完”[8]95,从而对南唐小徐本进行纂辑,考其异同,订其讹缺。可惜天不假年,于嘉庆十年(1805)甫竟而殁。臧庸对其弟之死,倍觉哀恸,痛呼“杀此孝贤,几疑造物之不仁矣”[14]。对于亡弟生前的这部遗著《小徐说文纂补》,臧庸格外重视,特请庄述祖为之作叙。庄述祖不负臧庸所托,在其所作敘中,对臧礼堂作出高度评价:“于古人之学,其有不合者鲜矣。”[8]95

(五)丁履恒

丁履恒(1770 — 1832),字道久,号若士,晚号东心,一作冬心。江苏武进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嘉庆十三年(1808)召试二等,充文颖馆誊录官,授赣榆县学教谕。道光七年(1827)官山东肥城知县。喜言经世之略。少从长兄履泰学,后师事卢文弨、段玉裁、张惠言、恽敬等,研精声韵训诂之学,治经无汉、宋门户之见。工词曲、书画,诗文亦名盛于时。著有《谐声表》十卷、《思贤阁词草》二卷、《思贤阁诗集》八卷、《文集》四卷等。

丁履恒既以庄述祖为友,亦以其为己师,他在与友人王念孙通信中称自己 “年十八,从先师卢绍弓先生游,以《音韵》三篇为挚介,而见段若膺先生,继又与庄潍县述祖、张编修惠言为师友,益得括其新知。”[15]56丁履恒十八岁时,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吴育《敕授文林郎山东肥城县知县丁君家传》:“同县庄葆琛、张皋文、恽子居皆其师友,文章学术,淬厉磨濯,于汉、宋诸儒,必求有得于心,不务立门户。”[16]可见,庄、丁之间的师友关系,对丁履恒的学问长进大有裨益。

自丁履恒接触到庄氏之学,其治学风格也愈益受之影响。如他发挥庄存与之学,著《春秋公羊例》;所撰《形声类篇》一书,则守庄述祖之说,分古韵为十九部,并在写给王念孙的书信中坚持这一观点:“今蒙进而教之,益不胜雀跃,鹤望尊恉,分二十二部,祭月别出,发端先生,幸得承教,其于鄙见十九部中,复出至质一部,缉盍二部,履恒尚心知其是,顾尚未重加搜讨,未敢强为苟同。”[15]56-57可见受庄述祖影响之深。《珍艺宧文钞》卷六有《答丁若士说毛诗书》[8]116,也可见两人之间的密切学术交流。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丁履恒在给臧庸的复信中,述及庄述祖对自己为学之道的教诲。《拜经堂文集》卷三《附丁道久答书》:“幼不肯勤诵读,务为强记,亦鲜外好性喜博览古人之书,时出已意为诗文见者,或奖许之,即亦不自知其非也。后庄先生袌济教之,以为为学贵先读书,始稍稍欲致力焉而未竟,今从吾师游,谫陋之识,自愧多矣。”[9]576该信附于《拜经堂文集》卷三《与丁道久书(庚戌仲春)》后,可知应当写于“庚戌仲春”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月以后。

道光三年(1823),丁履恒在写给赵怀玉的挽诗中,深情回忆过往至交,其中就包括庄述祖在内。丁履恒《思贤阁诗集》卷八《赵收庵先生挽诗》:“酒政三径蒋(立庵太守,萤溪通守),清谈漆园庄(亭叔中允,葆琛、乐间两大令,虚庵刺史)。”[17]

(六)洪饴孙

洪饴孙(1773—1816),字孟慈,一字佑甫。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洪亮吉长子。嘉庆三年(1798)举人,四试礼部不售,以荐卷挑取国史馆誊录,誊录期满,选授湖北东湖(今宜昌市)知县,抵任八阅月而卒。其学博闻强识,于经通小学,于史通地理、氏族、目录、职官,而于亡书之学尤精,拾遗补阙,足以成一家,著有《世本辑补》十卷、《补三国职官表》三卷、《史目表》二卷、《毗陵经籍志》四卷、《补续汉书艺文志》三卷、《青崜山人诗》十卷等。

