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地区豇豆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
2020-07-06刘暮莲沈小英黄向荣黄鹉文
刘暮莲,沈小英,黄向荣,黄鹉文
(1.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植保植检站 合浦县 536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海市536000;3.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农林水利服务中心 海城区 536000)
豇豆是合浦县的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已成为促进该县农民创收和产业扶贫的特色项目,常年种植面积为1.07×104ha 左右,年产量在3.52×105t以上。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豇豆病虫害传播和蔓延,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和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田间调查和生产实践,从农业、物理、生物和科学使用农药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豇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1 豇豆主要病虫害种类
豇豆病害有立枯病、锈病、叶斑病、病毒病、根腐病、疫病、煤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轮纹病、白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害虫有豆秆黑潜蝇、蚜虫、蓟马、豆荚螟、美洲斑潜蝇、地老虎、露尾甲、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大豆卷叶螟、螨类等。其中以蓟马、螟虫、夜蛾等害虫,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锈病、疫病等发生较严重。
2 豇豆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合浦县豇豆病虫害发生日益加重,并有蔓延扩展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重要条件
2005 年,合浦县豇豆种植面积仅有33.33 ha,2006—2010 年豇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稳定在每年3×103ha,2010 年后豇豆种植面积扩大至每年6.67×103ha,近几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年种植面积在1×104ha 以上(见表1)。豇豆的大面积种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也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表1 合浦县豇豆种植面积
2.2 品种引进
近年来,受市场对豇豆产品质量、品味需求的影响,合浦县豇豆品种由原来比较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从广东、江西、云南、湖北、山东、福建等地不断引进新的豇豆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合浦县豇豆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不同产地的豇豆主要病虫发生有差异,因此,随着不断引进新的豇豆品种,一些新的病虫害也随之传入,致使合浦县豇豆病虫害增加、频发。例如,2012 年前合浦县豇豆还未发现有露尾甲发生为害,但是,近几年露尾甲已成为合浦县为害豇豆的主要虫害之一。
2.3 高温高湿气候适宜病虫害的发生
豇豆生长要求高温,耐热性强,生长适温为20℃~25 ℃,在夏季35 ℃以上高温仍能正常结荚,也不落花,但不耐霜冻,在10 ℃以下较长时间低温,生长受抑制。合浦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温、水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 921 h,年均气温22.4 ℃,极端最高气温37.7 ℃,极端最低气温-0.8 ℃,年总积温8 181℃,无霜期358 d,年均降水量1 663 mm,相对湿度75%~80%,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合浦县豇豆习惯栽培时间在每年的2—5 月和8—11 月,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豇豆多种病虫害发生。
2.4 农药禁限使用,可选用有效药剂少
豇豆属豆科一年生植物,总状花序腋生,是以新鲜果荚食用的蔬菜,豇豆从开花到生理成熟的阶段需要经历15~23 d,而豇豆的成品一般在开花以后11~15 d 就收获上市。因此,在豇豆生产中,禁止使用毒性较大和残效期较长的药剂。目前,可供用于豇豆病虫害防控的农药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豇豆病虫害的防控。
2.5 田间肥水管理不当
豇豆在生长期间各个生长阶段对水量与养分的需求量具有不同的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较好。主蔓花絮长至2/3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土壤湿润;在开花结荚阶段,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大,水分、养分要及时补充,保证植株生长和开花结荚有足够的水、养分供应。因此,在豇豆生产中需多次灌水和追肥。但是,当田间灌水管理不当,漫灌串灌,水分太多,对根系的发育很不利,使豇豆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吸收和传导能力,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多次灌水和追肥导致田间湿度大、豇豆生长嫩绿,进而加速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6 一年多茬栽培制度利于病原和虫源积累
合浦县原有的豇豆习惯栽培时间在每年的2—5 月和8—11 月,一年种植两季。受市场对豇豆的需求和种植豇豆经济效益高的利益驱动,近年来,7—10月夏植豇豆面积不断增大,形成一年三季种植的豇豆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改变,增加了豇豆病虫害发生的桥梁田,加速了豇豆病虫害的侵柒循环和传播蔓延。
