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路径

2020-07-06

辽宁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视野语文文化

袁 鹏

(大连市红星海学校)

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既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国际视野又称世界视野、全球意识,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要促使他们能够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注异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呢?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可行性

学生可以通过外语、地理、历史等课程获得国际视野,但就人文性、综合性、灵活性及主观体验而言,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社会交际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兼具着语言功能和文学功能,对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其他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以及进行学科思维的必备工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强调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必要性。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尊重多样文化,在学习任务群中设计外国文学作品专项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促使学生在世界交流中把握自我,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必要。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路径

文化多元的时代对当下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具备国际理解的教育意识,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自觉、深入地理解国际社会,特别是当下其他国家中小学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有效策略,并善于比较和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取长补短,为提升母语教学做足功课;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关心世界大事,对和平、发展、宗教、环境、生态等国际问题有所了解,有所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动、开放的心态对待教材中优秀的外国作品,聚焦作品的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独特的异域风情、特殊的情感体验等,有意识发掘其中蕴含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帮助其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其养成国际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具体可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习俗,从文化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现象,进而引导学生由外显的文化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行为意识。

(一)“美人之美”:感受异域风情

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世界范围为时空坐标,既彰显中国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又引导学生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点,文本蕴含的团结友爱、乐观向上、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等人文精神既顺应时代需要,又符合我国的育人要求,是拓展国际视野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尊重与欣赏他国风土人情。

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短诗时,笔者对作者普希金的介绍没有止于书下注释,特意引用屠格涅夫、果戈里、高尔基等作家的评论来强调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笔者顺便介绍了19世纪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独具一格的存在和巨大的贡献,同时还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作品的影响。在解析文本写作背景时,笔者着重对十二月党人反抗的事迹做了介绍,对俄国贵族“革”自己“命”的文化根源略有提及。当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笔者再次强调了俄罗斯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文化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以及托尔斯泰所代表的俄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特别渗透20世纪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为学生阅读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做好了文化铺设。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外国文学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这些经典作品都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资源。语文教师应在备课阶段深度拓展能够开阔学生视野的材料,为学生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发散性思维,适当引入他国优秀文化,引导学生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以批判的态度学知识。学生对异域文化感兴趣,就会自主探索发现,进而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二)“美美与共”:理解文化差异

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不仅需要对异域文化有了解,更需要对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或冲突有敏感的认知,从而理解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现象,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接纳和融合文化。

社会的发展是文明趋同的过程,但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不同,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注重情感的价值取向,讲究人情,期待安稳;西方文化则注重理性,强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思考社会,反思自我,欣赏积极进取、勇于冒险,崇尚自由开放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呈现。

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茨威格的生平、南极的地理信息、阿蒙森和斯科特竞争第一个到南极点的荣誉之战等背景知识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体会探险者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和他们敢于冒险、勇于牺牲的精神。《伟大的悲剧》一文写的是没有成为第一支到达南极点的斯科特一行在归途中的故事,文中的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奥茨为了不成为队友的负担,做出牺牲自己保全队友的决定,他说:“我要到外面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其他人都知道这是他最后的告别,却没有阻拦,没有握别。这个教学点就需要教师结合英国的理性文化、绅士精神加以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隔阂,更好地理解这种行为。

同样的教学点还有斯科特接受为阿蒙森作证的任务,改“妻子”为“遗孀”的细节描写。文章的标题也值得研究:竞争失败,全军覆没,明明就悲剧,为什么却用“伟大”来形容?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西方的文化思想追根溯源,从古希腊对悲剧的定义讲起,从作者要表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种对失败的宽容、对牺牲精神礼赞、推崇讲起。教材中此类的资源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感受不同的文化。学生融入多样的文化当中,可以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之美,慢慢形成国际视野。

(三)多向比较:发现中西文化的同频共振

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把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异同,厘清知识点,提升感悟力。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文学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探寻其中的共同规律和独特个性,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比较的思维意识和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若能进一步采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发现中西文化同频共振的价值,还能延伸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其思维界域,提升其思维品质,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的运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即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开展比较式教学。最好不要局限于文本比较,要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女娲造人》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引入《圣经》中上帝造人、希腊神话里面普罗米修斯造人、阿拉伯创世神话中造人、苏丹希卢克人神话、美洲玛雅人神话中相同或相似故事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设推论;再提供新的视角,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文学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准确把握《女娲造人》一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深意和文化底色蕴。

