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和三维CTA对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疗效的评估价值
2020-07-06四川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放射科四川绵阳622651
1.四川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放射科 (四川 绵阳 622651)
2.四川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功能科 (四川 绵阳 622651)
3.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李成东1 谢 凌2 何 愈3
主动脉夹层病变属于心胸外科最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多表现为主动脉内膜受损后发生破裂,血液经由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引起其延长轴分离剥脱[1],由于起病迅猛、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点而备受临床关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由于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早期临床治疗相对困难,但近年来由于腔内修复术(EVAR)不断改良,可完全实现将支架植入病变位置,对主动脉管腔结构进行重塑[2],对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病变中远期疗效仍不甚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普遍较高,患者需进行定期随访复查,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仍是其术后评估最可靠途径,但该复查方案具有创伤性、不易作为长期随访方法,亟需无创性检查来评估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效果及术后随访。螺旋体层摄影(CT)平扫与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3D-CTA)均是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疾病影像学复查方法[3-4],二者在EVAR术后随访领域应用仍缺乏对比,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螺旋CT平扫与3D-CTA评估主动脉夹层病变患者EVAR疗效评估与并发症检出情况,取得一共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EVAR治疗的58例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56.37±9.16)岁;胸主动脉受累41例,腹主动脉受累26例,髂动脉受累5例;1处破口32例,2处破口18例,多处破口8例;共置入支架64枚。纳入标准:(1)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者[5]; (2)年龄在18~80岁之间者;(3)接受螺旋CT平扫、3D-CTA、DSA复查,所得图像均可协助诊断。排除标准:(1)诊断出非典型夹层、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者;(2)无法屏气配合扫描或对造影剂有过敏反应者;(3)伴有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仪器与复查方法 采用SIEMENS公司提供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164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先进,电压120kV,电流250~300 mAs,转速0.37s/r,准直0.75 mm,矩阵512×512,扫描层厚3mm,重建层厚0.75mm,先采取常规平扫,扫描范围自头臂动脉开口上缘水平至髂外动脉分支水平,嘱患者一次性屏气下完成扫描;给予碘普罗胺注射液(优维显,生成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规格:370mgI/mL,国药准字J20100030L)80~100 mL,应用18 G套管针进行静脉团注(团注速率≥4.5mL/s),设置100Hu为兴趣区域响应阈值,达到后延迟5s进行增强扫描。
1.3 图像处理与评估 由我科高年资医师将影像资料拷贝至Leonardo工作站中进行脱机分析,以3D软件包实施重建,重建方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必要时辅以Inspace去骨处理图像;在未知“金标准”DSA评估结果时,对假腔(FL)直径、真腔(TL)直径占比及支架近远端FL血栓化情况进行统计,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后纳入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类变量以百分率表示,不同复查方法间检出率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项目,进一步实施χ2分割检验予以两两比较;双侧检验结果中,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复查方法评估疗效比较 螺旋CT平扫复查对FL直径缩小、TL直径占比增加、支架近端与远端FL血栓化检出率明显低于3D-CTA与D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螺旋CT平扫、3D-CTA、DSA复查对各疗效征象检出率比较[例(%),n=58]
表2 螺旋CT平扫、3D-CTA、DSA复查对并发症检出率比较比较[例(%),n=58]
2.2 各复查方法检出并发症比较 螺旋CT平扫、3D-CTA、DSA复查对内漏、夹层破裂、新发夹层、支架近端逆行撕裂并发症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 论
自1999年首次报道通过EVAR植入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以来,数以万计患者生命安全得以挽救,且由于具备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术后康复快等特点[6],已成为当代治疗主动脉病变的一线治疗术式。据相关文献报道,EVAR主要通过植入支架封堵隔绝夹层近端破口,阻断FL、TL血流交通,以恢复TL正向血流,而FL则逐渐萎缩并发生血栓化,通过构建新得主动脉壁,可逐渐吸收血栓后获得治愈[7],因此主动脉重塑情况观察是EVAR术后疗效评估的最主要目标。螺旋CT平扫对血管壁破损与内膜钙化情况检测尤为敏感,是存在金属植入物情况下患者无法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良好替代[8],但由于扫描速度相对较慢,扫描范围与图像质量无法同时保障,针对累及广泛降主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诊断与随访均存在较大困难。本研究中,螺旋CT平扫复查对FL直径缩小、TL直径占比增加、支架近端与远端FL血栓化检出率显著低于3D-CTA与DSA,这表明螺旋CT平扫无法对EVAR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估,而3D-CTA评估效果则与DSA相对接近,因此后者更适合于主动脉夹层病变患者术后随访。相关专家表示,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予以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借由计算机3D重建技术提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可一定程度抵消金属支架引起的X线衰减与伪影[9],进而充分评估支架开通与内狭窄发生情况,与本研究所得结果类似。
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病变以短期疗效著称,作为新近应用于临床的技术,仍存在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而对患者远期预后可形成巨大威胁。有关研究表明,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可导致FL持续增大并引起破裂,多与支架移位、支架数量、支架覆盖长度及近端锚定长度有关[10];而夹层破裂则属于EVAR术后最严重并发症,是患者中远期随访过程死亡的最主要诱因,多与持续内漏、FL持续增大、支架近端逆行撕裂等因素有关[11],尽早发现并予以及时处理必要性极大。3DCTA已证实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病变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不仅扫描速度更快,并可通过实现容积扫描与后处理软件重建操作,提供主动脉整体的二维与三维图像,阅片更为直观透彻,在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特异性极强[12]。本研究中,三种复查方式对EVAR术后并发症检出率较为接近,提示螺旋CT平扫与3D-CTA复查均可有效检出主动脉夹层病变患者术后并发症,由于前者应用更为简便,故可作为术后常规筛查项目,对可疑征象再实施后者加以验证即可。
综上所述,螺旋CT平扫与3DCTA对主动脉夹层病变EVAR术后并发症检出效果均较好,但后者评估其疗效更为准确,因此在术后随访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