此外,近年来合浦县春豇豆种植时间提早,易遭受寒害冻害,导致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豇豆价格起伏太大,价格低时,农户放弃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农户为了提高防治效果,盲目加大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农户疏于田间清园工作,不及时清理落花和枯枝叶,病虫源残留大等导致豇豆病虫发生、为害频繁猖獗。
3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水旱轮作
采用水稻—豇豆轮作的水旱轮作方式,即同一田块采取种植一季水稻一季豇豆的种植模式,在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长更快,增加有益的氨化细菌,抑制不良细菌的生长;水旱轮作能改变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农田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原来的优势病虫害不能适应新的生境,抑制了它们的生长,降低了病虫基数,从而可减少病虫害。
3.1.2 清洁田园
豇豆采收结束后及时将田间的残枝败叶、杂草和地膜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3.1.3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春季栽培宜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夏秋季栽培宜选择抗热耐湿的品种。
3.1.4 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要注意氮、磷、钾肥平衡搭配,严禁偏施氮肥。
3.1.5 灌溉深沟高畦,严防积水。保持土壤湿润,严禁漫水灌溉。整个生育期实行干湿交替管理。
3.2 生态调控技术
豆田铺设黑地膜、安装滴水管。通过改变豇豆生态环境,破坏、阻隔豇豆有害生物的发生、繁衍场所,达到减少豇豆病虫害发生基数,从而减轻豇豆病虫草的为害。
3.3 理化诱控技术
3.3.1 小拱棚“三避”技术
播种后利用竹片搭小拱棚覆盖薄膜进行40~50 d的苗期管理,利用小拱棚的避风、避雨、避虫害的“三避”技术培育无病虫、健身壮苗。
3.3.2 频振诱杀技术
利用螟虫、夜蛾、鞘翅目等害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安装频振杀虫灯进行害虫诱捕。
3.3.3 色诱技术利用害虫有趋色性,悬挂蓝、黄色诱板,诱杀各种蓟马、斑潜蝇、实蝇、蚜虫等。
3.4 生物防控技术
3.4.1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在螟蛾产卵高峰期,通过在豇豆田张挂蜂卡,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
3.4.2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等,防控蓟马、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及夜蛾类害虫;利用多角体病毒防控鳞翅目害虫;选用中生菌素、多粘类芽孢杆菌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疫病、枯萎病等细菌性病害;选用哈茨木霉菌防控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叶霉病等病害。
3.4.3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通过雌性昆虫成虫在性成熟后释放性信息素,刺激雄性成虫触角中的化学感觉器官,引起雄性成虫个体性冲动并引诱其向释放源定向飞行,与雌虫交配繁衍后代。性诱技术利用此原理,仿生合成害虫性信息素化合物,通过诱芯释放到田间,引诱雄性成虫至诱捕器诱杀,破坏其交配,达到防治的目的。
3.5 安全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3.5.1 土壤消毒
播种前15 d深翻土壤30 cm晒土,每667 m2用高锰酸钾3~4 kg拌细砂10~20 kg撒施并耙匀。
3.5.2 种子处理技术
挑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晾晒后,用62.5 g/L精甲·咯菌腈FS 按药种比1∶250~1∶333 进行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WP 进行拌种;或用400 g/L 莠锈·福美双SC 按药种比1∶200 进行拌种,可预防土壤和种子传播的病害。用5%氟虫腈FS 按1∶1000 或600 g/L 吡虫啉FS 按1∶150~1∶200进行拌种,可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3.5.3 合理使用助剂
可推广使用助剂,达到“省工、省时、省水、增效”的目的并减少农药使用量。它一方面可节省施药用水,提高农药利用率,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节约打药的劳动力成本,给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3.5.4 适时科学用药
根据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以预防为主,在病虫害防治适期内施药;使用农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的有关规定,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使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对口安全农药,并选择不同类型的药剂轮换使用;以豇豆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灾害性病虫为耙标,合理采用兼治、挑治方法,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次数、剂量(浓度);采收期必须选用安全间隔期短的对口药剂。
4 展望
豇豆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防治策略为减少农药的使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生态调控,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农业、物理、生物等非化学防治作用,将豇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成为豇豆生产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今后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