洪饴孙在四岁时,就得祖母蒋太宜人授以《大学》与《中庸》,“日十数行,晨起背诵声琅琅。”[2]444然而就在当年十月,祖母旋即去世,父亲洪亮吉又在外幕游,不及亲自授经。待洪饴孙年纪稍长,已能自立于学。年十六,“负笈从庄葆琛先生游,先生名字述祖,为里中硕儒,于门徒数十人中最重兄。时义之外,从观所贮经籍,兄日质疑义数条,皆颖悟通解,始为说经考证之文。”[2]444是年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是为两人师生关系建立之始。又吴育《皇清文林郎湖北东湖县知县洪君传》:“君幼从庄珍艺、达甫两先生受经,而与同县庄曾仪传永、丁履恒道久……为文学之友。”[18]可见,庄述祖是洪饴孙的重要启蒙恩师。

嘉庆十年(1805),洪饴孙作有《春雨怀人诗五十首·庄葆琛师》:“十载居繁剧(官山东潍县知县),谈经总不忘。微言疏小正,精义补三苍。报最辞东海,耽间奉北堂。师传吾自愧,未敢注凡将。”[19]408诗中概述了庄述祖的学术特点,同时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是诗无明确写作时间,但一则在《春雨怀人诗五十首》怀张问陶一诗中注有“新由翰林改官御史”[19]409一语,据胡传淮《张问陶年谱》“嘉庆十年”条:“九月二十八日,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20]二则另有怀伊秉绶一诗中注有“以惠州博罗案罢官,谴戍伊犁,奉旨免行……今知扬州”[19]409,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八《秩官四》[21]可知,伊秉绶于嘉庆十年(1805)始出任扬州知府。可知,《庄葆琛师》亦作于是年。

(七)刘逢禄

刘逢禄(1776 —1829),字申受,号申甫,别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庄述祖外甥。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补仪制司主事。著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一卷、《发墨守评》一卷、《左氏春秋考证》二卷、《夏时经传笺》一卷、《卦气解一卷》、《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四书是训》十五卷等。其祖父刘纶,仕至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傅。

刘逢禄最早接触到庄述祖之学,是在他十五岁那一年。刘逢禄《刘礼部集》卷二《夏时等列说》:“余年十有五,治《公羊春秋》条列之学,舅氏庄珍艺先生为言《夏时》之等,文约而旨无穷,与《春秋》相表里,出所著《说义》初本,读之。”[22]36是年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

他们之间师生关系的确立则在嘉庆二年(1797)。这一年,庄述祖自济南乞养归。《珍艺宧文钞》卷七《先妣彭恭人行述》:“吾母年近八旬,长子夭殁,遂请于大府,愿乞终养,奉母回籍,且请先行离任,俟后任清查经手仓库具结后,然后通详檄署曹州府同知。不孝即于同知任内详请终养,时嘉庆二年(1797)七月十五日也。九月,不孝奉吾母南归。十月抵家。”[8]127庄述祖归乡后,除了“色养著书”[5]3109,还指点刘逢禄群经家法。刘承宽《先府君行述》:“从舅庄先生述祖自济南乞养归,与语群经家法,大称善。时庄先生有意治《公羊》,遂缀业。府君复从受《夏时》等例及六书古籀之学,尽得其传,学益进。庄先生尝曰:‘吾诸甥中,若刘甥可师,若宋甥可友也。”[22]209自此,刘逢禄经过庄述祖在经学方面的点拨,“始知两汉古文今文流别。”[22]177

嘉庆三年(1798)冬,刘逢禄以庄述祖所著《夏小正经传考释》《注补夏小正等例》《夏小正等例文句音义》等书卷帙繁多,不便研读,乃取其精华,择为一卷。刘逢禄《刘礼部集》卷二《夏时等列说》:“庄氏所著《考释》《注补》《音义》等书,多至数十万言,虑学者不能尽读。嘉庆三年,冬日多暇,撮其大要,为笺一卷,用申引而不发之旨。成学治古文者童而习之,条理五经,庶几得隐括就绳墨焉。”[22]36

庄述祖对刘逢禄学术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具体而言,有两点值得一述:

其一,指点刘逢禄撰书。刘逢禄著有《诗声衍》一书,撰书过程中曾呈此书请正于庄述祖。庄述祖阅后,在复信《与刘甥申甫书》[8]117中给予肯定,稱“部分较前益密,幸即成之”,并提出几点建议:一则于今韵四声梗概,应再“细考其合韵之见于《诗》及传记者,以通其变,亦不必拘拘于《说文》谐声之不可通者,以小篆多秦、汉人造,不必尽合古人也”,盖因庄述祖以为精于古籀方能考《毛诗》之谐声,秦汉所造小篆已不尽合古人;二则云“向云泰类无平声,以其同用者少,亦非确论。今以各部入声别为一部,则此等枝辞,尽可删矣”,并称赞刘逢禄“识高思深,若得成书,必能信今传后”,充分给予鼓励。