2.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法也可以用在语文教学中。中国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等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师在讲解他们的作品时,可以穿插介绍对该作家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作家及作品,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迈入多维,引导学生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放在七年级上册的同一课,因为两篇文章都是以母爱为主题,风格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冰心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她在《繁星》《春水》两部作品中完美演绎了泰戈尔的“爱的哲学”,《荷叶·母亲》也是对母爱的最好诠释。

教师借鉴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可以充分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相关文本的深入理解,还会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外国经典作品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通过“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自身,观察世界,认识人生,从中发现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他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

(四)融汇整合:打造跨学科大语文课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即新旧知识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可以分为以知识联系为纲的学科内整合、以主题为纲的学科间整合、以核心素养为纲的项目式学习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群文阅读、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交融的。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在多学科的融合中,建立知识、能力之问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

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散文诗《海燕》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中反复朗读文本,把握文本感情基调,再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为课文构图配画,表达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介绍自己的构图思路;接着,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音乐来替换《命运交响曲》,进而对比感情表达效果,并试着说明理由;最后,引导学生观看在暴风雨中翱翔海燕的短视频中收束全文。这样的一堂课是集文学、绘画、音乐、影视艺术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教师以多维视角挖掘作品内涵、领悟作者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学习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雨说》一文时,教师可以把中小学教材中所有跟雨有关的词汇、诗歌、文章整合起来,再结合地理学科“雨的形成”和物理学科“三态循环”等相关内容,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专题学习。

在学习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原文或者其他译本,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还可利用学生英语学习的经验,结合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未选择的路》一文时,就分别呈现了英文原文和教材之外方平先生和飞白先生的译本。笔者便引导学生从英语的韵脚到汉语的韵味、从浅显直白的白话到佶屈聱牙的文言,对三种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揣摩语言表达的优点,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和对原诗主旨的体悟。

这样跨学科的探究式深度学习充分关注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纵向联系。教师通过对比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学习中外文学,加深其对外国文化特质的认知;同时,学生的这种认识又反作用于对本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内外联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我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形式多样。目前,我校的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活动是以教育部推荐初中生课外必读推荐书目为核心内容,并参考北京十一所学校和人大附中推荐书单,购置“新学校行动”研究使用的《主题丛书系列》《新语文读本》,号召家长推荐影响过他们的图书,通过调查问卷把脉学生愿读的书目,组建班级图书馆创设激励读书的活动。该活动的步骤如下:第一,引导学生海量阅读,把必读书目和自选书目按比例协调,自由阅读和指定阅读并进;第二,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第三,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如每节语文课前的好书分享,每周阅读课的专题交流和读书汇报。学生在经典中感知语文魅力,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分享中升华情感,在交流中增加智慧。

2.研学旅行

我校开展“跟着名人去旅游”“唐诗里的江南”“大川大河纸上游”等语文研学活动。该活动中,教师把教材中此类内容进行梳理汇总并提炼,整合成课程。学校还在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国门,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已进行的国内语文研学路线有“文化山东”“壮美三峡”“梦里水乡”;国外路线有“樱花与山”“美国名校行”“欧洲博物馆之旅”。

3.社会实践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合作办学为主要模式,语文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该活动包括与大学实验室合作的社会研究项目,与外资企业对接的职业体验项目,与当地电视台合作的“小记者夏令营”等活动项目。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生成书面或口头报道,撰写新闻稿,做客电视台。校内外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又促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得以运用。积极的反馈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巨大成就感,激发其热爱汉语的情感。

4.课本剧

课本剧排演是国际理解教育下语文学科大力开展的活动。诸如把学生日常学习的《皇帝的新装》《文字和狮子》等这种喜剧冲突明显、语言对白丰富的文本交给学生改编成话剧。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想象,编写剧本,排练话剧。同时,我们还将《海燕》《未选择的路》等这样适合朗诵的文本交给学生,学生反复朗诵,登台展示。

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参与全校的“国别风情”“大洲风采”“西方节日”等年度展示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世界读书日、环境日、二战胜利日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教师可以联系语文阅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实践证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国际化与国际视野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汉语教学也正在走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要以更开阔的视角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立足课堂教学,走“教育国际化”路线,通过国际视野来考察和构建课程。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对国际视野给予关注,立足我国的教育实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校本课程体系。

要建立与国外学校的访问交流机制,鼓励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国外交流。在学生的国际交流上,我们既要把国内学生“推出去”,又要把国外学生“拉进来”,积极推进学生间国际交流。国际化活动的触角应从课堂扩展至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研学旅游、学校社团等课外活动都应融入全球化元素,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拥有开放心态,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获得未来所需的国际视野。

猜你喜欢

视野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居· 视野
谁远谁近?
视野
真相
视野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