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洱海浮游植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020-07-04杨一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4期
关键词:浮游植物洱海

杨一艳

摘 要:1957~2015年,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的趋势为细胞密度增加,多样性降低,种群组成逐渐由硅藻-绿藻-蓝藻转变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水体由贫营养水平-贫中营养水平-中营养水平。

关键词:洱海;浮游植物;发展变化

1、前言

浮游植物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且具有直观性,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被广泛的用来评价湖泊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东经100°05′~100°17′,北纬25°36′~25°58′,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洱海湖面面积约250 km2, 平均湖深为10.5m,最深处为20.7m。洱海主要来水为降水、融雪,洱海的入湖河流主要包括北面3条江(永安江、弥苴河、罗时江)、苍山十八溪、南面波罗江、东面的海潮河、玉龙河等,出口为西洱河,洱海水流经出口与黑惠江汇合注入澜沧江。作为大理的母亲湖,洱海具有供水、灌溉、旅游、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但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1957年来,洱海水质不断下降,近年来多次暴发的蓝藻水华事件,更加剧了洱海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2、浮游植物历年发展变化过程

1957~2015年,洱海爆发了4次较大的蓝藻水华,分别在1996年、1998年、2003年和2013年。

1957年,洱海水环境稳定,浮游植物共记录4门,包括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属以小环藻、角甲藻、盘星藻、束丝藻、暗丝藻、空星藻等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65×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低,处于贫营养水平。1958年,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不大,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细胞密度为11×104个/L~152×104个/L。

1980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5门51属,包括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隐藻门,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属以小环藻、甲藻、暗丝藻、空星藻等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120×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处于贫中营养水平。1984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6门74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蓝藻门,种属以绿球藻、空球藻、空星藻、束丝藻、脆杆藻等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35×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处于贫中营养水平,1985~1986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8门89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硅藻门为主,其次是绿藻门、隐藻门,种属以小环藻、直链藻、卵囊藻、束丝藻等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5×104个/L~157×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处于贫中营养水平。1987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89属,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133×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升高,处于贫中营养水平。

1992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102属,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蓝藻门,年均细胞密度为116×104个/L。1995年,浮游植物以绿藻门、硅藻门为主,蓝藻门增多,种属以小环藻和水华束絲藻为主,水体由贫中营养级逐步上升到中营养水平。1996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64属,9月蓝藻爆发,细胞密度从35×104个/L~130×104个/L上升到280×104个/L,优势种由隐藻突变为鱼腥藻,到10月份细胞密度增加至638×104个/L~4449×104个/L,鱼腥藻、微囊藻等大量繁殖,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富营养水平。1997年,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变化,蓝藻门藻属形成了绝对优势,鱼腥藻、微囊藻、束丝藻等大量繁殖,细胞密度为848×104个/L~1759×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富营养水平。1998年9月蓝藻爆发,优势种为鱼腥藻,鱼腥藻、微囊藻、束丝藻等大量繁殖,细胞密度为1284×104个/L~4804×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富营养水平。1999年,微囊藻形成了第一优势种,鱼腥藻、小颤藻等也大量滋生,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中营养水平。

2003年7~11月蓝藻爆发,优势种为微囊藻,年均细胞密度为2600×104个/L,最高达6000×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富营养水平。2006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58属,细胞密度最高达1640×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中营养水平。2007~2008年,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演替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为主。2008~2010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8门61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蓝藻门、硅藻门,细胞密度为21×104个/L~2880×104个/L,种属以微囊藻、胶丝藻、脆杆藻、直链藻、转板藻等为主,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中营养水平。2011~2012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7门80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种属以游丝藻、微囊藻、束丝藻、乌龙藻、脆杆藻、直链藻、转板藻等为主,年均细胞密度为1978×104个/L,2013年9~10月蓝藻爆发,9月份优势种为暗丝藻,10月份优势种为微囊藻,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6门39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种属以微囊藻、暗丝藻、小环藻、伪鱼腥藻等为主,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中营养水平。2014~2015年,洱海浮游植物共记录8门50属,包括蓝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其中以绿藻门为主,其次是硅藻门、蓝藻门,种属以转板藻、脆杆藻、微囊藻、胶丝藻、直链藻等为主,细胞密度为21×104个/L~3035×104个/L,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处于中营养水平。

3、总结

近58年来,洱海浮游植物发生了较大变化,总的趋势为细胞密度增加,多样性降低,种群组成逐渐由硅藻-绿藻-蓝藻转变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硅藻数减少,蓝藻数增多,增加了水华的风险,蓝藻爆发的优势种从鱼腥藻演替为微囊藻。

70年代以前,浮游植物密度低,多样性高,洱海属贫营养湖泊,80年代浮游植物密度升高,多样性降低,由贫营养水平转到贫中营养水平,90年代至今浮游植物密度不断升高,波动较大,多样性降低,处于中营养水平,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洱海蓝藻水华的控制面临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 毅,杨 劭,刘晓峰.洱海微囊藻水华的水生态风险评估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8.42(5):1066-1074.

[2]郭宏龙.洱海水环境历史变化规律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8.37(4):22-25.

[3]倪兆奎,王圣瑞,金相灿,等.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2):2681-2689.

[4]董云仙.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4,33(2):1-8.

[5]文红星,彭 松,黄 斌,等.洱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人民珠江,2017,38(8): 84-87.

猜你喜欢

浮游植物洱海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洱海近岸菜地不同土壤发生层的NH+4-N 吸附解吸特征
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及多浪水库浮游生物的调查研究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名录
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济南流域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研究