其二,《尚书》学领域的影响,则表现有二:首先,庄述祖治《尚书》,“推本《书序》”[23]首页,刘逢禄曾受其详释《书序》,由此著有《书序述闻》一书。是书较多记载“庄先生曰”庄述祖所阐释的经义。对比之下,书中很多内容,都是源自庄述祖的尚书学著作以及《珍艺宧文钞》等书。如《书序述闻》中“西旅者,西戎也……而扬子云乃谓《书序》不如易固哉”[22]115-116这段内容,实际上源自庄述祖的《珍艺宧文钞》卷三《旅獒序说》[8]39。因此,《书序述闻》的“述闻”一词之意,正是叙述从庄述祖那里耳濡目染所得来的见闻。①其次,刘逢禄另著有一部《尚书今古文集解》,至于著此书的原因,也与庄述祖有着莫大关联,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尚书今古文集解》何为而作也?所以述舅氏庄先生一家之学,且为诸子授读之本也。嘉庆初,先生归自济南,余始从问《尚书》今文古文家法及二十八篇叙义,析疑赏奇,每发神解。忽忽数十年,久不省录。今年夏,先生子循博来京,旋卒旅寓,启其行箧,而先生所为《书序说义》一卷,《尚书授读》一卷在焉,寻绎洛诵,音容如在。先生学通仓籀,温故知新,其所创获,近轹诸儒,远质姚姒,所恨记录过疏,引而不发,亦有亲承口授,或反缺然,绪论微言,不著竹帛。传而不习,自古叹之,湮没骎寻,玩愒滋惧,爰推舅氏未竟之志,缀为是编。”[22]168刘逢禄在这里说出撰写《尚书今古文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意欲继承庄述祖未竟之志。“循博”即庄循博(1801—1824),据其“旋卒旅寓”之卒年,可知“今年夏”即1824年。

对于庄述祖的学术和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影响,刘逢禄在所作《岁暮怀人杂诗十六章》中不仅对庄述祖作出“珍艺益精眇”的高度评价,还作诗曰:“廿年正《夏时》,绝学三代表;晚岁穷古籀,匡许到秋秒。至乐无与谈,见我廪囷倒;淫思欲骨立,谏果知味妙。”[22]203既肯定了庄述祖《夏时》《说文古籀疏证》的学术价值,又感念其谏学,从而使自己得知古籀之学的妙味与乐趣。

(八)宋翔凤

宋翔凤(1779—1860),字虞庭,一作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庄述祖外甥。嘉庆五年(1800)举人,二十一年任泰州学正,二十五年卸任。道光七年(1827)为旌旗训导,后摄令湖南新宁县,大吏赏其才干,以州牧致仕。著有《论语说义》十卷、《论语郑注》十卷、《四书释地辨证》二卷、《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大学古义说》二卷、《过庭录》十六卷等,汇为《浮溪精舍丛书》。

嘉庆四年(1799),宋翔凤随母归省,其母命他留在常州,在这期间,得到舅父庄述祖授以稽古之道,因而得闻家法。宋翔凤《庄先生述祖行状》:“翔凤先母,为先生女弟,己未岁归宁,命翔凤留常州,先生教以读书稽古之道,家法绪论,得闻其略。”[5]3109“己未”为嘉庆四年即1799年。此后,两人之间在学术上交流日益密切。

嘉庆十年(1805),宋翔凤乙丑科未中试,寄居京师朱珪相国府第,约有半年之久。是时,庄述祖《夏小正》之学已有所成就,为夏《易》补亡的心愿已经达成,然而由古籀以溯古《归藏》的目标还未实现,因此在《答宋甥于廷书》中对宋翔凤颇多期许,称:“今就许氏偏旁条例,以干支别为叙次,亦始一终亥,名曰《黄帝归藏甲乙经记字正读》,意欲以此书与《夏小正》等例,为夏商之《易》补亡,未知能竟其业否?如精力不继而中辍,尚望吾甥与卿珊续成之。”[8]117从这封书信中可知,宋翔凤在《庄先生述祖行状》中稱自己“为四方之游者十年于兹,每于邮书中闻先生发明《归藏》之说”[5]3100,确为事实。

嘉庆十七年(1812),宋翔凤在与友人庄缤澍和诗中,自谦文章经术不及舅氏庄述祖:“为我起居外王母,且言学古差辛勤。人间谓我酷似舅,文章经术吾何有。一缄烦致渭阳情,落落千年愿无负。”[13]295

