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素材:“创新与发展”
2020-07-06王淦生
王淦生
【主题导读】
习近平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如果没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为历史所淘汰,被后来居上者所取代。只有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掌控未来,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与发展”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热点。例如:2016年江苏卷作文“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就可以“个性与创新”为主题;2017年全国卷Ⅲ“高考者写高考”的作文题,是以“教育改革”为话题;2018年全国卷Ⅰ和北京卷则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相融合,让考生分别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观察国家的创新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抒写自己的感慨和认识;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亦社会改革的话题相关……其实,还有很多涉及社会、人文、科技、生活等方面的高考作文和“创新与发展”的话题息息相关……总之,“创新与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作文与“创新与发展”也有着相等的外延!
【时新素材】
“中国智造”全力抗“疫”显现中国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智造”再次展现出了震惊世界的实力。10 天建成一座现代化医院、无人机成为农村阻击疫情的“奇兵”,机器人奔忙在防疫一线,热成像锁定疑似病患……种种科幻电影般的场景不断刷新“中国智造”的形象,坚定了中国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极强韧性……
人工智能集体抗“疫”大显身手
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 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消毒机器人360 度无死角消毒,巡逻机器人降低医护和社区人员感染风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一线中,人工智能大显身手,极大地提升了防疫效率,降低了抗疫风险。
智能诊治提高诊治疾病时效
为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风险,实现快速精准诊断及分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发上线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可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2 至3 秒就能完成定量分析。
与时间赛跑,超级计算机提供药物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撑,助力科研工作者尽快认知病毒、研发药物,在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病毒结构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加速研究进度。
远程非接触式系统全面发力
提升关键物资生产调配能力,工业互联网全方位保障。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疫情防护物资、医疗器械、重点原材料数据动态采集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应急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关键物资生产调配的高效化、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防控彰显高科技威力
疫情期间,涌现出大量的肺炎防控平台,如,“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等。基于大数据技术,实时推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信息,查找所有涉及的交通密接者信息,便于社区进一步对密接者进行管理,提升发现密接者和管理密接者的防控手段。
【素材解读】
一、人工智能乃是人脑的延伸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工具是人手的延长”,那么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人脑的延伸”。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的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分担”了许多的脑力劳动,是抗击疫情的“功臣”。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完成任务达到了高效化、科学化和精准化——在这一点上甚至已经超越了人类自身,这充分证明了现代科技的巨大能量和威力。所以说,现代科技是今天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现代科技更是人手的延长
人工智能更是人类“手”的延长。人们依靠科技这双手可以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不能做、风险高、难度大的事,这次抗击疫情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化工、勘探、潜水、天文、考古、军事等领域,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甚至会决定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成果的多少。所以,国家未来的发展,胜负手就应当押在科技这枚棋子上。没有核心科技,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三、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毛泽东有这样两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若在古代,这只能是神话,但在今天,它却是事实。今天我们与古人的衣食住行通讯方式等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在以加速度发生着,这都是科技的力量!交通的便捷使“分离”不再成为今天文人最愁苦的事,通讯的便捷也使“家书”不再是“抵万金”的珍品……科技改变的,其实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有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
【典型素材】
科技发展多项指标世界领先,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
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居世界前列,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战略高技术研究捷报频传
超级计算机连续10 次蝉联世界之冠,采用国产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催化等正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引领产业向高端迈进
“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大型船舶制造装备、C919 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芯片实现商业应用,超导磁共振等医疗器械实现国产化替代,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药创制等改善民生福祉。
国家创新体系在不断完善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大胆改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
【素材解读】
一、科技发展体现发展理念的转变
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突破体现了中国人在发展理念上的巨大改变,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有条件、有能力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已在物理、化学、航天、交通、能源、农业、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相信未来的发展更是未有穷期。
二、科技硬核带动新型经济的提速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动因都要归功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航天、通讯、电子、能源、农业、医疗等行业的纷纷崛起,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发展理念。中国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要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乃至“科技强国”,以科技驱动经济高效发展。
三、科技要重点突破又要全面开花
科技创新,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全面开花;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放眼于未来;既要有高精尖的发展项目,又要关注国计民生百姓福祉;既要有论文上的傲视全球,又要有应用上的世界顶尖……这才是国家需要人民企盼的科技创新,这才是将科技与国家命运人民幸福完美关联。不能让科技成为云端上的舞蹈,而要让它更接地气,让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好处,从而更热爱科学,更愿意献身科技!
【人物素材】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科技报国,誓言无声
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一位又一位科学巨匠的名字闪耀在这份荣誉的榜单上。掌声,鼓舞着一项项光照千秋的重大突破;鲜花,衬映着一座座彪炳史册的时代丰碑。
1999年以来,共有33 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以自身行动阐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生于1926年,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少年和青年的黄旭华,立志科学救国。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三十载。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定性,就用磅秤来称……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黄旭华说。
一代代科学家逐梦奋斗,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
明天天气怎么样?当人们掏出手机,自由享受天气预报带来的便利时,有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
曾庆存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如今,3 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 至4 天对台风路径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2009年,年事已高的曾庆存仍然“金点子”不断,他与他的团队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2018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将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曾庆存总是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他时常用一句话勉励和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为真理献身,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
【素材解读】
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热爱
两位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无缝对接,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奉献什么。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黄旭华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投入到了研制核潜艇的事业中,为祖国的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曾庆存院士则以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天气预报,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二、创新要靠智慧更要靠勤奋
两位老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期都是国家科研条件比较落后的时候,但是他们却靠最简陋的运算工具、最“土”的科研方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尖端技术难题,进而获得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这就告诉我们:任何创新成果的取得,不都是凭借各种优越的条件,不都是依靠物质上巨大的投入,首先靠的是科技工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汗水,靠的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全身心的投入和勤奋踏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