嘉庆二十年(1815)初,宋翔凤从家中北上赴山东滕县讲席,行船路经常州时,与赵怀玉、陆继辂、庄绶甲等人集,有诗纪念庄述祖:“耆旧频惊异物迁,灵光犹见两名贤(谓葆琛舅氏暨味辛先生)。著书各积一千卷,名世都逢五百年。”[13]312是诗系于“乙亥”后,“乙亥”即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

嘉庆二十一年(1816)六月,庄述祖卒于武进,数月后,宋翔凤应其孤子庄又朔所请,为之撰写行状,并系之以诗:“痛闻属纩晨,见忆犹不置。匪徒甥舅恩,更积师弟谊。愿得留此身,兢兢寻失坠。精神愁未充,勉强托遥思。”[24]83师生之谊,感人至深。

嘉庆二十四年(1819),宋翔凤路经潍县,撰诗纪念庄述祖:“余舅宰斯邑,星周隔两番。至今闾阎口,犹怀父母恩。”[24]91充分肯定庄述祖就任潍县时的治理功绩。

道光五年(1825),宋翔凤回忆昔日观是楼中问字庄述祖的情形,有感而发,撰诗纪之。宋翔凤《洞箫楼诗纪》卷八《常州书感》:“千秋消息许微参,万卷纷纭记讨探。愿得过江尊郑氏,每思乞墅痛羊昙,风来月榭春空在。水满云溪梦已酣,观是楼中前迹杳,只教冷遍旧书龛(余曩从舅氏问字居观是楼)。”[24]139

从以上诗文中,可知宋翔凤受庄述祖影响之深,这种深刻影响,还可从宋翔凤与友人的谈话中窥见一二。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于庭先生乃庄葆琛先生之甥,能传庄氏之学,尝语余曰:‘子见归藏之易乎?余曰:‘未也。先生曰:‘《说文》始一终亥之书,即《归藏》也。余不能通其说,因亦不问。后以语戴子高,子高曰:‘此皆庄氏之微言,先生没,微言绝矣。”[25]庄述祖认为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其微恉“在始一终亥之次弟,至其分析小篆,推衍偏旁,闻疑载疑,为之解说,固不必尽合古文述作之遗意”[8]119,宋翔凤传庄述祖之学,显然深知这一观点,并在对俞樾的谈话中有涉及,俞樾不明就里,后与戴望说及此事,始所醒悟。因此,俞樾在《宋于庭先生翔凤重赴鹿鸣宴以诗为寿》诗中有“无忌得名原似舅,康成绝学合传孙”[26]一语,以此说明宋翔凤与庄述祖之间学术传承的紧密关系。李兆洛也在《洞箫楼诗纪序》中说:“长洲宋于庭为吾邑庄葆琛先生之甥,而能承其学,综括周秦两汉诸儒,抉其大义。”[27]

宋翔凤晚年所著《过庭录》,为数十年来的读书札记,该书辑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在这本书里,他仍不忘庄述祖昔日的教诲。《过庭录》卷六《尚书谱》:“谨案,孔子序《周书》,自《大誓》讫《冏命》,皆《书》之正经,以世次,以年纪,其末序《蔡仲之命》《粊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五篇者,幼尝受其义于葆琛先生。”[28]472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皆得自庄述祖之说。例如,《过庭录》卷五《尚书略说下》:“九年,武王观兵。”[28]455认为武王观兵在九年。实际上这一观点正是源自庄述祖,他在《珍艺宧文钞》卷三《大誓序说》中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武王即位,修文王绪业,九年而东观兵,至于盟津”[8]117。因此,谭献对《过庭录》一书曾有评论:“宋氏说《书》推庄先生遗绪。”[29]4

另外,庄述祖生前所留存于世的著作,经过庄又朔、庄文灏和李兆洛等人的努力,相继刊行,合订为《珍艺宧遗书》。但也有疏漏之书,未有付梓。如庄述祖所撰《尚书记》,未被收录进《珍艺宧遗书》,宋翔凤主动担负起传承舅氏之学的责任而予以刊刻。宋翔凤《尚书记·序》:“先生尝以古籀、大篆读正《逸周书》,具有成编。迨捐宾客,翔凤方官泰州,未能闻枕膝之言,后娄问诸外弟,则出《尚书记》,为先生次子又朔稚蓂手录。兹距先生之殁已卅七年,稚蓂之殁亦将卅年。敬梓此书,以惠来学。他日如得所校《周书》全本以行,则所深冀矣。时咸丰三年正月廿二日外甥长洲宋翔凤谨记。”[23]首页“咸丰三年”即1853年。又谭献《复堂日记》卷一:“庄述祖先生《尚书记》,遗书未刻,宋于庭刻之《浮溪精舍丛书》中。”[29]3《浮溪精舍丛书》另收有庄述祖《石鼓然疑》一文。

(九)庄又朔

庄又朔(1795—1834),字稚蓂,江苏武进人。庄述祖次子。幼承庭训,学有家法,工篆籀楷书,秀润似文征明。[30]

庄又朔精于篆籀楷书,宋翔凤在《庄先生述祖行状》中称庄述祖“其摹写钟鼎彝器释文,皆出次子又朔手。”[5]3100同时,作为庄氏子孙的一员,庄又朔身负传承家学的重要使命,对父亲庄述祖的著作用功甚勤。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卷十一《节录寄左蘅友侍郎书》:“葆琛先生子又朔,字稚蓂;叔讷大令子振鑅,字豫堂;稚存先生子胙孙,字子余;皆闭户勤读父书,志承先业。”[31]庄又朔除自己用功以外,也会得到父亲庄述祖的亲自授业。《珍艺宧文钞》卷五《毛诗故训传序》:“余(庄述祖)以《毛诗故训传》授子又朔,仅就注疏中所载传文录之,未遑校正,尝有疑义。”[8]88此外,庄述祖曾赋诗一首,与又朔交流文学方面的看法。《珍艺宧诗钞》卷二《示儿子又朔》:“万古江河孰问津,兰苕翡翠斗鲜新。徐书庾赋千回读,应与齐梁作后尘。”[32]

(十)庄循博

庄循博(1801 —1824),字诜枝,一字绪经,号辛甫。庄述祖五子。

庄循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六岁时已入塾读书,至傍晚归,庄述祖偶授以古歌谣谚。庄述祖《汉铙歌句解·序》:“长夏养疴郤埽,每夕阳西下,幼子循博自塾中出,偶授以《卿云》《击壤》古歌谣谚,不至聱牙。”[33]是序写于嘉庆十一年即1806年。此时庄述祖辞官归乡已有九年光景。

(十一)张成孙

张成孙(1789 — ?),字彦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子。通小学,明算术,工骈文,经学尤精于礼。著有《谐声谱》五十卷、《象形》二卷、《端虚勉一居文集》三卷等。

张成孙所著的《谐声谱》一书,是在其父张惠言《说文谐声谱》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卷而成。在撰写的过程中,庄述祖起到了很大作用。《清史列传》载:“惠言著《说文谐声谱》,未竟而卒。成孙后从庄述祖游,得其大要,乃续成之。卷第篇例,多所增易,凡五十卷。”[34]而在张成孙在《谐声谱》中所撰写的《自序》中,对成书过程有着更为细致的描述:张成孙十三岁时即嘉庆六年(1801),张惠言授其《说文解字》,因“学以缀”,著术成果很少,仅得《象形》一卷。十五岁时,张成孙读其父《说文谐声谱》一书,因学力不足,不明其意。直到张成孙二十二岁时,“馆于庄氏,见庄宝琛先生,先生索稿阅之。盖已区定部分,又为《五论》,以发其凡矣。特前后牾沓,窜乙杂揉,又其说散见,搜辑未竟,先生曰:‘子曷成之?成孙谢不敏,先生示以大要,心窃志焉,已而奔走衣食,仆仆不惶,羁旅无伏案之功,行箧少稽咨之册。忽忽至今,始克属稿。盖出于先君子者半,出于成孙者半,卷弟篇例,多所增易,已非旧观。遂不敢冒先君子之名,弟名之曰《谐声谱》。”[35]张成孙到庄述祖家中拜会,得其指点文字训诂之学,才奠定了《谐声谱》顺利成书的基础,此时为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

三、结语

以上所列庄述祖门人弟子,大多数来自其故乡武进本地,究其原因,庄述祖虽是进士出身,但未能如其祖父辈庄存与、庄培因等跻身一甲之列。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参加会试后,归班铨选将近十年时间,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始得山东潍县知县一职。政治上的不尽人意,使得他将更多精力用于潜心治学。在庄述祖的一生中,除在山东为官以外,大多数时间留在武进授业和治学。宋翔凤对此有评价:“先生积古思,在世罕结交。”[24]84因此,庄述祖治学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极为丰硕,所授学生中也不乏刘逢禄、宋翔凤、臧庸这样的知名学者,其中刘逢禄更是被梁启超列为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一定程度上为庄氏家学的传播和常州学派的光大作出了贡献。

注释:

①不少学者认为《书序述闻》乃述其闻于庄存与,如汤志钧认为:“《书序述闻》即述庄存与之说”。(《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庄存与和经今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页)实际上庄存与死时,刘逢禄年纪尚幼,真正接触更多的是庄述祖,但刘逢禄治《尚书》学根源于庄存与。

参考文献:

[1] 王逸明.武进庄存与庄述祖年谱稿[M] //王逸明.新编清人年谱三种重订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88.

[2] 洪符孙.敕授文林郎湖北东湖县知县先伯兄行略[M] //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宋翔凤.朴学斋文录[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131.

[5] 宋翔凤.庄先生述祖行状[M] //钱仪吉纂.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6]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庄绶甲.拾遗补艺斋文钞[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詩文集汇编: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 庄述祖.珍艺宧文钞[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 臧庸.拜经堂文集[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吕培.洪亮吉年谱[M].上海:上海大陆书局,1933:59.

[11] 严元照.悔庵学文[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67.

[12] 庄述祖.拜经日记·题辞[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9.

[13] 宋翔凤.忆山堂诗录[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臧庸.臧庸致王念孙书:一[M] //罗振玉,赖贵三,笺释.昭代经师手简笺释.台北:里仁书局,1999:61.

[15] 丁履恒.丁履恒致王念孙书[M] //罗振玉,赖贵三,笺释.昭代经师手简笺释.台北:里仁书局,1999.

[16 ] 吴育.敕授文林郎山东肥城县知县丁君家传[M] //丁履恒.思贤阁诗集.常州图书馆藏咸丰四年丁绍基活字印本,1854:卷首.

[17] 丁履恒.思贤阁诗集:卷八[M].常州图书馆藏咸丰四年丁绍基活字印本,1854:15.

[18] 吴育.皇清文林郎湖北东湖县知县洪君传[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46.

[19] 洪饴孙.青崜山人诗[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 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0:108.

[21] 阿克当阿修,姚文田,江藩,等.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八[M].嘉庆十五年刊本,1810:5.

[22] 刘逢禄.刘礼部集[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 宋翔凤.尚书记·序[M] //缪荃孙,辑.云自在龛丛书:第一集.清光绪江阴缪氏刻本.

[24] 宋翔凤.洞箫楼诗纪[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 俞樾.春在堂随笔[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

[26] 俞樾.春在堂诗编[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9.

[27] 李兆洛.洞箫楼诗纪序[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卷首.

[28]宋翔凤.过庭录[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9] 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0] 孙琬,王德茂,李兆洛,等.武进阳湖合志:卷二六[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687.

[31] 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3.

[32] 庄述祖.珍藝宧诗钞[M]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58.

[33] 庄述祖.汉铙歌句解·序[M].道光十四年武进庄氏脊令舫刻本,1834:卷首.

[34] 佚名.清史列传:卷六十九[M]王锺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5570.

[35] 张成孙.谐声谱[M]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69.

责任编辑    赵文清

Research on the Disciples of Zhuang Shuzu

SHEN Mingjie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 Zhuang Shuzu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angzhou School in Qing Dynasty. He devoted himself to academy and proposed his own creative idea targeting the problems often being ignored by others. As an important inheritor of Zhuangs family studies in the Qing Dynasty, Zhuang Shuzu not simply had excellent knowledge and taught many disciples in his life.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ion of his relevant poetry, passage about the authors life story, obituary and other literature reviews, it is known that there are no less than dozens of disciples of Zhuang Shuzu, including Song Jian, Zhuang Shoujia,Zang Yong, Zang Litang, Ding Lvheng, Hong Yisun, Liu Fenglu, Song Xiangfeng, Zhuang youshuo, Zhuang Xubo and Zhang chengsun.

Key words: Zhuang Shuzu;the Changzhou School;disciples;Zang Yong;Hong Yisun;Liu Fenglu;Zhuang Shoujia;Song Xiangfeng

猜你喜欢

嘉庆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明洪武至嘉靖年间广东山水画家概说
喜欢言情剧的嘉庆皇帝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嘉庆《溧阳县志》文学史料价值浅论
《黑龙江外记》字误
清代四川行政区划变迁研究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